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非
一、5-6月份樓市顯現回調跡象
5月份,樓市供需主要指標繼續上攻的動力出現減弱跡象,銷售、新開工、開發投資等三大指標的累計增速今年以來首次回落。其中,前5個月的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回落3.3個百分點至33.2%;新開工增幅(18.3%)較1-4月下降3.1個百分點;開發投資較1-4月微降0.2個百分點至7.0%。70城新房價格指數平均漲幅從4月的1.03%降至5月的0.84%,為去年10月以來首次下滑。
最具前瞻性的二手住房市場調整更明顯。70城二手房價指數同環比漲幅已連續2個月收縮,重點城市新增客源房源比已連續2個月下降,顯示需求疲弱。一線樓市是調整的“先遣軍”,新房成交面積同比跌幅由4月的8.2%擴大至10.9%,新房價格指數環比漲幅由上月的2.6%收窄至1.8%,增速連續兩個月回落,也降至今年以來最低水平,一線城市二手房掛牌價出現5%-15%的回調。
進入6月份,樓市銷售端似乎仍舊在回調。6月1日-15日,易居研究院監測的20個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714萬平方米,環比5月前15天下降了7%。其中,一二三線20個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增幅分別為-12%、-3%和-20%。從回調排序看,一線城市延續4月份以來回調的勢頭,三線城市仍舊受庫存泥潭脫離而回落,而二線城市仍舊處于高位景氣。
二、近期樓市調整原因:前期暴漲、高基數和刺激減弱
業內人士以“周期見頂”“拐點”等論斷來看待當前樓市。事實上,5月樓市回調,前4個月暴漲與高基數效應是直接原因。今年一季度,全國新房銷售面積同比升幅為33%,景氣程度已經接近2013年一季度的水平,整體成交面積連續近4個季度的回暖向好。3月以來,全國新房月均成交面積都超過了1萬億平方米,這在過去是從來沒有過的,3月成交更是達到創紀錄的1.3萬億平方米,比2015年同期暴漲了近50%;4-5月成交盡管有所回落,但也分別達到了1.17萬億和1.19萬億平方米,同比去年暴漲40%-50%,仍舊在歷史最高位。需求過度釋放后沖高回落,這是市場一貫走勢。
2015年“3·30”新政,被認為是最強力度的政策激勵,當年4-5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環比增幅達到40%,從而形成了較高的基數,導致今年5月份銷售量增幅回落。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的樓市高增長,與始于2014年“9·30”新政以來、以“去庫存”為主旨的強力政策疊加刺激密切相關。目前,刺激政策力度開始減弱,樓市繼續上攻的動力必然會受阻。
目前,“去庫存”政策在執行層面進入糾偏階段。一方面,5次降息、6次降準形成的流動性寬松局面,助長“脫實入虛”,表現在重點城市房價地價相互抬升,投機炒作泛濫;另一方面,樓市扶持政策此起彼伏,但供需錯配的局面始終無法緩解,表現在集中了70%以上庫存的三四線城市,“去庫存”效果并不好,反而加劇了一二線城市樓市供求緊張、房價暴漲和投機炒作泛濫的局面。
三、樓市和貨幣政策“空窗”,短周期呈現見頂趨勢
近期,管理層密集發聲,要求短期政策要與改革目標結合起來,不能靠“加杠桿”去庫存;一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未來要關注房價和物價;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等央媒也屢次發聲,要求防范樓市泡沫和高杠桿風險等。因此,下半年貨幣政策和樓市政策都將進入“空窗期”。一方面,5月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仍在“探底”,人民幣貶值又起、債務風險甚囂塵上,但今年年初彌漫的經濟“失速”風險已經消褪,樓市“托底”穩增長的色彩淡化,政策整體趨于穩定。
近幾個月,盡管樓市全面回升,70個城市房價環比已連續上漲11個月,但各省市“去庫存”新政不斷。近日,人民日報發文稱,樓市去庫存“戰役”遠沒有打完。這意味著,樓市“去庫存”在穩定投資、穩定資產價格,從而穩定經濟增長和銀行信貸風險上的作用仍舊比較突出。同時,針對投機資金轉戰二線樓市,東部熱點城市房價暴漲、地王不斷,近期合肥上調二套房貸比例,二套認定適度回歸“認房又認貸”,意味著國家政策穩定的情況下,地方政策激勵與糾偏并存。
貨幣政策方面,基于“脫實入虛”、民間投資積極性不斷走低的考慮,在穩定經濟的資金支持上,降準降息式的貨幣寬松,已經讓位于擴大財政赤字、推進債務置換等積極的財政政策。此外,2009年以來,社會融資規模、M2年均增長16%左右,在實體經濟較為疲弱的情況下,滯后9-20個月的高通脹遲早會到來?;诖?,未來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也將遇到“天花板”。
綜上,未來貨幣政策也將處于“空窗期”。由此,在貨幣政策和樓市政策“空窗”的情況下,加上國家對于部分熱點城市房價暴漲、地王不斷等泡沫風險的關注,部分熱點城市被“打壓”的案例會越來越多?;诖耍覀兛梢耘袛啵讨芷趦热珖鴺鞘泄┬枰婍數内厔莩醪酱_立。但是,是否可以據此判斷,全國樓市將呈現“大周期見頂”,甚至是“拐點到來”的未來走勢呢?
