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標準化研究院 馬曉蕾 謝翔燕
GB/Z 32711-2016《都市農業園區通用要求》國家標準解讀
● 北京市標準化研究院馬曉蕾謝翔燕
都市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在整個城市區域范圍及環城市經濟圈形成的、依托并服務于城市、促進城鄉和諧發展、功能多樣、業態豐富、產業融合的農業綜合體系,是城市經濟和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農業在城市及周邊地區的表現形式。都市農業是典型的多功能農業,它以農業和鄉村特色資源為基礎,以科技為支撐,以產業化為載體,以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為手段,開發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獨特品質的農副產品,提供獨特的農業服務,實現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滿足消費市場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需求。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則第一次提出要發展都市農業,而且把大城市作為都市農業的率先實現區。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則特別指出,要充分發揮都市農業應急保障功能,大中城市要堅持保有一定的蔬菜等生鮮食品自給能力。
截至目前,全國32個省會城市(直轄市),均已基本明確提出都市型農業發展戰略,其他城市也在積極為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過渡做準備。我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正在從一枝獨秀向百花齊放的局面轉變,由初期的萌芽狀態向快速發展階段邁進。都市農業已成為帶動農業發展、農村就業和農民致富的重要新興產業。

馬曉蕾,北京市標準化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農業標準化工作,先后參與編制了5項國家標準和6項地方標準,作為項目主要參與人完成了3項農業標準化相關質檢公益項目

目前我國都市農業園區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各地區、各類型都市農業園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發展方向尚不確定,缺乏標準去規范和引導都市農業園區的規劃、建設、經營和管理。本標準重要意義就在于通過給出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的各項底線,以及都市農業園區分級指標,規范和引導都市農業園區的生產與建設、管理與服務,減少都市農業園區發展過程中的魚龍混雜現象,提高消費者的體驗感受,增加都市農業園區自身競爭力,引領都市農業園區健康發展。
標準的編制以全國性的廣泛調研為基礎,以系統性、導向性、客觀性和可操作性為原則。
標準編制組先后赴北京、成都、上海、浙江、安徽、山東、新疆、吉林、遼寧等地就都市農業園區的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等相關方面開展調研工作。標準編制組召開多次會議,與各地有代表性的都市農業園區負責人及相關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進行座談,聽取意見。此外,標準編制組在標準征求意見稿形成后還選取了北京、吉林、成都、廣州、杭州等地共6家單位開展標準實地驗證工作。以上這些工作的開展為標準的編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數據,使得標準條款有所依據,不脫離實際。
在標準編制過程中,編制組始終堅持系統性、導向性、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四項基本原則。系統性體現在都市農業園區的評價內容上,本標準對都市農業園區的資源與環境、生產與管理、效果與發展等三大方面進行整體評定,涵蓋園區軟硬件建設。分級評分項目之間有所分類和關聯,力圖做到分級內容全面、系統、完整。導向性簡單來說就是編制該標準為了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標,標準編制組設定的目標主要包括:(1)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消費需求;(2)開發都市農業多功能性;(3)引導都市農業園區科學發展,(4)通過規范都市農業園區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就客觀性而言,因各地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標準需充分考慮到各類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切合都市農業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因此作為國家標準在評價項目和指標設定上考慮了全國的平均水平,保留必備項目為基本要求,根據都市農業園區類型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將相關要求在分級評分表中提出。對于可操作性,標準編制組認為標準應便于標準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在設定分級評定的指標內容時,標準編制組充分考慮了園區實際情況,在符合標準編寫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做到語言表達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分級指標中可量化的指標皆量化,且數據易于采集。
1.范圍
標準規定了都市農業園區資源與環境、生產與管理、效果與發展、分級的要求。考慮到都市農業園區建設所必需的要素稟賦、生產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發展所創造的綜合效益,首先從資源與環境(資源條件、規劃布局、生態環境)、生產與管理(設施設備、產品要求、產品實現、組織管理、科技應用)、效果與發展(品牌建設、綜合效益)三大方面規定了作為都市農業園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為引導都市農業園區健康、有序發展,又給出了都市農業園區分級評分表,分級評分表包括10個大項41個二級項。各類都市農業園可根據本標準給出的要求開展規劃、建設、經營和管理工作。
2.術語和定義
為便于標準使用者正確理解,本標準對“都市農業”和“都市農業園區”設立了術語,其中“都市農業”的定義引用自GB/T 31736—2015《特色農業 基礎術語》,“都市農業園區”的定義則是根據現有文獻進行的歸納總結,強調了都市農業園區必須具有農業生產功能這一特征,體現了以農為本的特點,避免都市農業園區在規劃建設中逐漸偏離農業生產特征,完全轉型為服務業企業。具有科技研發、示范帶動、科普教育、休閑觀光等功能,則體現了都市農業園區的功能多樣性 。
3.資源與環境
資源與環境方面規定了資源條件、規劃布局和生態環境三大項要求。對于計劃開展都市農業園區經營活動的標準使用者來說,可以先從這三方面進行考察評價、開展規劃。對于已建成的都市農業園區也可以從這三方面對園區進行評價,發現不足,提升改造。

