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高陽 通訊員 段龍宮
延津小麥:在供給側改革中穩步前行
本刊記者高陽通訊員段龍宮
昔日黃河故道,如今麥海綠洲。這句話是對河南省延津縣3000多年歷史的概括。曾經的延津人民,飽受風沙、鹽堿、決堤的苦難;如今的延津正在“產業興城、科技興縣”戰略中昂首闊步前行,特別是延津小麥的種植與發展更是聞名全國。“麥香延津”“全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新鄉、新鄉小麥看延津”“中國第一麥品質甲天下”等,或許是對延津近年來在小麥生產和產業發展中取得的豐碩成果的最好詮釋
2016年8月23日,河南省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在新鄉延津召開,來自河南省農業廳和省內小麥種植大縣(市),以及眾多面粉企業的領導、專家、企業負責人齊聚于此,對延津在促進小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所做的探索與實踐、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推進延津小麥產業經濟升級,以及研究與探討延津在推進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績和經驗進行了深入溝通和交流。
延津縣位于豫北新鄉市東部,地處我國黃淮小麥優勢區的核心地帶,區域總面積886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345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50萬,耕地103萬畝,小麥常年種植面積100萬畝,是中國優質小麥產業化示范縣,也是農業部最近確立的小麥全產業鏈產銷銜接的試點縣、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縣。
近些年來,延津縣堅持以工業理念發展小麥經濟,通過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優質小麥,轉變運作方式,延伸產業鏈條,走出了一條傳統農業縣依靠小麥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帶動經濟發展的路子,探索出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小麥產業合作新體制及“訂單種植、優質優價”的產銷銜接新機制,較好解決了家庭承包經營體制下規模化種植和產銷銜接的問題,創造出多項全國第一:全國第一家注冊原糧商標、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麥、第一家創立小麥中介服務組織、第一家制定地方生產標準、第一家實現大宗農作物產業化經營、第一家實現小麥期貨經營。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新聞界、經濟理論界的高度關注,國務院原總理溫家寶曾兩次批示推廣新鄉發展優質小麥的經驗,發展優質小麥經濟的“延津模式”由此享譽全國。特別是近幾年,延津縣圍繞打造“中國小麥第一品牌”的總目標,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狠抓高層級基地建設,拓寬產業領域,塑造區域品牌,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已形成小麥產業“從種子到餐桌”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
然而,在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糧食產量、進口數量、庫存數量“三量齊增”問題突出,我國糧食領域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矛盾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破解當前糧食領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促進糧食產業轉型發展提質增效,構筑高層次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迫切要求。延津縣委、縣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制定了“發展優質小麥、實行訂單種植”的應對措施,此舉措不僅契合和順應了當前中央提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而且對于貫徹落實中央和河南省委一號文件精神、有效解決優質專用小麥供給不足的問題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6年在新鄉市延津縣種子基地舉辦的小麥新品種觀摩會現場
延津縣在推進小麥供給側升級中,一方面根據小麥產業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關鍵環節,堅持了四個導向,實現了四個轉變;另一方面持續進行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小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方面,堅持優質導向,實現了普通小麥向優質強筋小麥的轉變。延津縣發展優質小麥,經歷了起步、快速發展、穩步提升三個發展階段。如今,全縣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達50萬畝,實現了普通小麥向優質強筋小麥的重大轉變。堅持特色導向,實現了產糧大縣向種子大縣的轉變。目前,全縣已建立小麥品種繁育田25萬畝,每年生產小麥良種1億公斤以上,銷往本省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北及陜西的關中等地,覆蓋小麥種植面積700萬畝以上。2016年4月,被農業部確定為優質小麥種子基地縣。堅持安全導向,實現了傳統種植向綠色有機的轉變。延津縣率先制定了無公害強筋小麥和綠色、有機小麥生產技術規程,并被作為河南省地方標準認真組織實施。2016年2月,“延津強筋小麥”區域品牌價值被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評估達17.55億元,預計2017年將新增已經認證有機小麥基地面積1萬畝。堅持專用導向,實現了一般面粉加工向多樣化中高端制品的轉變。延津縣新良公司的專用粉、預拌粉生產線,涵蓋高中檔全系列專用面粉,營銷網絡遍布全國;克明面業是全國著名的掛面類上市公司,“陳克明”掛面品牌是中國馳名商標,在全國面制品行業中產值、產量和增長速度均居第一位;香港麥豐(延津)公司的烘焙食品,笑臉、云鶴的速凍食品,精益珍的休閑食品等,在全國均有不錯的市場表現。
