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鵬/文
中益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胡培新/文
天津市交通與物流協會
2016年3月3日,天貓生鮮行業商家大會在杭州舉行,會上天貓與全國鮮果、水產、肉類、蔬菜等各大生鮮行業協會、領軍企業及權威檢測機構共同宣布,中國首個行業生鮮標準聯盟成立,該聯盟將通過全流程的標準化來整體提升生鮮商品品質與服務質量。與此同時,國家強制性冷鏈標準正在制定中,最快或將于年底頒布。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中,國家亦表示要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這標志著“生鮮2.0時代已經開啟,告別低價、補貼的1.0時代”。這也是對生鮮電商實力的一種考驗。
生鮮產品的標準化包括生產標準化和產品標準化,但在O2O和電商的光環下,網絡零售的生鮮產品銷售卻基本處于非標和無序的狀態。例如,在網絡銷售的生鮮產品描述中,不同銷售商對生鮮商品的介紹內容差異過大,一些常規內容如規格、外觀、口味、保質期、產地、品牌等常常不全,銷售商選擇性地缺失部分內容。而計量單位也過分隨機化,既有按重量計算,也有按數量計算。
目前對于生鮮產品的標準、包裝、存儲、運輸、品牌化建設等方面的規定并不健全,這些都導致生鮮產品的標準化難以進行。一方面,由于分散的農戶群體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普遍較低,農戶缺乏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和生產安全意識,因此,使得生鮮產品中化肥、農藥殘留和污染問題嚴重。另一方面,在生鮮產品加工領域,加工企業“多、小、散、亂”,造成加工后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要解決生鮮產品的生產標準化問題可以依托農業企業或農村合作社。其中,農業企業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租種當地農戶的大片田地進行生鮮產品的種植或養殖;二是農戶+基地模式,即通過與分散的農戶簽訂合同,讓農戶按照相應的技術指導,在基地用公司提供的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生產出符合合同明確規定質量要求的生鮮產品。這兩種方式可以促進生鮮產品的標準化從而提高生鮮產品的質量。
生鮮產品本身易受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影響,其生長環境、生長條件等因素的不同會造成生鮮產品形狀、色澤、口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受資本和技術的限制,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仍以小而分散的形態為主,生產環節推行標準化難度較大。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產者和經營者缺少實現產品標準化的動力,生產、經營更高標準的產品,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卻在短時間內并不能帶來更多的利潤回報。生鮮產品的傳統渠道源頭參與者眾多,產品質量難以把控。
生鮮品質的標準化是生鮮電商成功的一個核心。從整個供應鏈的標準化來看,農產品本身的標準和物流系統是標準建設的兩大系統。產地的標準化包括預冷、分級、包裝。生鮮產品包裝的標準化尤為重要,不僅要精美,還要能保障生鮮產品的品質。目前,銷售生鮮產品的行業中對生鮮產品的包裝沒有做出相關明確的規定和說明,加上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生鮮產品沒有形成冷鏈物流體系,生鮮產品在物流配送過程中損耗巨大,這些都給生鮮產品的質量保證帶來了隱患。例如,許多生鮮產品在分級包裝時多用人工完成,分揀工作粗糙,達不到商品標準化的要求。
實際上,物流環節是聯接農業、零售業、消費者間的樞紐,但無論是在倉庫還是在運輸途中,物流環節往往都是政府監管的盲區。與常溫產品不一樣的是,生鮮物流標準化還需要有一套時間控制標準,合理的時間控制不但可以減少損耗,也可以保障品質。生鮮產品物流的標準化需要以嚴格控制冷鏈運輸和建立標準化冷庫為基礎。同時,物流流程標準化也是促進生鮮產品標準化的措施,物流流程的標準化需要對物流每個環節的溫度、濕度、操作方法、操作時間、設備設立可量化的指標。使易腐、生鮮食品從產地收購、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直到消費者手中的各個環節都處于適當的溫濕度環境中。
由于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慣性,農民的市場意識、品牌意識較為薄弱,加之農產品并非像工業產品一樣有比較成熟的品牌運作方式。因此我國生鮮產品的品牌化程度還較低。同時,生鮮食品屬于非標準產品,國內沒有統一的質量認證體系,也就是說生鮮電商們無法在網頁上具體說明其產品的等級狀況,這極可能造成商家與顧客的理解誤差。
在品牌建設方面,筆者認為,生鮮電商可從四方面著手。一是培育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進行生鮮產品的生產加工,以其為核心進行生鮮產品的品牌塑造和建設;二是加強質量管理,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對各類產品進行相關檢測,保證生產符合國家食品的安全標準;三是實現生鮮的標準化生產,如土壤、采摘、制作以及包裝方面與農場簽訂更為細化的標準,通過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建立生鮮生產電子檔案系統;四是采取適當的營銷措施擴大品牌知名度,樹立品牌形象。
2015年,從國標委、發改委等標準主管負責部門,到以冷鏈委、冷標委為代表的行業標準制定協會,再到冷鏈行業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校專家,都在加快冷鏈空白領域的標準制定,以及整個冷鏈物流標準體系的完善。從冷鏈物流的基本分類與要求,到水產、肉類、餐飲、乳制品、海產品、藥品,再到冷藏車、冷庫、冷藏箱,冷鏈物流的標準門檻已初步建立。
此外,由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成立的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已于2009年成立,一直在推進冷鏈物流領域內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就廠家的準入標準、資質和技術規范等問題正在進行系統的標準制定。目前該委員會已制定發布了《冷鏈物流分類與基本要求》,編制完成并上報國家標準委的冷鏈物流領域標準有《餐飲業冷鏈物流服務規范》、《水產品冷鏈物流服務規范》,正在制定《冷鏈物流從業人員資質》等規范標準。
由于農產品品種太多,且隨時間發展亦會有變化,因此還需要更多支持加大該項基礎標準研究的工作力度。同時,產品標準需要企業、消費者與監管部門的認可與執行,該方面的知識普及和宣傳推廣是一項系統工程,還需要時間和各界力量一起推行。
據進行可視化管理。
制冷、食品速凍、冷庫自動化、包裝等技術發展助力冷鏈服務質量和效率提升。互聯網的應用倒逼冷藏物流標準落地,生鮮電商的競爭使得冷鏈服務標準越來越透明化、標準化,移動二維碼、RFID等技術的應用使得標準動態監控成為可能。以“互聯網+”為抓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產品產供銷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建設,構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系統、質量追溯信息系統、風險預警評估信息系統以及亞太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合作信息系統,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在農產品產供銷標準化方面,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環境、生產過程以及農產品的流通、銷售等環節廣泛應用,推行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和全程控制,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構建高速傳輸和互聯的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采集網絡,對全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相關數
消費者的選擇是促使生產和經營者最終做出選擇的主要推動力。對生鮮電商經營者來說,無論是果蔬還是水產,都必須注重從生產端的標準化,只有標準化的產品才能更容易進行深加工和品級分類,然后才是品質和品牌的久遠流傳。生鮮電子商務的競爭,實質是對上游貨源和供應鏈能力的競爭。電商歸根結底還是商業活動,良好的售賣是一切的前提,無論對于預售類模式,還是現售類模式,電商同傳統渠道一樣,產品永遠是核心,標準永遠是根基,打好基礎才能成就百年品牌。無論是產品的標準化、作業體系的標準化、工具的標準化、作業人員行為標準化和供應鏈管理的標準化,都需要互聯網企業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對于現階段正受到資本青睞的互聯網生鮮企業來說,也許有一定的操作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