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暉
普惠金融概念自2005年由聯合國提出已超過10年。在諸多國家經過了不同層次的實驗,而其在中國的落地,伴隨互聯網金融的高調發展展現出了更為多樣的面貌。
普惠金融正在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在G20杭州峰會上,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是有關金融的兩項重要議題。其中與普惠金融相匹配的議題是包容性增長,不斷整合所有的資源讓更多用戶受益。而本次峰會也是首次將普惠金融與“數字”相結合,包括《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G20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升級版以及《G20中小企業融資行動計劃落實框架》三份重要文件經峰會公布后,正式成為全球普惠金融發展的指引性文件。
普惠金融概念自2005年由聯合國提出已超過10年。在諸多國家經過了不同層次的實驗,而其在中國的落地,伴隨互聯網金融的高調發展展現出了更為多樣的面貌。通過數字化的結合,以及G20峰會更高規格的重視,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是否將更為順暢,而中國在普惠金融事業的發展又是否會迎來“彎道超車”的機會?
普惠金融的中國實踐
普惠金融的概念來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聯合國系統率先在宣傳2005小額信貸年時廣泛運用的詞匯。其基本含義是:能有效地、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其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讓那些此前無法接觸到金融服務的群體,更容易地獲得服務。
2016年初,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未來5年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勾勒出了路線圖,普惠金融也因此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成為“十三·五”計劃實施的優先領域。由此引發的一個明顯趨勢是,這一領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參與者紛至沓來。
宜信CEO唐寧曾經在10多年前親赴孟加拉“朝圣”,希望從普惠金融鼻祖尤努斯創辦的格萊珉銀行模式中尋找“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奧秘。但當他從美國舟車輾轉20多個小時到達孟加拉鄉村網點后,卻驚訝于現場沒有一個辦業務的客戶。“工作人員給我的裝備是一輛自行車,然后跟著他一起騎出去翻山越嶺找客戶。”唐寧說。
泥腿子、接地氣,活臟活累是普惠金融的一個橫切面。在多年前宜信剛剛開始從事網貸業務時,很多工作人員都不知道“普惠金融”為何物,“大家認為無法介紹自己的業務,甚至覺得很low。”唐寧表示。
一個需要面對的現實是,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也不得不承認普惠金融是一項說易行難的事業。
“普惠金融是因市場缺陷而產生的理念。普惠金融的先驅最早都是用非政府公益性組織的形式開展活動。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越來越形成共識,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商業績效與社會績效雙重目標的實現。”中國人民大學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指出。
《2016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指出:在過去近10年,普惠金融在中國發展得“速快面廣”,形成了包括各規模銀行、信用社和小額信貸機構在內的較為完整的金融體系,并得到了政府層面的有力支持。但另一方面,金融結構失衡、金融基礎設施的薄弱以及匱乏的金融教育仍是困擾中國普惠金融事業開展的明顯障礙。
為了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格萊珉銀行和中國普惠金融的實踐者均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有時候去一個客戶家中做風險審核,往返車程就需要6個小時。這些成本都需要疊加進貸款利息里。”一位農村金融從業者告訴筆者。
受制于金融基礎設施的薄弱,當各類金融機構甚至“民間金融”去關注小微企業、弱勢群體時,往往會發現這樣的問題:新客戶的基礎資料和信用記錄很難獲得,無法有效判斷其風險狀況,業務開展面臨困難。“在金融基礎設施方面,我們觀察到普惠金融的量化指標體系、社會征信系統、農村電子支付系統等都相對比較薄弱。”貝多廣表示。
因此,當“數字普惠金融”被此次G20峰會列入重要議題時,貝多廣及眾多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世界看到了數字化可以為普惠金融“開”出一條新路。
數字化破題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最新發布的《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和探索》中提出,數字普惠金融是指讓長期被現代服務業排斥的人群享受正規金融服務的一種數字化途徑。而“數字化”,則是計算機、信息通訊、大數據、云計算等一系列相關技術的統稱。
事實上,即使在資訊最為發達的傳媒行業,對于被G20峰會推到聚光燈下的“數字普惠金融”,仍覺得并不好理解。這種情況也讓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在朋友圈忍不住感慨:“最近突然意識到普惠金融是這樣一個干巴巴的詞,如果再加上數字兩個字,其效果相當于咀嚼蠟燭。這種枯燥的東西居然還有高級原則,如果不是G20峰會,估計大部分人打死也不采訪。”
如何理解這種數字化?一些觀點認為,如果你擁有一部可以進行支付、理財、借貸等各種需求的智能手機,那么之前很多金融服務則有了“一鍵解決”的可能。
