本刊記者 卞瑞鶴 綜合整理
河南小麥亟待轉型升級
本刊記者卞瑞鶴綜合整理
糧食加工在我國農產品加工業中占據重要位置,對提高糧食附加值、穩定農民收入、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5年以來,糧食市場弱勢運行,令不少糧食加工企業的經營雪上加霜。
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解決我國糧食行業的高庫存問題,需要在糧食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的多個環節盡快開展機制、體制改革,進行相關政策的調整。
河南是小麥生產大省,小麥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但優質強筋小麥產量不高,單一品種種植的生產基地不多,倉庫內各品種小麥混存。諸如這些,導致小麥競爭力不強,銷路不暢,農民增收困難。此外,河南雖先天具備產地加工等資源優勢,但在全國糧食加工業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面粉加工行業的狀況并不樂觀,轉型迫在眉睫。
近年來,河南省以小麥加工為主的糧食加工以及食品工業發展迅速,2015年底,全省規模以上加工企業1612家。河南省糧食局數據顯示,全省小麥粉產量占到全國的32%,小麥加工業年加工轉化能力、年產量均居全國同行業首位。
糧食加工企業的原糧來源一般為自有儲備、國有糧食儲備和小批量市場收購三種。受小麥價格波動,加上收購資金、倉容不足,面粉企業自儲供應一般能維持6個月左右,而國有糧庫小麥拍賣價明顯高于市場價。2015年度河南省政策性小麥最低收購價為1.18元/斤,國有糧庫小麥到廠價為1.27元/斤。
“一方面,政策性糧食順價銷售受阻,形成高庫存;另一方面,加工企業哄搶商品糧,造成市場價格進一步上漲。小麥成本在面粉加工企業總成本中一般占80%左右,居高不下的小麥價格使得企業生產成本急劇增加。”河南省糧食局流通與經濟發展處副處長陳曉鵬介紹。
原糧價格多由政策性定價支撐,糧食成品的價格則完全由市場形成。2006年河南省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小麥價格從0.68元/斤漲到1.18元/斤,漲幅為73.5%;同期,50斤包裝面粉平均價格漲幅為40%。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麩皮曾是企業的贏利點,但受到飼養業下滑和進口替代產品的沖擊,麩皮價格已經降到0.35元/斤,而去年這個時候是0.85元/斤。加上春節后小麥價格上漲,企業徹底陷入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下壓、成本價格‘地板’抬升擠壓的境地。”今麥郎面粉(安陽)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廣發說。這個日加工小麥500噸的中型企業如今的開工率只有60%左右。
“現在是以銷定產、以產定購,在當前市場大趨勢下,沒法大規模生產。”熊廣發說,只能隨行就市,為了不把客戶丟掉,即使虧損也要維持住現有客戶需求。“生產就會賠錢,不生產就會把市場賠掉”。
扶溝縣一家日產50噸的小型面粉廠負責人趙青山說,2013年前加工普通面粉還能掙到錢,從2014年開始工廠都是處于半停產狀態,去年干脆關了。
“短期內這種‘麥強面弱’的格局破解不了,現在企業都在硬撐。”開封市天源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志勇說,作為日加工小麥1000噸的大型企業,應對市場的手段除了探尋專用粉開發出路外,只能“硬撐”。
“產品結構不合理,低端產品產能過剩是糧食加工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陳曉鵬表示,河南小麥粉中銷售不暢的普通面粉產量占年小麥實際加工總量的90%以上,而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專用粉、全麥粉、營養強化粉等僅占9%。
對于當前這種情況,河南省面粉加工業銀企協作發展促進會會長、一加一天然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剛認為,推進糧食加工企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差異化發展,提升產品附加值是面粉企業破解發展困局的根本途徑。
走在前面的企業已經從中受益:河南華星粉業集團生產的富硒系列休閑食品深受市場歡迎;河南遠征集團、漯河雪健公司從單一面粉產品延伸到鮮濕面、饅頭等,走主食產業化的路子,日子過得挺紅火。
但轉型還存在不少困難,資金是個大問題。受到整體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金融機構紛紛調低對糧食加工企業貸款授信額度。一些企業為了擺脫同質低水平競爭的處境,改變銀行短期貸款用途進行升級改造,引發銀行作出大面積過激反應,進一步惡化了銀企關系。
此外,企業也常陷入“無米之炊”境地。熊廣發指出,種植優質專用小麥的價格優勢難以體現,糧食種植結構無法與市場需求對接,使面粉加工企業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泥淖。

“市場細分、產品差異化”路線使加工企業的產品擁有廣闊的銷路攝影/本刊記者卞瑞鶴
“我種了約2000畝小麥,以每公斤2.4元的價格賣給中儲糧。”7月6日,永城市城廂鄉南郝村種糧大戶莫時彥正用卡車將小麥拉到附近的中儲糧收購點,他家小麥今年平均畝產500公斤。雖然自家的小麥已賣出,但莫時彥仍抱怨糧食價格不穩定,很多農民賣糧遇到難題。
作為我國第二大面粉生產基地,永城年加工小麥面粉能力達30多億公斤,小麥市場需求十分龐大。而產銷不對路,則讓農民和企業都陷入了尷尬。
“我們的小麥原料很多要去外省購買,家門口的小麥品種不合適,只能干著急。”河南麥客多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威說,該企業有80%的原料來自廈門、深圳等地,本地原料只占到20%。原因是永城的小麥種植結構以中筋品種為主,而適合做食品加工的強筋小麥、弱筋小麥分別只有10萬畝和2萬畝。
