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暉
(作者單位:北京視聯動力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視聯網互動科普核心平臺關鍵技術的設計與實現
楊春暉
(作者單位:北京視聯動力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近年來,隨著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遠程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一種全新的網絡形態逐漸成為了新的應用和發展熱點,即視聯網。本文以《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基于視聯網的高清視頻互動科普平臺關鍵技術研究及集成示范》課題提供的框架體系為基礎,對視聯網互動科普核心平臺關鍵技術設計中的具體功能模塊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探討。
視聯網;互動科普核心平臺;關鍵技術;博物館
視聯網是一種新型的網絡信息交互與展現形式。視聯網能夠通過網絡互聯來實現對數據與信息的交換,其始終都以增強現實技術為核心,在終端構建實時AR環境的過程中,視聯網可以三維的形式來將應用信息融合到真實的AR環境當中,并直觀展現給使用者。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者通過自然交互技術來實現與AR環境中目標的互動,從而為使用者帶來沉浸式的體驗[1]。但作為視聯網的核心,互動科普核心平臺關鍵技術無疑將直接影響到視聯網的效能。因此,有必要對視聯網互動科普核心平臺關鍵技術的設計進行深入的研究。
本課題將在《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數字化關鍵技術研究及集成示范》項目提供的框架體系下,為其他系統提供良好的接口,使該項目具有良好的擴展性和靈活性。
2.1視頻通信
通過平臺的視頻通信功能,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可以建立對內和對外的視頻通信(會議)平臺,通過視頻電話、視頻會議等方式實現高清品質的視頻通信,可以與自治區內的科學單位、學校、單位和全國的科普教育機構,和國內外的大型博物館、科技館實現高清可視的互動。
2.2博物館自辦頻道
通過平臺的博物館自辦頻道功能,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可以建立眾多的內部互動頻道,頻道可以播放內部信息通知、會議通知,行政通知以及對外的科普內容、教育互動等,所有授權的內部或外部用戶都可以訪問這些自辦頻道。
每一個本地或遠程終端在權限設定的情況下,均可以收看不同的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自辦頻道,實現互動,頻道可以設定為定時自動播放、編程播放,并且可以加載或插播字幕。
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頻道可以通過視聯網、互聯網、手機2G/3G網絡、數字電視網絡覆蓋到學校和家庭,可以將博物館的互動服務和科普文化教育內容覆蓋到千家萬戶;同時,能覆蓋到其他的博物館和學校,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交流模式的創新。
2.3現場直播
不論是在北京人大附中的老師講課現場,中國科技館的專家講座,還是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內的現場活動,都可以通過平臺的本地或遠程終端進行發布或收看現場直播,實現跨域的高清視頻直播互動。
平臺支持遠程現場直播,可以通過視聯網、互聯網、數字電視網絡、3G網絡、衛星將任意遠程地點(如景區、考古發掘現場、科學教育講座和活動現場)的視頻實時傳輸到館內,或者由博物館向外界(其他博物館、學校、家庭和手機)進行現場直播,實現全球無距離的實時溝通互動。
所有本地或遠程的現場直播內容均可以通過平臺進行錄像,存入平臺系統資料庫內,成為寶貴的視頻資料庫。日后平臺的任意終端屏幕(點)上隨時播放。現場直播功能支持字幕、同步音頻翻譯、插播和錄像功能。
現場直播將跨越了地域的限制,讓每一個中心、每一個遠程終端都成為實時的第二現場,通過高科技的方式實現跨域的面對面交流互動。
2.4互動點播
平臺可以對接數字化博物館的多媒體、視頻、音頻、圖片和三維數據庫,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眾多視頻互動內容,以及每天不斷產生的新視頻、節目和活動現場錄像、圖片、音頻等都可以進行數字平臺化儲存,每一個具有權限的終端,不論是在館內,還是遠程,都可以根據其不同的權限進行點播互動。
不同的遠程用戶(場館、科普單位、學校、家庭和手機用戶等)均可以與博物館進行點播互動,共享博物館提供的科普教育,文化交流內容。
2.5無人值守互動終端(虛擬咨詢臺)
在館內公共區域,通過無人值守的互動終端(虛擬咨詢臺),參觀者可以在虛擬咨詢臺進行互動查詢,在需要幫助時,只需要按下服務按鍵,咨詢臺的屏幕立即啟動高清雙向視頻服務,提供參觀者與博物館服務人員之間的視頻通訊,由遠程的服務人員向參觀者提供面對面咨詢服務。
