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婧
【摘 要】本文用問卷調查法、觀察法等方法,對淄博市3所中學籃球訓練中的力量訓練方法進行調查,總結了現階段中學籃球運動員力量訓練方法,并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中學生;訓練方法;籃球
提高中學生籃球運動員對抗能力應該從提高身體素質、加強防守、進攻和爭搶籃板球對抗能力等方面訓練做起,特別是力量素質尤為重要[1]。本文通過淄博市3所中學籃球訓練中的力量訓練方法進行調查,總結了現階段中學籃球運動員力量訓練方法,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希望對中學生籃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淄博實驗中學、淄博六中、淄博十七中等3所中學的40名籃球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其中,高一學生15人,年齡16.16±0.36歲;高二學生11人,年齡17.11±0.41歲;高三學生14人,年齡18.27±0.45歲;訓練年限均在2-5年。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對淄博中學的40名籃球運動員發放調查問卷。在設計問卷過程中,就問卷的信度請有關專家指導并進行了檢驗,經過多次修訂后達到研究要求。
1.2.2 觀察法
通過觀察淄博中學籃球隊力量訓練,以及力量訓練的方法和在力量訓練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相關結論。
1.2.3 數理統計法
對收集到的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淄博市中學籃球運動員對力量訓練的認識
通過表1可知,針對力量訓練重要性的認識方面,40名淄博市中學籃球運動員中,認為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的分別有30人和10人,占調查人數的75%和25%。表明所有的淄博市中學籃球運動員認為力量訓練很重要,對力量訓練的重要性認識比較深刻。
針對力量訓練的知識體系的了解程度方面,40名淄博市中學籃球運動員中,比較了解的僅占10%,表明淄博中學籃球運動員對力量訓練的知識體系了解程度較差,需要加強。
針對力量素質跟其他素質的關系的理解方面,40名淄博市中學籃球運動員中,有9人認為聯系密切,占22.5%;有4人認為有聯系,占10%;有10人不清楚,占25%;有13人和4人認為聯系不大或沒聯系,占32.5%和10%。表明淄博中學籃球運動員對力量素質和其他素質的關系的認識欠明確。
針對學生對教練的訓練滿意度方面,40名淄博市中學籃球運動員中,有4人非常滿意,占10%;有5人比較滿意,占10%;有11人無所謂,占調查學生人數的27.5%。說明學生對教師的力量訓練方式不是很滿意,滿意的學生是因為不了解力量訓練的理論體系,對教師的訓練方法默認。
針對教師制定的訓練計劃對成績提高的看法方面,40名淄博市中學籃球運動員中,有4人認為有很大提高,占10%,有6人認為有提高,占15%,有19人覺得一般,占調查學生人數的47.5%,有11人覺得提高不大,占調查學生人數的27.5%。說明淄博中學籃球運動員力量訓練存在問題,訓練計劃不夠完善,教師應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來提高淄博中學籃球運動員的力量。
2.2 淄博中學籃球運動員力量訓練的現狀
淄博市中學籃球運動員在進行下肢力量訓練時,基本采用抗杠鈴深蹲或半蹲,負荷重量為自己體重±10kg。對各部位的專項力量訓練沒有進行進一步細化,腰腹肌背肌訓練上采用仰臥起坐和背起練習,訓練方法單一。現在淄博市中學籃球隊力量訓練為一周2次,大多采用傳統的力量訓練方法,而且在力量訓練時都會以下肢力量為主。在訓練器材方面基本采用杠鈴來訓練,所以運動員在第一年力量訓練會有較好的效果,可是在后兩年就很難再會有進步。
2.3 淄博中學籃球運動員力量素質的訓練解決方案
力量素質是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發展的基礎,是指運動系統在工作時克服或對抗阻力做功能力的體現。常見力量訓練方法可以參考表2。
3 結論
淄博市中學籃球運動員對力量訓練沒有深刻的理性認識,淄博市中學籃球隊在力量訓練方法上過與傳統,基本以杠鈴為主,已經跟不上現在籃球的發展形式。淄博市中學對籃球運動員的重視程度大不如從前,特別是教練員的水平,以及器材都有待提高。因此,教練員應該多接觸一些新知識,力量訓練應該更注重科學性和多樣性。
【參考文獻】
[1]李瑞新,于艷芳.淺談青少年男籃運動員的力量訓練[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23(s2):76-78.
