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霞 杜世杰 劉坦
【摘要】 目的 探討D-二聚體定量檢測在下肢靜脈血栓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90例疑似下肢靜脈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免疫比濁法對其D-二聚體的水平進行定量檢測, 以下肢順行靜脈造影為金標準, 將患者分為下肢靜脈血栓組(63例)及非下肢靜脈血栓組(27例)。比較兩組D-二聚體檢測結果及檢測陽性率, 并分析D-二聚體診斷下肢靜脈血栓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度。結果 下肢靜脈血栓組D-二聚體水平為(1.83±0.35)μg/ml、非下肢靜脈血栓組為(0.33±0.11)μg/ml, 下肢靜脈血栓組檢測陽性率為96.82%(61/63)、非下肢靜脈血栓組為18.52%(5/27), 下肢靜脈血栓組均高于非下肢靜脈血栓組(P<0.05)。D-二聚體診斷下肢靜脈血栓的靈敏度為96.82%(61/63)、特異性為81.48%(22/27)、準確度為92.22%(83/90)。結論 通過D-二聚體的檢測可以為下肢靜脈血栓的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 并指導患者的治療,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D-二聚體;下肢靜脈血栓;臨床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4.009
下肢靜脈血栓是多種疾病的常見并發癥, 如骨折、腦血管疾病等, 造成下肢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在于血流減慢、靜脈管腔內的血液非正常凝結以及高凝狀態[1], 對其進行及時診斷對于降低患者的后遺癥發生風險, 挽救患者的生命都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本院收治的疑似下肢靜脈血栓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D-二聚體檢測的臨床應用價值,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疑似下肢靜脈血栓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經下肢順行靜脈造影檢查, 確定63例患者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存在以下表現可診斷為下肢靜脈血栓:下肢靜脈有固定缺損情況出現, 造影劑阻塞;在正常充盈的下肢靜脈中出現造影劑突然中斷;下肢靜脈主干無法顯影, 但造影劑可以完全通過側支進行流轉;經反復造影檢查, 下肢靜脈始終有某一段無法顯影[2])作為下肢靜脈血栓組;其余27例為非下肢靜脈血栓患者作為非下肢靜脈血栓組。下肢靜脈血栓組中, 男42例, 女21例, 年齡19~75歲, 平均年齡(44.9±10.2)歲。非下肢靜脈血栓組中, 男17例, 女10例, 年齡18~73歲, 平均年齡(45.2±9.4)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檢查前均禁食8~12 h, 于次日空腹條件下抽取靜脈血, 抽血量為3 ml, 將抽取的血液標本按照9∶1的比例與枸櫞酸鈉(濃度為109 mmol/ L)均勻混合, 然后實施離心分離, 離心速度為3000 r/min, 離心10 min, 采用免疫比濁法對獲得的上層血清標本中D-二聚體水平進行檢測, 使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進行分析, 操作嚴格按照儀器說明進行。以D-二聚體<0.5 μg/ml為正常[3]。比較兩組D-二聚體檢測結果及檢測陽性率, 并對D-二聚體診斷下肢靜脈血栓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度。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下肢靜脈血栓組D-二聚體水平為(1.83±0.35)μg/ml、非下肢靜脈血栓組為(0.33±0.11)μg/ml, 下肢靜脈血栓組檢測陽性率為96.82%(61/63)、非下肢靜脈血栓組為18.52%(5/27), 下肢靜脈血栓組均高于非下肢靜脈血栓組(P<0.05)。見表1, 表2。D-二聚體診斷下肢靜脈血栓的靈敏度為96.82%(61/63)、特異性為81.48%(22/27)、準確度為92.22%(83/90)。
3 討論
下肢靜脈血栓可以導致下肢靜脈回流發生障礙, 不僅可能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 而且大部分血栓形成后無法自行消融, 甚至會擴散到整個肢體的深靜脈主干, 如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可能造成靜脈炎綜合征等一系列的后遺癥, 甚至可以因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 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是一些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具有較強的隱匿性, 容易發生漏診, 導致治療延誤甚至引發嚴重后果。傳統的下肢順行靜脈造影檢查雖然檢測的準確性較高, 但檢測有創且操作比較復雜, 加上部分患者對造影劑有過敏反應, 應用的局限性較大, 更重要的是, 下肢順行靜脈造影檢查本身是造成下肢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 檢查風險較高。選擇一種操作簡便、無創的方法對下肢靜脈血栓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選擇D-二聚體作為檢測指標, 并比較了下肢靜脈血栓組和非下肢靜脈血栓組患者的檢測結果、檢測陽性率等, 均有下肢靜脈血栓患者顯著升高的表現, 正常機體中, D-二聚體在血液中的含量較低, 作為一種繼發纖溶特異性降解產物, 當其在血液中的檢測結果出現異常升高的情況時, 則可以提示機體凝血纖溶系統被激活, 纖維蛋白生成量升高, 血栓形成。通過計算其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可見其D-二聚體診斷下肢靜脈血栓的靈敏度可以達到96.82%, 但特異性只有81.48%, 這是由于患者在合并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心力衰竭等情況也會導致D-二聚體的升高, 造成檢測假陽性[4], 具體操作過程中, 可以通過深入檢查與分析進一步確診。
總之, 通過D-二聚體的檢測可以為下肢靜脈血栓的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 并指導患者的治療,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賈二娟. D-二聚體定量檢測在下肢靜脈血栓診斷中的價值.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2, 6(4):25-27.
[2] 張碧瓊, 黃遠清. 下肢靜脈血栓溶栓治療時血漿D-二聚體水平的臨床意義.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3, 19(14):2184-2186.
[3] 李彩虹, 成紅學. D-二聚體檢測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的診斷意義.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21):85-87.
[4] 趙振軍, 郭玉芬. D-二聚體水平與骨折后下肢靜脈血栓的相關性研究. 醫藥前沿, 2013, 35(9):118-119.
[收稿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