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17日上午成功發射入軌,它將在19日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發射之前兩名航天員在記者會上亮相,發射過程現場直播,展現了中國對自己航天技術可靠性的自信。17日的成功發射顯示了“神舟”系列飛船的進一步成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在這次行動中首次入駐航天員,中國航天技術來到了快速發展的收獲期。
中國空間站將會完全建成已無懸念,它在8年之后很可能成為全人類在軌使用的唯一太空站。中國將航天員送上月球表面的工作也在有序進行,它被廣泛預測會在本世紀20年代實現。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后來居上趨勢看上去充滿后勁。
中國有大國的雄心,有多領域技術的快速發展,又有較雄厚的資金基礎。只要不出大的意外,中國注定將最終成為世界一流航天強國。
值得高興的是,中國民間輿論對航天的支持越來越廣泛、穩定。前些年質疑發展航天必要性的聲音經常在互聯網上“拉山頭”,認為它是國家面子工程、應當把這筆錢用來改善民生的怪話總能吸引部分人。它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作為成長中大國自我認識的復雜性。
不斷取得的航天成就激勵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它們逐漸塑造了新的認識維度。中國與一流發達國家的差距令不少國人沮喪,航天既有中國與美國的標志性差距,又有中國不畏差距的標志性追趕。在未來20年里,世界或許會出現這樣的航天格局:美國是第一個登上火星的國家,中國是第二個登上月球的國家,并且在籌備登陸火星。
人類在地球上修路蓋房挖洞,折騰得差不多了,宇宙的空間無限,而人類的宇宙探索剛剛開始。宇宙應當會為未來科學提供大部分課題和用武之地,中國的宇宙探索已經步入正軌,而我們與最先進國家的幾十年技術差距從大歷史角度看不具有決定性意義。科學不是贏者通吃的,誰堅韌不拔、方法得當,誰就有機會走到前面。
中國的“神舟”和“天宮”都是在步美俄已做過事情后塵,但它們廣受刮目相看就在于中國的決心充裕,可后續調動的資源充裕,而且我們走得很穩健,中國的航天前途無量。
現有航天事業格局是中國特有體制下的典型產物,它雖然起點低,但其有序、高效以及爆發力看似并不輸給美歐的航天運行體系。因此航天成就帶給中國人的自信會是多方面的。
載人航天是風險重重的大型工程,中國當年敢于立項,敢于投入,而且克服了社會內部的一些反對聲,如果這當中在一個環節上嚴重猶豫、徘徊,今天可能就是另一種局面。而我們能堅持下來,原因之一大概也在于我們的前面有成功范例,我們開展嘗試的方向從一開始就很明確。
走到今天的位置上,中國接下來的追趕不太可能是對西方發達領域的全面模仿和拷貝,我們獨立探索、甚至在最前沿上引領世界的領域將逐漸出現,并慢慢增多。因此中國人要敢于嘗試,敢于試錯,不怕因此而付出代價,這樣的集體精神一定要在中國確立起來。
中國是世界相對先進事物和相對落后、貧困局面的混合體,這樣一個參差不齊的大國成為人類的科研主角之一,本身就是個大創新。我們有很多現實的關系需要協調,也面臨倫理及哲學的詰問。那么“神十一”在太空中劃出的是一個問號,還是驚嘆號呢,相信至少在昨天,更多人看到的是后者。▲
環球時報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