在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如何增加農民的收入和積極性,解決糧食庫存,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永城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為河南富硒土壤種植基地,永城希望通過擴大富硒、強筋、弱筋3種優質小麥的種植面積,積極生產優質專用小麥,打造永城小麥‘富硒’品牌,來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益。”永城市委書記孟慶勇說,“此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破‘麥強面弱’的瓶頸,打出綜合施策、精準施策組合拳,這不只對永城,對整個中原地區來說都意義重大。”
通過生產富硒小麥,永城試圖解決糧食去庫存問題,捅破農民增收、面企增利的“天花板”。
在今年5月舉行的第八屆中國(永城)面粉食品博覽會上,永城提出“重視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加快轉型升級、技術改造步伐,大力發展食品加工產業”,按下了向“中國食品城”發展的轉型按鈕。
永城小麥產業現狀,無疑為我國特別是河南未來小麥發展提供了參照。
5月17日,新鄉市延津縣,即將收獲的5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區內,麥浪翻涌似海。中國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在此成立,標志著推進我國優質小麥產業現代化發展的產學研“航母”正式編隊啟航。

加工企業儲存的小麥攝影/本刊記者卞瑞鶴
河南為什么要領頭組建全國性的優質小麥產學研創新聯盟?
作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在不斷追求高產穩產,創造了夏糧“十二連增”驕人佳績的同時,小麥生產中“賣糧難”“賣不上好價”等問題也日漸凸顯。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省農業科研機構近年來大力研究、發展優質高產小麥種植。”中國優質小麥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副所長雷振生研究員認為,促進小麥產業升級,實現優質高效發展,對于河南農業結構調整意義重大,是通過科技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必然路徑。
雷振生說,為了把產學研三者結合起來,改變小麥產業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正式成立了中國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成立大會上,中國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排出了國內小麥產業界強大“陣容”:以程順和、趙振東、張新友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首,邀請了國內一批頂尖的業內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組成30人專家委員會;以河南金粒麥業有限公司為首,匯聚了29家國內一流的產學研機構作為成員單位。
“要實現優質小麥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就必須實現基地化、規模化種植,統一實現優質小麥的標準化、集約化、商品化、循環化發展。”雷振生說,聯盟成立后的當務之急,是吸納更多優秀產學研機構參與,加快建立穩定的優質商品糧基地。他表示,聯盟3年內的目標,是將優質小麥種植基地面積擴大到1000萬畝以上。
河南省農業產業化辦公室農產品加工處處長錢秋忠認為,面粉行業的去產能要通過鼓勵企業實行兼并、整合、重組,調整產品結構,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促進產品創新和品牌建設,提高市場占有率。
息縣宏升糧食制品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大型糧油加工企業,自建有10萬畝弱筋小麥種植基地。“目前國內一些著名糕餅加工企業已經陸續采用我們的弱筋面粉替代進口弱筋面粉。”公司銷售總監楊智勇說。
新鄉市新良糧油加工有限責任公司一直在走“市場細分、產品差異化”路線。“市場對專用粉需求潛力巨大,企業要發展不同特色的面粉產品,避免低層次同質化競爭。”公司董事長朱連良說。
“利用當前市場倒逼機制,加快關聯企業實質性重組整合,實現企業抱團取暖、資源優勢互補,推動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王剛說,要采取差異化競爭,探索出適銷對路產品和市場前景好的工藝。
對于糧食加工發展路徑,河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程大友認為,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由外延擴張向內涵增長、由單一經營向綜合經營的轉變,促進糧食加工產品向“專、新、特、精”方向發展。
錢秋忠介紹,河南還要發揮面制品大省優勢,通過搭建產銷對接平臺、承接產業轉移、關聯企業整合重組等途徑,推動面粉企業產品進入省內面制品企業供應鏈體系,發展“原材料+制成品”特色集群模式。同時,開展食品企業與電商企業對接,創新生產方式、銷售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注重用戶體驗、用戶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