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露 封晶 劉雪瑩
【摘 要】運用現代測繪技術服務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管理是新時期測繪部門的主要任務,本文以林州市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項目為例,講述了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全球衛星導航定位技術(GP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等現代測繪技術,在農村集體土地確權中的應用。
【關鍵詞】現代測繪技術;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
0 概述
林州市坐落在河南省西北部,是山西、河北以及河南三省的交界地區,整體地形為山地和丘陵,還包括部分盆地。大約有86%的林州地區被山地和丘陵覆蓋,面積達到了1760km2,此外還有約14%的盆地,面積達到了303km2。在河流方面,共有淇河、淅河、漳河等流經林州地區。
林州市地勢西高東低,南北長,東西窄,四周環山,中間呈盆地狀。境區西部的太行山,為南北走向,綿延60公里,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林州市是聞名中外的人造天河-紅旗渠的故鄉,國家4A風景旅游勝地。紅旗渠是我市一座大型灌溉工程,它由一條總干渠(長70.6公里),三條干渠(總長101.5公里),28條支渠,若干條分支渠和300多座中、小型水庫所組成,渠道總長1500公里。沿渠建筑物722座,工程雄偉壯觀。
農村集體土地調查是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與規范管理的前提和基礎,主要包含行政村權屬界線范圍內的集體土地所有權狀況調查,以及縣城以下建制鎮、村莊、采礦用地等范圍內的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調查。土地權屬調查,主要是對宗地進行權屬界址認定,確定土地權屬界線,繪制土地權屬界線圖。
(1)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確權登記發證。依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規范開展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確定所有權主體,將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依法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
(2)宅基地使用權調查、確權登記發證。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嚴格規范確認宅基地使用權主體及其登記發證面積。
(3)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調查、確權登記發證。本著尊重歷史、注重現實的原則,對農村公益事業、公共設施、鄉鎮企業及其他集體建設用地依法進行確權登記發證。
(4)集體土地調查數據庫及信息管理系統建設。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使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及地籍信息化發展相互融合,借助于新技術新方法促進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開展,完善確權登記的信息化以及土地管理數據庫的建設,實現土地資源的動態管控以及網絡查詢,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滿足國家建設需要。
現代測繪技術能夠運用到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管理的工序包括調查底圖的制作,權屬界線的調查,地類圖斑的調查核實,地籍圖測繪,地籍圖的編繪,農村集體土地管理數據庫建設,土地資源管理系統建立和維護等。
1 現代測繪技術在集體土地確權登記中的應用
針對農村地區土地開展的確權以及調研活動工作量非常大,并且非常瑣碎,它對精度要求還非常高。由于林州境內存在著大量的山地以及丘陵,地勢復雜多變,開展測繪的難度很大,所以傳統的測繪手段已經不能滿足工作需求,必須采用周期更短、精度更高以及節約成本的新型測繪調研方式,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空間科學的不斷進步以及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全球衛星導航定位技術(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的成熟,地理測繪技術不斷創新,這些新技術對于農村集體土地的各種要素的采集、分析,形成反映各類土地資源、土地環境、土地經濟要素的空間分布及其發展變化規律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幫助。