資源條件是都市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功能拓展的前提。資源條件就好比都市農業園區的先天基因,良好的資源稟賦將會對都市農業園區的發展產生持續的正向影響,所以本標準將資源條件作為都市農業園區評價的第一個評價指標。資源條件包括自然資源、農業資源、人文資源和交通條件,前三項資源決定都市農業區是否具有獨特的吸引力,能否引起消費者的興趣,是否具有開發利用價值,其中對于農業資源的要求可將都市農業園區區別于一般的旅游觀光景點。交通條件要求主要考慮了都市農業園區可達性,是否便捷的交通條件也是影響消費者是否愿意前往消費的重要影響因素,且都市農業園本身的特征之一就在城市區域范圍及環城市經濟圈形成,因此都市農業園區在可達性方面應具有優勢。
規劃布局是實現都市農業園區發展高位引領的重要基礎。都市農業園區的建設需要對環境載體進行科學的設計,合理的布局,包括園區面積、農業生產用地面積比重,園區規劃和園區設計等。本標準對于園區面積給出了不小于6.67 km2(100畝)的基本要求,根據標準編制組的調研數據顯示,40%左右的園區面積在6.67 km2~33.35 km2之間,同時考慮到都市農業園區的功能實現,避免園區盲目擴張規模,最終給出了這一量化指標。園區規劃中指出各功能區布局合理,因為都市農業園區不是單純的農業生產園區,是一二三產融合的產物,因此要突出功能分區的概念,同時在調研中發現良好的功能分區可以讓園區特色突出、管理有序。區別于普通農業生產,都市農業園區設計要求體現特色,可以是地域特色、產業特色或文化特色等,如在調研中看到的以葫蘆、南瓜品種多樣化為特色的主題園,以農業傳統生產方式為特色的農耕文化園等。
都市農業園區應符合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整體要求,涵蓋都市農業園區的內外環境狀況,包括環境質量、環境整潔度和植被覆蓋率。環境質量從空氣、水、聲、土壤等方面做出了要求,強調農產品產地環境應符合相關規定和標準。環境整潔度是對園區的內部環境提出的要求,通過園區的建設、日常維護和管理可以不斷改進和完善。通過調研發現植被覆蓋率是影響消費感受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本標準根據現有資料結合調研數據,給出了植被覆蓋率的量化指標,植被覆蓋率通常是指植被面積占土地總面積之比,一般用百分數表示。此處的植被面積,包括各種原生植被、次生植被和潛在植被等自然植被所占的面積以及各種農田、果園、草場、人造林、綠地等人工植被所占的面積。
4.生產與管理
生產與管理方面規定了設施設備、產品要求、產品實現、組織管理和科技應用五大項要求。這五大項要求可以充分體現不同都市農業園區在園區建設、經營管理水平上的差別,園區經營者可參照這些方面拓展經營領域,提升管理水平。
設施設備主要對都市農業園區的硬件條件進行規范。要求都市農業園區要有與其定位相符合的各類設施設備。由于都市農業園區具有一二三產融合的特點,因此設施設備要求中包括了園區內道路設施、生產設施設備、服務設施和安全衛生設施,在分級表中又對各類設施進行了細化,如服務設施又分為餐飲、住宿、休閑娛樂、信息商務、科普教育、游覽引導的設施設備。根據功能、特色、產業的不同可選擇性打分,對于通用的基本要求在分值設置上占比較大,對于差異化服務方面相對占比較小,這樣既體現引導,也規定了底線。
產品要求主要規范都市農業園區提供的各類產品,既包括農產品,也包括服務產品。具體要求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多樣性、分級與包裝、服務產品質量、服務產品多樣性以及文化開發與利用。與常規的產品要求相比,除產品質量要求外,還對產品多樣性提出了要求,目的是為了引導都市農業園區的多功能開發利用,滿足消費者多樣性的消費需求,提升園區吸引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農業與農村文化的開發與利用,能夠賦予園區文化內涵,使都市農業園區有別于一般生產性園區。