[責任編輯:楊玉潔]
【摘 要】中醫針刺治療肌肉損傷確有療效,但具體的針刺方法卻有多種。本文通過檢索文獻,按照針具、選位、針刺方向、留針情況、療程、療效等不同方面,歸納整理了不同針刺方法的特點。目前,還沒有系統的研究來比較這些不同方法的優劣。
【關鍵詞】針刺;肌肉損傷;明確
0 引言
筆者在學習和運用長針斜刺治療肌肉急、慢性損傷的過程中,發現肌肉損傷的針刺治療方法很多。治療方法多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患者的病情、身體條件、經濟實力等不同造成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因為目前還沒有比較系統的研究顯示,究竟哪一種治療方法更有效、更經濟、副作用更小。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筆者在中國知網搜索篇名含“針刺、肌肉、治療”的文章,共搜到1979年-2015年61篇相關文章。結合本人在針刺治療肌肉損傷實踐中的認識、體會及困惑,把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按照針具、選位、針刺方向、留針情況、療程、療效等方面進行歸納整理。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肌肉損傷的原因及分類
肌肉損傷除由直接外力作用引起肌肉挫傷外,還有由間接外力作用下發生的肌肉拉傷,以及肌肉勞損。肌肉主動猛烈地收縮超過了肌肉本身的負擔能力,或突然被動的過度拉長,超過了它的伸展性,都可能發生拉傷。臨床上將骨骼肌損傷程度分為3度[1]。輕度(1°):少量肌纖維損傷并伴有輕微腫脹,沒有或僅有輕微的力量和活動受限。中度(2°):絕大部分肌纖維損傷,肌力明顯下降。重度(3°):損傷范圍涉及整塊肌肉橫截面,波及臨近肌肉組織,損傷后肌肉功能完全喪失。損傷程度直接影響炎癥反應、肌纖維再生和肌纖維化程度[2]。肌肉損傷癥狀有:局部疼痛、壓痛;腫脹、肌肉緊張、發硬、痙攣;功能障礙;受傷肌肉主動收縮或被動拉長時疼痛加重,肌肉收縮抗阻力試驗陽性,即疼痛加劇或有斷裂的凹陷出現。輕度損傷一般可以自動痊愈,中度和重度損傷伴隨著肌纖維和脈管系統的破裂,最終出現瘢痕修復。
肌肉勞損是一種慢性的反復積累的微細損傷,常發生在肌肉活動過多或靜態姿勢下肌肉持久緊張的部位。常見部位為腰、頸、腿部的肌肉。肌肉勞損實質是一種無菌性炎癥,主要表現為患處疼痛、壓痛和功能障礙[3]。
2.2 針刺治療肌肉損傷的療效
中醫里用針刺方法治療肌肉損傷歷史已久。盧鼎厚教授是國內較早嘗試、摸索、發展長針斜刺“阿是穴”治療骨骼肌損傷的重要學者之一。盧教授率領科研團隊,走訪相關專家和學者,用電鏡、免疫電鏡方法,觀察超負荷工作后骨骼肌收縮結構和收縮蛋白的變化,探討了骨骼肌損傷的機制。通過對比試驗,盧教授證實了針刺和靜力牽張能顯著促進已損傷骨骼肌結構的恢復,緩解肌肉酸痛。盧教授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和幾百例成功案例,在他的論文中指出:這一療法具有療效高、見效快、療程短、療效持久穩定、費用低、操作簡便等突出優點。
張學林,史冀鵬等在論文《針刺對離心運動性骨骼肌過度使用損傷的治療研究》中,用更加先進的儀器和方法、嚴密的實驗設計,再次更加全面的論證了針刺治療骨骼肌損傷的有效性。文章指出,針刺能有效治療骨骼肌過度使用損傷癥狀,表現為快速恢復骨骼肌超微結構的病理性變化,肌原纖維降解面積減少;線粒體結構異常現象不但減少,而且線粒體數量增加;骨骼肌神經束內損傷的神經纖維得以修復;大幅下調骨骼肌Ⅰ型膠原濃度,極大減弱了肌束膜膠原纖維沉積。但針刺并不能恢復已損傷骨骼肌的血管結構。研究還證實,骨骼肌損傷修復機制與骨骼肌生長發育機制相同。
2.3 針刺治療肌肉損傷的方法較多
中醫針刺治療肌肉損傷的傳統方法有短針直刺、長針斜刺,或配合灸法、推拿、按摩、內服藥、膏藥、擦洗藥等方法。隨著各種現代理療方法的出現,針刺的內容又逐步增加了電熱針、電磁針、無痛針、隱形針等,配合方法也就更加豐富。也許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方法過多,會給患者選擇治療方法以及醫生學習時帶來選擇上的困惑。因此,比較和確定各種治療方法的療效,就成了當前比較重要的研究任務。
2.4 針具的選用
治療肌肉損傷多采用毫針。毫針的規格是以針的直徑和長度來區分。直刺法多采用短針,直徑0.30-0.38mm、長40-65mm;斜刺法多采用長針,直徑0.38-0.40mm、長125-150mm。斜刺法用較長的針,可以減少行針次數,減小患者行針期間的痛苦。小針刀是在古代九針中的針、鋒針等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外科用手術刀而發展形成的,是與軟組織松解手術有機結合的產物,一般直徑0.4-1.2mm、長100-150mm。
2.5 針刺選位
針刺治療肌肉損傷的選位主要有阿是穴、反阿是穴(即肌肉起止點)、應中穴、循經取穴,以及兩種或兩種以上結合取穴。肌肉損傷后常伴有疼痛、壓痛、條索狀硬塊等,阿是穴法即以痛為腧。反阿是穴則具備與阿是穴相反的特性:按壓反阿是穴,患者的疼痛立即消失或明顯減輕。大部分反阿是穴都與阿是穴分布在同一塊肌肉或互為相鄰接的肌肉上。總體來說,若阿是穴位于肌肉的止點上,則反阿是穴必位于該肌肉的肌腹或起點上;若阿是穴位于肌肉的起點上,則反阿是穴必位于該肌肉的肌腹或止點上;若阿是穴位于肌腹則反阿是穴必位于該肌肉的起點或止點上。因此,反阿是穴又被稱為“肌肉起止點取穴法”。應中穴法認為損傷部位與正常組織交界處,遠近端各針刺一點為“應中穴”。從正常組織按壓,開始出現疼痛的遠近端各取一點;治療中有明顯腫塊或條索狀結構的,取腫塊或條索狀結構的起止點各一針;損傷局限、痛點集中的,可取痛點和痛點上下各2-3cm處共3點。循經取穴法即傳統取穴法。以上幾種取穴法可兩兩結合。
2.6 針刺方向
針刺方向主要指進針方向以及進針后行針方向。直刺法無論進針還是行針,都與肌纖維垂直。斜刺的進針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垂直進針,然后順著肌纖維走行方向行針;另一種是斜進斜行。針的傾斜角度要根據肌肉體積大小、損傷部位的深淺、離內臟器官的遠近等因素而定,傾斜角度一般在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