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主要用于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管理工作底圖的制作、土地歸屬調查、權屬界線的調查、和地類圖斑的調查上。航空遙感技術用于地表地物要素的信息采集具有宏觀、科學、快速、準確等特點。目前,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的信息采集開始利用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機載激光雷達掃描技術(LiDAR),這種技術運用的山區和丘陵地區能彌補地形復雜等不利因素能夠訊速、精確地獲取地面上的三維信息,與其他技術相比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優勢,在測量精度和分辨率方面也有很大提高,此外這種測量方式覆蓋面積比較大,能夠全天無間斷以及不經過接觸就可以獲得地表精準三維信息等優勢,經過機載激光雷達掃描技術獲取的數據已廣泛應用于正射影像圖(DOM)、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地表模型(DSM)和數字地形模型(DTM)等基礎數據制作。高清晰影像實現了專業地圖的像片化,讓對地圖不太熟悉的土地管理者和使用者在室內就能輕易找準自己使用和所有的集體土地,根據經驗還能辨認土地的地類情況,為外業土地歸屬調查、地類調查和指界工作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高分辨率的村莊影像圖還能制作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的調查底圖,大大提高農村集體土地調查確權的工作效率。
地理信息系統(GIS)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村集體土地的資源管理方面的問題,在這當中資源管理系統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綜合了信息采集、信息儲存、信息管理、信息研究、信息顯示以及信息應用等多項功能,它能夠高效地處理海量數據。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土地的管理以及信息追蹤和掌握要求越來越高,地籍信息變動程度加劇,各種地理信息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數據庫。面對這種狀況,土地工作人員不能僅僅依靠傳統落后的土地工作方式,必須充分運用現代技術去處理這些問題。針對農村集體土地所開發的資源管理系統與傳統的信息系統有很大的區別,它屬于決策支撐系統,這種運行模式可以對系統內的信息進行整合編碼,而地理位置等相關信息是系統檢索的重要內容。將GIS技術運用到針對土地開發的資源管理系統中可以充分發揮它的數據整合以及數據模擬分析等優勢,獲取更加有用的信息,進而評估和預測土地的空間演化進程。掌握農村集體土地的利用情況以及實現對土地的精確追蹤是有關部門正確制定國家土地管理大政方針以及行為藍圖的重要基礎。對于農村集體土地進行的管理主要是管理其土地空間屬性,這也決定了地理信息系統對于實現高效管理的重要意義。
全球衛星導航定位技術(GPS)或GPS-RTK和全站儀聯合數據采集技術主要應用在農村集體土地地籍圖的測繪。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地籍圖測繪主要是利用GPS技術作業效率高、定位精度好、全天候、沒有誤差積累、操作簡便、數據處理方便等優勢來彌補全站儀單獨測量定位方面的不足。同時也用全站儀的應用區域環境要求低、免棱鏡儀器可以實現目標數據采集、采點效率高等優勢來彌補GPS作業易受衛星狀況限制、環境狀況影響、電力電磁干擾和周圍地物高度的限制等問題,可以實現測繪工作過程中的優勢互補、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數據質量、節約人力物力等目的。大量試驗證明GPS可以實現各級測量控制點的坐標精準訊速地測定。由于林州境區內山區和丘陵林地較多、地形復雜,在一些衛星信號比較差的隱蔽區域,如林地、密集的住宅區等,很難使用GPS實施數據收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測量人員需就近在較為空曠并且能夠接受衛星信號的地方使用GPS測定兩個相互通視的點坐標,并將其視為全站儀的控制點。必須盡可能地根據圖根測量需求來設置流動站的放置時間,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保證控制點的測量精度。利用GPS-RTK測量控制點時,必須要在對中桿嚴格對中的情況下實施數據采集。觀測時應保證RTK固定穩定后才開始進行測量,堅持“首次固定不記錄,二次固定再記錄”的原則,每次的自動觀測不少于3個觀測值,取觀測平均值作為定位結果。然后利用全站儀支導線法將已知點成果傳輸到隱蔽區域進行數據采集。
RS和GIS結合在工作底圖中的應用,工作底圖制作流程是以GIS為技術核心的Arcgis來處理的,使用GIS軟件分析影像,進行處理,輸出工作底圖。
通過數據空間關系性映射,形成了圖形屬性的一致性,通過空間數據庫管理軟件,確定形成映射,為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發證建立起可靠的工作平臺。
2 結語
利用現代測繪技術在農村集體土地確權調查管理中充分應用,是新時期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服務社會,服務經濟建設職能的深化和拓展,同時能夠增強地理測繪工作的變革與創新,有利于測繪工作的跨越式發展。盡管我國的現代地理測繪水平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國土資源管理在內容、技術等方面還有很多丞待解決的問題,土地工作者需要緊緊依靠現代技術手段不斷提升土地測繪工作的成效,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工作的意義[Z].
[2]地理信息技術在農村集體土地確權中的應用[Z].
[3]3S技術在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工作中的應用研究[Z].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