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嫻勤
線下零售的艱難時期里,“小而全”的便利店卻是發展最快的一種業態。
線下實體的王牌在哪里?
今年的4月1日(愚人節)淘寶宣布將推出全新購物方式Buy+,并推出了相關的宣傳片,非常火爆。內容大致是通過VR技術100%還原真實的購物場景,甚至可以直接感受商品的質地,模擬現實生活場景進行試穿等行為,看得很多人非常激動,覺得實體店要跪了。
不過我看完視頻后更加堅信,其實線下實體最核心的優勢還在于全景體驗和小商圈效率上。因為宣傳片列舉的大量“黑科技”在我看來很難實現——場景反饋和觸摸交互需要大量的傳感器和計算運力,不管哪一種離Buy+的實現都至少還有幾十年的技術差距,更別說硬件上的價格普及。
線下實體最明顯的優勢體現在全景體驗上(買西瓜前敲一敲、買洗發水前聞一聞其實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而線上電商的最大優勢在于價格和豐富性。從避實就虛的角度而言,線下實體發揮自身的體驗優勢和商圈競爭力應該是不輸于線上的。
但是為什么線下實體被虐得體無完膚?
這其實是我國零售行業長期低效運轉,以及集中度過低造成的錯視。線下的多重渠道代理是其低效的表現,前十大企業只有7%左右的行業集中度,遠遠低于美國的32.6%和日本的23.8%,這意味著電商從一開始就沒有強大的對手。
很多人鼓吹的O2O、全渠道,其實我并不是很贊同,因為線下實體的核心競爭力并不在O2O,提升客戶互動的全景體驗,以及在小范圍內商圈的效率配送,完全是可行的道路。線上渠道只是一道口子,完全可以采取平臺入駐的低成本策略,并不一定需要自己開發系統。
誰都不完美
很多人喜歡把線上電商和線下零售放在對立面,但是“阿里牽手蘇寧”以及“京東聯姻永輝”的故事告訴我們競爭合作將會是一種常態。2015年蘇寧云商實現營業收入1356.76億元,同比增長24.56%;線上平臺商品交易總規模502.75億元,同比增長94.93%,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算是起到了一個不錯的示范效應。
線上線下彼此吸引是一種趨勢。很多事情不必要自己一個一個去做,你只要把你那部分做好,其他的部分自然有人會去做,這就叫作比較優勢合作。
未來,人口密集的一、二線城市電商盡管很發達,但是線下豐富的實體店依舊會占據主導地位;廣闊而零散的農村則給電商帶去了新的用戶流量。線上更多的是作為產品信息篩選和大范圍信息傳遞的平臺,而線下則作為零售終端提供體驗、消費、自提和小范圍及時配送的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