通過無人值守互動終端(虛擬咨詢臺),博物館可以在眾多的區域(室內、室外)提供智能化的參觀者咨詢互動服務,能大大降低人力資源投入。所有服務人員統一集中在服務中心,通過高科技的方式為博物館內各個區域有需求的參觀者提供面對面咨詢服務,大大提升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整體建筑物智能化水平。
2.6跨平臺對接
平臺提供豐富的多元化接口,可以和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網站對接,并可以通過視聯網、互聯網、數字電視網絡、移動2G/3G網絡、衛星網絡將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科普互動服務覆蓋到館外人群,與眾多的博物館、科技館、學校和科普機構進行高品質互動,并實現跨平臺跨網絡的整合[2]。讓不同地區的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網絡,在一個平臺上與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高品質交流互動,遠程看到實時的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此時此刻,共享視頻資源,共享數字化資源,實現對話、溝通和互動,并且遠程參與科普互動教育。
不同的網絡用戶可以通過視聯網、互聯網、數字電視網絡和手機,實時看到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西藏眾多風景名勝的視頻畫面,觀看實時的專家講座,瀏覽數字化文物和視頻內容,觀看不同時期的歷史資料和重要活動回顧等。
2.7遠程互聯互通
平臺可以與全國的、全世界的博物館、科技館、學校、文化機構和科普單位進行平臺化聯網,通過多種網絡方式實現眾多的高品質互動功能,實現數字化文物、節目、活動及研究內容的面對面溝通和交流互動。
2.8景區風光直播/錄播(雙向傳輸)
通過平臺,來到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參觀人群可以在館內瀏覽到自治區的著名風景視頻畫面,并且可以實現互動查詢以及與景區的實時互動。
同時,博物館可以將景區的視頻畫面、景區的活動面對國內外的博物館、科技館、文化機構、學校(以及需要的單位)等進行分享和互動。使對中國西藏文化有興趣的所有人群,有機會能夠追溯到中國西藏文化的起源,進而了解和感受中國西藏文化。通過豐富的線上和線下活動,讓人們感受并領略中國藏文化的博大精深。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內容也覆蓋到海外人群,從具體內容層面上實現全新的文化傳播模式,走出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全新文化發展模式,使西藏眾多的“藏文化”相關旅游景點成為必經之旅,在實現文化交流中扮演重大和積極的角色,在發展創新的同時,對西藏的旅游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2.9基于GTML的個性化互動界面
通過GTML技術,平臺的每一個終端,不論是本地還是遠程,根據權限認證,均可以實現個性化的互動界面,實現完全不同的界面風格[3]。
平臺將根據每一個終端的入網權限,將終端對應的界面、功能模塊和背景進行下發,實現完全個性化,完全模塊化的應用界面,實現個性化的互動服務。
作為目前全球盛行的一種全新互聯網形態,視聯網技術無疑將在未來普及到各個領域。本文通過對《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數字化關鍵技術研究及集成示范》項目提供的框架體系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夠對視聯網互動科普核心平臺關鍵技術的設計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與了解,以此來推動今后的進一步深入開發與設計。
[1]馬文計,應繼軍,靳劍鋒.網絡融合 視聯天下——網絡融合時代視聯網絡發展前景探討[J].有線電視技術,2013(7).
[2]劉立,馬學云,劉慶慶,等.視聯網及其關鍵技術和應用[J].電信科學,2011(11).
[3]賈衛平,馬曉悅.基于視聯網技術的平臺構建與運營研究——以陜西廣電網絡公司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4(22).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名稱:“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基于視聯網的高清視頻互動科普平臺關鍵技術研究及集成示范(項目編號:2011BAH26B02)”。
楊春暉(1968-),男,甘肅蘭州人,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信息通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