產品實現對都市農業園區提供的農副產品及服務產品的實現過程提出了要求,強調用標準化來規范生產和服務的全過程,實現過程控制,提高農副產品生產的規范性與服務的規范性,從而保障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
組織管理在規范運營和管理的層面上提出了要求,目的是促進都市農業園區管理的規范化和運行的制度化,解決園區經營管理較為粗放的問題。主要包括組織機構、管理制度、人員管理、實施與考核、安全管理和消費者評價。組織機構、管理制度、人員管理、實施與考核這幾方面都是企業或機構運營管理的常規要求,可借鑒其他行業的管理要求。在安全管理方面,由于園區一二三產融合的特點,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安全因素,如食品安全、服務過程中的安全、設施設備安全、應急處理預案等。本標準提出消費者評價要求,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園區樹立持續改進觀念,不斷保持和提升園區的吸引力。

科技應用在都市農業區發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新技術(新品種)應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清潔能源應用。農業生產中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也可以提高農業展示度,既能實現農業本身的增產增效,也能提升園區吸引力,因此在本標準中提出了這一要求。現代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運營管理方面,通過現代信息化技術應用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務。清潔能源應用符合國家發展規劃中資源節約的要求,可引導園區盡可能地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排放,保護環境。
5.效果與發展
效果與發展方面,規定了品牌建設和綜合效益兩大項要求,這兩項要求主要是衡量都市農業園區建設取得的成效,標準使用者可用這些指標評價園區發展水平。
品牌建設是品牌擁有者對品牌進行的設計、宣傳、維護行為,本標準規定了產品品牌、園區品牌和園區獲得的獎勵,這些方面可以體現園區及產品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好的品牌建設可以大大提升園區的競爭力。
綜合效益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綜合體現,本標準主要設定了單位面積純收益、示范帶動作用、年接待游客量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等四項評價指標。根據可操作的原則,標準編制組經過調研核算盡量給出了可測算和量化的指標,如單位面積純收益,因各地社會經濟條件差異較大,且目前全國尚無公開的統計資料,因此本標準主要以部分省市的數據資料和標準驗證測試單位的數據為依據,給出了10.5萬元/km2、9萬元/km2、7.5萬元/km2、6萬元/km2、4.5萬元/km2為條件的分檔。本著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原則,本標準要求園區農業生產廢棄物全部達到無害化處理的基本要求,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我國都市農業園區正處于由初期的萌芽狀態向快速發展邁進的階段,各種經營管理模式和功能都在不斷涌現,希望本標準的實施能對我國都市農業園區產業的健康發展起到引導作用,也希望通過未來3年的實施,能夠積累全國標準使用者的反饋意見,適時開展標準復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