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 目的 探討骨三相顯像對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松動與感染的鑒別診斷價值。方法 108例(人工置換關節96個)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 均采用骨三相顯像技術鑒別和診斷術后松動與感染情況, 并將鑒別診斷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對照分析, 明確骨三相顯像技術的臨床鑒別與診斷價值。結果 96個人工置換關節中, 經手術病理證實為松動的關節有44個, 經病理證實為感染的關節有46個。而骨三相顯像鑒別為松動的關節有38個, 假陰性為6個;診斷為感染的關節有43個, 假陰性有3個。骨三相顯像的松動鑒別符合率為86.36%, 感染診斷符合率為93.48%。結論 骨三相顯像技術對假體松動的判斷準確率比較高, 對假體感染的診斷準確率比較高, 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 骨三相顯像;人工關節置換術;感染;鑒別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4.016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一種以假體代替自體骨的手術治療方式, 一般應用于各種嚴重性骨折的治療當中[1]。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 然而, 從臨床實際來看, 假體松動與感染等情況仍然存在, 并且發生率比較高。關節假體松動、感染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果處理不當則患者不僅要忍受極大的痛苦, 而且還要再次施行手術以做補救。因此, 在關節假體發生松動以及關節部位發生感染之前及時加以鑒別與診斷非常重要。骨三相顯像作為一種核醫學技術, 在鑒別關節假體松動和關節感染方面效果良好。本院為證實其應用價值, 特選取了96例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進行專項研究,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本院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108例(人工置換關節96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男57例, 女51例;年齡33~74歲, 平均年齡(62.39±4.22)歲;人工膝關節置換46例(置換膝關節38個), 人工髖關節置換62例(置換髖關節58個)。
1. 2 病理資料 96個人工置換關節中, 經手術病理證實為松動的關節有44個(人工膝關節17個, 人工髖關節27個);經病理證實為感染的關節有46個(膝關節感染19個, 髖關節感染27個), 其中經手術病理證實為感染的有20個, 經關節穿刺病理證實為感染的有26個。
1. 3 顯像儀器 采用Millennium VG型SPECT(GE公司制造)以及適配的高分辨率平行孔低能準直器進行顯像。顯像時的圖像采集矩陣為128×128。骨血流相:采集時, 速度為1幀/2 s, 連續采集30 s;骨血池相:采集時, 速度為1幀/min, 連續采集5 min;延遲相:矩陣為256×1024。掃描速度為15~20 cm/min,
采集時間為注藥后3 h。
1. 4 動態顯像 將患者的患部放在SPECT探頭的中部, 之后以彈丸式注射方式給患者靜脈注射锝亞甲基二膦酸鹽(Tc-MDP) 1110 MBq(30 mCi), 與此同時, 啟動動態采集指令, 先后進行骨血流相、骨血池相、延遲相等顯像。
1. 5 顯像診斷標準 松動:骨血流相(-), 骨血池相(-), 骨延遲相(+)。感染:骨血流相(+), 骨血池相(+), 骨延遲相(+)。“+”表示人工關節部位有放射性濃集, “-”表示人工關節部位沒有放射性濃集。
2 結果
96個人工置換關節中, 經手術病理證實為松動的關節有44個, 經病理證實為感染的關節有46個。而骨三相顯像鑒別為松動的關節有38個, 假陰性為6個;診斷為感染的關節有43個, 假陰性有3個。骨三相顯像的松動鑒別符合率為86.36%, 感染診斷符合率為93.48%。見表1。
3 討論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所發生的假體松動以及關節感染對患者而言非常不利, 在這兩種并發癥發生并得到確診之后, 患者需要接受兩期及以上的翻修手術, 從而糾正松動, 消除感染[2]。無菌性松動所造成的癥狀與假體松動和關節感染所導致的臨床癥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是其處理原則為一期翻修手術, 因此, 臨床中需要對這兩種不同的情況加以鑒別, 再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3]。骨三相顯像是一種檢查骨科疾病(如關節炎、骨折、骨囊腫等)的方式, 它能夠反映病變部位的血流和骨代謝的具體情況, 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 并且不受到假體偽影的影響[4]。本次研究對骨三相顯像鑒別診斷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與關節感染的效果做了分析與探討, 結果表明, 96個人工置換關節中, 經手術病理證實為松動的關節有44個, 經病理證實為感染的關節有46個。而骨三相顯像鑒別為松動的關節有38個, 假陰性為6個;診斷為感染的關節有43個, 假陰性有3個。骨三相顯像的松動鑒別符合率為86.36%, 感染診斷符合率為93.48%。說明, 骨三相顯像是鑒別假體松動和關節感染的可靠方式。另外, 研究中也出現了假陰性檢查結果, 這可能是因為骨血流相的信息量較少、炎癥部位的血流灌注增加。然而也有人認為, 骨三相顯像的成本較高, 耗時較長, 并且存在著醫源性危險, 因此不具有廣泛應用的價值[5]。對于這種觀點, 作者認為, 骨三相顯像是當今醫療水平下診斷假體松動和關節感染特異性和敏感性最高的技術, 并且診斷方法簡單, 圖像質量高, 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 其檢查成本將逐漸下降, 因而其臨床推廣應用價值應得到肯定。
綜上所述, 骨三相顯像對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與關節感染的鑒別診斷價值高, 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潘沨, 查振剛.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假體周圍感染早期診斷研究進展. 中國醫學創新, 2014, 28(6):151-152.
[2] 蔣梅花, 陸勇.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影像學評價. 國際骨科學雜志, 2013, 16(5):357-358.
[3] 鄧詠梅, 張金山, 李園, 等. SPECT/CT骨三相顯像在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與感染診斷中的應用.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15, 13(1):44-46.
[4] 唐玲, 王瑞霞, 董雪雅, 等. 99Tcm-MDP骨三相顯像對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的診斷價值. 感染、炎癥、修復, 2013, 14(1):48-49.
[5] 王陽, 朱瑞森, 羅全勇, 等. 骨三相對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松動與感染的鑒別診斷價值.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3, 7(2):92-94.
[收稿日期: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