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中國將爭取到2020年實現與東盟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的目標,國際產能合作被視為拉動中國和東盟雙方貿易的助推器。
加快國際產能合作的步伐中,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最為引人注目。2016年9月11日到14日,第十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簡稱第十三屆東盟會)在廣西南寧召開。這場面向東盟國家的國家級投資貿易展會,繼2015年后再次給予“國際產能合作”更多資源傾注。
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展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表示,中方愿在自愿、平等、互利基礎上,根據東盟國家不同需求,采用直接投資、工程承包、技術合作和裝備進出口等多種合作方式,積極推進中國-東盟產能合作。
此前9月7日,在第19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和東盟發起了《中國-東盟產能合作聯合聲明》。
數據顯示,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額從1991年的79.6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4721.6億美元,年均增長率18.5%。按照2013年的愿景,中國將爭取到2020年實現與東盟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的目標,國際產能合作被視為拉動中國和東盟雙方貿易的助推器。
東博會為產能合作搭建平臺
東博會從創辦之初,即設立了投資合作專題和國際經濟合作展區,為中國企業走進東盟牽線搭橋,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與東盟的投資合作。2015年的第十二屆東博會,首次將國際產能合作作為投資合作專題的重要內容,舉辦國際產能合作系列活動,成為助推國際產能合作的新平臺。
12年來,超過700家企業借助東博會投資合作平臺,擴大了影響力,開拓了東盟市場。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交建等40多家央企通過參展參會,加深了與東盟各國的互利合作,簽署并實施了一些重大的基礎設施項目。南方電網連續12年參展,與東盟國家的電力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與越南、老撾、緬甸實現電網互聯,并帶動國內電力技術、裝備、施工“走出去”。
2016年的第十三屆東博會繼續加大國際產能合作促進力度。“要充分利用東博會深化與東盟合作,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沿線自由貿易區戰略,從而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
“印尼近幾年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希望借助東博會的平臺,繼續保持與中國的深入合作,達到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目的。”在印尼國家推介會上,印尼貿易部國家出口發展中心總司長阿琳達表示。
“雖然我是第一次到南寧來,但是我感覺好像和老朋友相見一樣親切、友好。”說起東博會,馬來西亞馬六甲州高級行政議員林萬鋒告訴記者,南寧是中國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城市,在這里可以感受到“互利、合作、共贏”的東博會理念以及越走越寬廣的“南寧渠道”。
今年的東博會除了繼續設立了國際經濟與產能合作展區、舉辦“第二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論壇”及國際產能合作重點項目簽約儀式,還舉辦投資合作圓桌會、中國-東盟產業園區招商大會、中國-東盟基礎設施合作論壇、中國駐東盟國家使領館經商參贊與企業家交流會、中國和東盟10國投資推介會、投融資項目對接會、項目簽約儀式等系列活動。
打造國際產能合作升級版
近年來,中國和東盟的國際產能合作不斷加速。僅在本次東博會上,中國與東盟相關國家就簽下80個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簽約項目數量遠超去年的34個,合作金額超過 50 億美元。
東盟國家的發展需求是實現國際產能合作前提條件。據中國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副局長張玉中介紹,目前,多數東盟國家都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制造業發展需求旺盛。中國擁有完美的工業體系,裝備產品性價比高,綜合配套和工程建設能力強,可以支持東盟國家興建基礎設施,提升裝備制造業水平。中國與東盟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互有優勢,互有需求,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
“中國與東盟累計相互的投資額已經超過了1500億美元。雙方投資和產業合作日益密切,正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發展格局。”張玉中說。
而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了中國-東盟產能合作的必然性。“中國和東盟的未來單靠傳統的貿易是不行的。”他認為中國已到工業化成熟期,擁有許多優質的富余產能和先進的技術;而大部分東盟國家尚處于工業化發展的初期,人力成本比中國更低,對產能的輸入有較大需求,與中國形成互補。這構成中國和東盟互利共贏的經濟基礎。