另一方面,強化科技支撐,推進小麥標準化生產。延津縣組織農業、技術監督等部門專家制定了《小麥標準化生產地方標準》,農業技術人員深入鄉村和田間地頭搞好技術服務,保證良種良法配套技術落實;加強與中國農科院、河南農大、河南農科院、西北農大等科研院所及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的合作;通過土地流轉,在延津縣僧固鄉、司寨鄉建立了黃淮海冬麥示范農場和3000畝高標準小麥品種展示示范田,每年引進強筋小麥品種50個以上,從中篩選出適合新鄉種植的小麥品種進行推廣。推動機制創新,實現產銷銜接。延津縣引導和扶持金粒麥業、新良糧油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探索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和“訂單+現貨+期貨”的小麥產業合作模式,通過合作社等中介組織提高了規模化種植水平,實現了種子原種化、種植訂單化、生產標準化,通過龍頭企業實現了購銷加工規模化、經營品牌化,培育了“金粒”“新良”知名品牌,成為全國大宗農作物產業化發展的典型,被譽為“延津模式”。強化產業集聚,推動集群化發展。延津立足優質小麥及專用面粉資源招商,促進優勢產業集聚,最終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上下游緊密關聯的小麥產業化集群。目前,延津小麥產業已經形成了以小麥為頭雁,以“面粉—面條—面點—速凍食品”和“白酒—包裝—印刷—物流”產業鏈為兩翼的“雁陣”發展布局。
延津小麥雖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基礎和品牌形象,但仍然存在諸如優質小麥產業基礎尚不牢固、產業整合度有待提高、龍頭企業后勁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必須認真面對和解決。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和持續深化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明確下一步工作重點,2016年3月,延津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推動延津小麥經濟產業升級的實施意見》。根據這個實施意見,到2020年,全縣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將達100萬畝,統一供種面積將達50萬畝,訂單種植面積將達20萬畝。同時,延津縣根據河南省農業廳關于開展小麥全產業鏈產銷銜接試點工作和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工作的安排部署,將圍繞“綠色、高產、高效”的目標,以種糧大戶、合作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抓好“三區”創建(100畝攻關區、1萬畝示范區、10萬畝輻射區),以促進“專種”“專收”“專儲”為重點,落實訂單種植和優質優價,努力實現全產業鏈產銷銜接,解決小麥生產結構雷同、糧食壓庫、加工層次淺等問題,為小麥供給側結構性升級探索新方法,尋求新模式。
首先,加強基地建設,強力推進單品種規模種植。一是繼續明確以“強筋”“專用”“特色”為延津小麥產業的發展導向,引導購銷加工龍頭企業建立高標準、高層級的原料基地。二是把推進單品種成方連片規模化種植、實現一村一品作為重中之重進行重點扶持。三是把標準化生產作為供給側升級的主要措施。四是把產銷銜接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其次,壯大產業龍頭,解決產業鏈瓶頸問題。一是扶持壯大龍頭企業,把不斷加強小麥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作為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二是鼓勵土地流轉,制定促進政策,完善服務機構,鼓勵農戶土地經營權合理流轉。三是繁榮合作組織,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橋梁紐帶作用,提高小麥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四是完善村級小麥收儲服務體系,適應統一供種和訂單種植的需要,在項目區田間地頭投資建設村級糧食收儲站點,為農戶的生產生活提供一站式、一體化服務。五是加強金融支持,解決收購資金問題,全縣各金融機構尤其是農發行將切實加強訂單小麥收購資金準備,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收購訂單小麥的資金優先保證。
第三,強化科技支撐,推進小麥綠色高產高效。一是加快技術集成與創新。吸收最新的農業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完善修訂《延津縣優質強筋小麥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延津縣綠色小麥生產操作技術規程》等,建立與規模化種植相適應的技術集成與組裝配套,推進發展綠色生態安全農業。二是建設小麥科技示范農場。依托新良黃淮冬麥實驗農場加強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切實發揮延津縣作為“中國優質小麥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發起單位的作用。三是發揮產學研聯盟的作用。充分發揮延津縣一些企業作為“全國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起人和秘書長單位的優勢,廣聚專家智慧,為推進小麥產業升級提升新空間。
第四,拉長產業鏈條,推進小麥加工品升級。一是實施小麥“互聯網+”行動計劃。拓展電子商務銷售渠道,增加花色品種,積極開發有機小麥粉、富硒小麥粉等功能性面粉及食品,促進小麥產品的供給升級。二是推進主食產業化。積極實施饅頭工業化生產項目,以常溫鮮食饅頭和常溫保鮮饅頭為重點,立足新鄉,輻射鄭州,培育知名饅頭品牌,推進主食產業化。三是試水新品市場。認真研究國際主食市場前沿和國內消費趨向,開發鮮濕面條、冷凍面團、預烘焙產品和微波套餐食品,強化延津小麥產業的高端品位,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第五,整合項目資金,加強產業扶持。一是整合產糧大縣獎補資金、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資金、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專項資金等向試點項目傾斜。二是搞好試點的分析總結和會商。根據工作進展,試點領導小組及時召開小麥經濟參與各方及有關人員參加的聯席會議。完善信息通報和共享機制,加強溝通協調,完善補貼資金和項目建設整合機制,提升實施效益,完善各部門、各企業的協調機制,防止同質競爭和無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