四、中期內呈現“高位景氣”的三個原因
筆者認為,基于貨幣和樓市基本面,樓市短周期處于高位盤整階段,中周期繼續回升和高位景氣是大概率事件。首先,出于業績、資本充足率考核壓力,銀行杠桿從制造業向消費金融領域轉移是大趨勢,也是全球經濟轉型過程中各國的共性。5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繼續下降,但信貸新增近1萬億,遠超市場預期,其中居民中長期貸款5281億,創歷史新高,占新增貸款的54%。
同時,根據融360的監測,5月份全國首套房貸利率僅為4.49%,環比再降0.03個百分點,利率水平再創歷史新低;二套房按揭貸款利率均值環比持平,同比下降了82個基點至5.39%,也降至歷史低位。當前,各大銀行繼續角逐重點城市房貸份額,一線城市房貸利率低至基準利率0.82-0.85折,折扣利率全國最低。綜合過去幾輪樓市調整,金融信貸政策的作用最大,若金融環境向好,樓市景氣就不會改變。
其次,主要城市仍舊在“補庫存”。2014年以來,主要城市庫存持續走低,可售房源回到2011年初的低位。截至今年5月底,一線和二線樓市庫存平均消化周期均為8.2個月,低于12個月的警戒線。東部熱點城市,比如廈門、合肥、南京、蘇州等“四小龍”,庫存周期僅3個月,正在上演“搶房大戰”。2014-2015年,全國土地購置面積分別下降14%和31.7%。今年1-5月份,該指標同比仍下降5.9%,但降幅已連續7個月收窄。這意味著,過去幾年土地持續供給不足是庫存下降的主因。因此,重點城市中期內補庫存局面不會改變。2016年5月份,監測的重點上市開發商,其銀行貸款的平均資金成本為5.77%,環比4月下降0.11個百分點,雖較年初有小幅升高,但總體仍保持2015年以來的歷史低位。有充足且低成本的資金“彈藥”,開發商會加速拿地和“補庫存”。
再次,對近期甚囂塵上的二線樓市調控、治理“地王”等,筆者認為,由于制造業不景氣,以工業為主的二線城市,大力度收緊樓市政策的可能性較小,多數調控“表態”重于“實質”。例如,近期合肥“房價暴漲、搶房橫行”,但新政力度偏弱就是信號。另外,近期國家強調,重點城市要增加土地供應。在貨幣寬松、開發商多渠道和低成本融資全面“開閘”背景下,增加土地供應與治理“地王”相悖。另外,近期出現史無前例的“地王潮”,與資金“脫實入虛”相關。據統計,今年1-5月,樓面價TOP20的地王中,有資本方(即財務投資者)介入的就有7個,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財務投資者的資金來源則更為多元化,也難以在地方層面通過調控來做到。因此,未來地方發布的調控政策并不會對中期內的樓市景氣形成沖擊。
五、短周期見頂和中周期高位景氣
總之,當前樓市處于短周期微幅調整、高位盤整的階段,但中周期內市場整體交投景氣的局面并未改變。目前,38個一二線城市樓市銷售占全國的比例為42.2%,如果考慮到5個計劃單列市、三大都市圈及輻射的區域,重點區域樓市的體量已經占據全國樓市60%-70%的份額。而且,當下火熱的二線樓市,回升態勢已經從重點二線城市向全國二線城市鋪開。進入6月份,中西部非熱點二線樓市成為上漲的主力,并與重點區域二線城市一起,支撐起了樓市普遍回升的局面。
因此,在樓市政策和貨幣政策整體偏寬松,特別是利率創新低、“補庫存”在路上,加上國家希望壯大都市圈以穩定投資,樓市的主體將繼續處于平穩增長階段。由此,樓市整體銷售有望維持高位平穩增長的態勢。而且,開發商持續“補庫存”,這也將繼續保持土地市場的熱度。2016年5月,300個城市住宅用地成交建筑面積5400萬平方米,環比4月份增長32%,同比增長18%,成交土地出讓金1990億元,環比增長47%,同比增長171%。主要城市土地市場火熱,“補庫存”是主因,這與全國土地市場繼續快速回升一脈相承,這也將對新開工和開發投資形成穩定的支撐。
李求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