國家發改委產業研究所所長黃漢權也認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互補”,不再是過去互通有無的簡單貨物貿易,而是形成了基于產業鏈上下游的供求關系,因而中國與東盟的產能合作更能拉動雙方的貿易。
2016年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以“先進技術”為專題設置了國際經濟與產能合作展區,展示主題包括中國對外國際工程承包,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招商,涉及鐵路、有色、電力等重點產能領域。在這些領域中,中鐵、大唐、中車、中核、中廣核、中國鋁業、北斗導航等國內優質產能代表企業均有大型展位展示其對東盟、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的成績,以及其擁有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
中廣核除了展示中國核電“走出去”樣本工程“華龍一號”之外,還在展位上對外首次介紹其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核安全管理系統“和睦系統”。這些“看家功夫”的展示顯示出巨頭們對東盟方面的合作誠意。中廣核相關負責人表示,其布局東盟國家的清潔能源項目,正是看中這塊6億人口市場的大蛋糕。
在不斷探索中,中國與東盟產能合作已摸索出多種可操作模式,如直接投資建廠、對外國際承包,以及在東盟國家建設產業園區。而在這三種產能合作載體中,“產業園區建設”發展速度最快,也最有特色。目前,中國企業在東盟8國(不包括新加坡和菲律賓)至今共設立23個投資園區,吸引421家中資企業,總產值達213.9億美元。
作為對接東盟前沿地區的廣西,已經在產業園區建設方面探索出多種“花樣”。
對接壤國家,廣西的東興試驗區探索與接壤的越南芒街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兩國各劃出一塊地塊合建產業園區
對隔海相望和并不接壤的國家,廣西多座城市還探索出了“兩國雙園”的建設模式,即兩個園區結成“姊妹園”,兩國共同持股,實現共同招商共同建設。例如廣西的欽州中馬產業園與馬來西亞關丹產業園區,這對園區依托各自國家的港口,實現航線、貿易及產業互動。這種“兩國雙園”模式至少已經復制到廣西7座城市,如廣西崇左甚至擴展至“兩國四園”。
補齊短板,再創佳績
然而,中國-東盟產能合作還處在起步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楊秀萍介紹,東盟內部發展不平衡,一些國家資金不足,影響基礎設施投資;而中國方面,不少企業缺乏開展國際合作的經驗。
“最近,在東盟與中國之間的經濟互補會議上,大家共同商議如何更好地開展未來的合作,大家普遍認為應共同遵守以市場為導向的戰略,以更加包容、開放,以及以更著眼于未來的姿態進行更健康、有利的合作。”楊秀萍說。
楊秀萍建議,中國和東盟下一步應完善雙邊、多邊產能合作機制,建立產能合作項目庫;在海關、稅收等方面做好對接,為雙方企業開展合作清礙搭臺。在融資方面,雙方企業應充分利用亞投行、絲路基金、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等區域性金融機構和基金,為優質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陳耀也認為雙方需要加強政治互信,通過完善投資政策、加強人文交流等舉措營造更便捷、更安全的營商環境。
“中國和東盟產能合作應選擇條件好的行業入手,推動實施一批影響大、帶動強的項目,進一步加強雙方在電力工程基金、建材、通信等領域產能合作。”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主席杜青林在“2016中國-東盟產能合作高層論壇”上指出。
而在中央民族大學校長黃泰巖看來,人才短缺是中國東盟的產能合作的短板。他認為廣西東興缺少優質大學以及大學帶來的人才集聚,這或將造成東興打造的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缺少人才支撐。為此,東興試驗區已在此次展會與中央民族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彌補人才短板。
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中國與東盟各國進一步深化經貿關系、開展國際產能合作面臨新的重要機遇。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第19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紀念峰會上指出:近幾年,中國和東盟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區域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完成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攜手推動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建了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中方愿同東盟國家有力有序有效推動互聯互通合作,推進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等大項目,探討制訂中國-東盟交通合作戰略規劃和交通科技合作文件。
“如果說過去25年是雙方關系的‘成長期,未來25年則是雙方關系的‘成熟期,將由快速發展階段轉向提質升級階段,既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中國人常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中方愿同東盟一道努力,堅定信心,繼往開來,推動雙方關系在下一個25年更加全面深入發展,為地區乃至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做出更大貢獻!”李克強總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