陳龍認為,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中國很多億人每天隨時隨地可以很爽地使用無需付費的移動支付,一塊錢也可以升值的余額寶,都是數字普惠金融的好案例。“叫什么名字沒有關系,數字普惠金融就是技術驅動的觸手可及,可承擔可依賴的金融。”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普惠金融在中國的發軔,得益于幾個關鍵條件的成熟。首先是移動終端的普及程度不斷提升。2016年8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1.7%,超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超亞洲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其中,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僅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占比就達24.5%。
此外,則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在不久前的一次公開場合就曾指出,世界銀行的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成年人擁有銀行賬戶的比例達到了79%。而中國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各種金融機構在農村覆蓋的網點有99.75萬個,覆蓋村級的行政區54萬個,覆蓋率超過了90%,農民可以通過這些渠道得到存款、貸款、取款、支付、匯款,還有查詢等服務。
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金融創新業態,近年來在備受各界關注的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
通過數字技術,孟加拉鄉村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自行車”在中國已經找到替代品。以宜信面向農村金融市場而推出的惠農平臺為例,農戶完全可以通過一個移動APP,完成借貸、支付、理財等“一站式”需求,成本僅僅是一部智能手機。“通過下鄉調查我們發現,農村客戶其實更容易接受移動互聯網的方式。”宜信普惠高級副總裁王威告訴記者,數字技術讓時效性、便捷性提升了,農戶可以更快速地了解和找到服務,一些試點地區的獲客成本明顯降低。
彎道超車
此次提交給G20峰會的《高級原則》包括八項原則,66條行動建議。
據悉,八項原則具體為倡導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平衡好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創新與風險;構建恰當的數字普惠金融法律監管框架;擴展數字金融服務基礎設施;采取盡責的數字金融措施保護消費者;重視消費者數字技術知識和金融知識的普及促進數字金融服務的客戶身份識別;監測數字普惠金融進展。
66條行動建議包括:支持跨境普惠金融服務,為各國數字金融企業走出國門提供方便;強調技術標準的統一化與平臺之間的兼容互通性;探索利用分布式記賬(區塊鏈)技術升級金融基礎設施的運行效率與安全性;鼓勵出臺高于法律法規要求的行業自律標準;通過普及數字金融服務,強化反洗錢與反恐怖融資工作等。
這也是國際社會首次在該領域推出高級別的指引性文件。作為G20峰會的一員,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理念、經驗以及重點關注內容在起草過程中也被融入《高級原則》。在業內看來,這將促使中國在未來國際普惠金融事業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此前,包括螞蟻金服、宜信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代表參與了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針對此次高級原則制定的討論與研究。
在唐寧看來,中國普惠金融實踐有三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是小額信貸,其推動了普惠金融最早的發展,整個普惠金融在國際上的實踐也是從小額信貸開始的;第二階段是微金融,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包括存款、理財、支付、保險等等;第三階段是能力建設,“一方面是信用教育,另一方面則是指導借款人更好地用小額資金把自己的事業和業務做好,這種能力建設可以視為普惠金融和傳統金融的一個重要區分。”
他認為,數字普惠金融的高級原則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數字化,強調利用技術實現普惠金融一脈相承;可持續,重點強調風險與創新的平衡;負責任,著眼創新過程中對消費者、社會的責任擔當;智慧,則要求在監管方面尋求給予創新以空間和堅守底線的平衡。
雖然在當前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道路上,可持續問題、監管力度等都是目前需要面對的挑戰,但征信等基礎設置建設缺失無疑仍是最大短板。
調查表明,中國現有的征信系統覆蓋率僅為38%,大量用戶金融需求由此被排除在外。中國現行的以央行為主導的征信系統在數據覆蓋面上尚不能完全滿足普惠金融發展的需求。
通過數字技術解決上述問題也因此被寄予厚望。在此次峰會通過的《G20普惠金融指標體系》中,就對包括賬戶的普及率、信貸的普及率、數字支付、網上支付、移動支付普及率,以及ATM機和銀行網點的密度,客戶賬戶的使用頻度和消費者保護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標要求。據悉,這些指標將對政府采用政策鼓勵和扶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建立完善的法律和監管框架,加強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提出指引。
在陳龍看來,數字普惠金融正是普惠金融的正道,如果沒有技術的支持,普惠金融則比較難推廣和持續。“傳統的普惠金融,如果不使用技術去降低觸達用戶的成本、提高搜集信息判斷用戶風險的能力,一定面臨成本高、風險高、收益小的問題,要做好非常困難,經營模式也很難持續。而隨著移動互聯、生物識別、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技術在普惠金融的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觸達用戶和理解用戶的能力正在被數字技術深刻改變,效率和成本都與以往顯著不同。”
而從實際案例看來,剛剛召開過G20峰會的杭州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之城,覆蓋出租車、超市便利店、餐飲門店、美容美發、KTV、休閑娛樂等多行業。而服務范圍的擴大,更多難點痛點同樣可以找到解決答案。搭乘移動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快車,中國普惠金融將有可能為世界提供更多樣本。
李 暉 中國經營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