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燕
作為A股市場的生力軍,陽光私募近年來取得飛速發展。但是,隨著行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私募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也正不斷凸顯。本刊調查發現,在新形勢下,陽光私募行業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包括涉嫌非法集資、偽市值管理、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等。
日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指出,自協會建立投訴登記制度以來,針對私募基金的投訴事項有495件,占比高達85%,而且不少管理人的機構登記備案信息與事實有出入。從上述數據也足以說明行業亂象從生。
監管機構的監管風暴,讓眾多違法違規行為曝光的同時,對私募亂象也起到了威懾作用。同時,監管層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重磅文件,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私募行業將朝著合法有序規范的道路健康發展。
偽市值管理 與大股東操縱股價
2015年11月,“私募一哥”徐翔因為涉嫌通過非法手段獲取股市內幕信息,從事內幕交易、操縱股票交易價格而被公安機關帶走協助調查。
據了解,徐翔精于資本運作,與上市公司合作“管理市值”。以華東重機(002685)為例,2014年澤熙增煦斥資1億元參與華東重機定向增發,當時公司市值規模約為24億元,業績自上市之后連年下滑,有外延式擴張、增厚業績的強烈動力,各項指標都頗對澤熙的胃口。不過,華東重機2015年11月23日發布公告調整定增預案,徐翔旗下澤熙增煦被踢出局。
事實上,在私募行業內,一些私募機構喜歡打著“市值管理”的旗號進行項目運作,幫助上市公司管理股價,與大股東捆綁形成利益共同體,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與私募機構的股票炒作相互配合,在特定時段共同推高股價,從而非法獲益的現象十分突出。
日前,證監會對江蘇宏達新材1002211l實際控制人朱德洪與私募機構上海永邦投資有限公司合謀,利用信息、資金優勢操縱宏達新材股價案,以及朱德洪泄露內幕信息,與另一家私募上海金力方串通做內幕交易案依法做出處罰。該案直指飽受市場詬病的“偽市值管理”,意義重大,也是證監會查處“利用信息優勢進行價格操縱”的第一案。
在此案中,私募機構以“市值管理”為名提供“一攬子”服務已呈現出專業化趨勢,上海永邦對此形成了成熟的操作模式:先是雙方就“標的股票、融資規模、期限、利率、折扣率、預警線、平倉線”等確定“交易要素”,然后上海永邦通過發行集合理財產品籌資或以自有資金,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接盤,隨后融資方支付保證金,合作期間由上海永邦管理股票,到期回購或處置股票,按約定比例分配收益。
盡管宏達新材案緣起“偽市值管理”,但該案件卻有著多種違法行為交織混雜,除了市場操縱外,還存在相關人員內幕交易、相關主體信息披露違規等多重問題。當然,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到,監管層對于證券市場違法行為正逐漸彰顯出依法從嚴監管的決心。
涉嫌非法集資 空殼私募大行其道
近期備受輿論關注的“中晉系”圈錢騙局有了新進展,根據上海公安披露的最新案情,該案應與P2P無關,因為中晉系主打的業務是私募股權投資,私募機構非法集資成為投資者需要警惕的又一種投資理財亂象。
據了解,中晉系投資注冊50余家子公司,并控制100余家有限合伙企業,以私募股權投資產出高收益率吸引投資者。其在宣傳網頁上披露,截至2016年2月10日,中晉合伙人投資總額已突破340億元,涉及總人次超過13萬。而它旗下股權基金投資公司的全稱是“中晉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記者在基金業協會官網上能輕易查到該公司的備案信息,案發前中晉集團官網上也曾掛出過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的牌照。
據了解,中晉系采用“獨特”的合伙人模式中,中晉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充當了一個很關鍵的角色:其既是中晉合伙人股權投資(基金)的產品管理人,也是其普通合伙人。而上海中晉一期和二期股權投資基金公司,則是中晉合伙人股權投資(基金)的流動性基金。通過這樣的合伙人模式,中晉系圈錢數百億,其行為與合法私募背道而馳,投資者必須擦亮雙眼。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4月13日,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達到26039家,其中有管理規模的有8521家,僅占登記總數的32.72%,也就是說空殼私募占多數席位,行業亂象叢生,亟須監管。可喜的是,《私募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將在本月發布,一同落地的還將包括與私募基金合同條款有關的指引文件,此前基金業協會還陸續發布了《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多個重磅文件。在密集的新規規范下,私募行業亂象有望得到遏制。
一期產品冒尖 后續產品業績平平
一期產品冒尖、后續產品業績平平的現象算得上私募業最為常見的一大亂象,清水源、滾雪球投資、巨杉資本、景林資產、尊嘉資產等私募公司旗下基金產品均有出現類似的情況。以深圳清水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例,根據私募排排網的數據,公司于2011年11月23日成立的首期產品“清水源1號”年化收益率為56.51%,累計收益率高達596.66%,但公司后來成立的產品如“清水源優勢”、“清水源4號”等業績十分普通,再往后發布的產品則以負的收益率居多。
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主要是新私募利用“一期產品”具有標桿效應,只要一期產品業績做上去了,規模自然而然就上來了。2013年的私募單只產品業績冠軍創勢翔是其中的典型。2012年5月20日,創勢翔成立了旗下第一只陽光私募產品“創勢翔1號”,2013年該產品以125.55%的收益率拿下當年陽光私募排行榜的冠軍。此后公司規模迅速擴張,旗下管理的產品也不斷增多,產品風格也進一步優化。
有業內人士指出,私募對第一只產品往往非常謹慎,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將其打造為旗艦產品,為后期發行樹立標桿效應。只要首期產品業績冒尖,產品業績能進入年度或半年度的前10名、前20名,各路資金就會蜂擁而至,新產品發行才會更順暢。特別是在弱勢背景下,規模對私募而言,不僅意味著利潤,也意味著江湖地位。
此外,私募變花樣提業績報酬的行徑近期也浮出了水面。猛犸資產與投資人的糾紛在圈內引起了轟動。據悉,猛犸資產曾提取過3次管理費,而基金經理陳揚帆則稱,共提取600萬報酬。該公司去年3月發行了第一只產品“光輝歲月”,在即將結束1年封閉期之時,單位凈值卻跌至0.9元以下。管理人賺錢投資者虧錢,讓私募提取業績報酬的時點及方式備受質疑,基金業協會對此高度重視,已經要求相關機構作出說明,并按程序啟動調查工作,對有關情況予以全面核實。
人員流失率高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隨著私募進入野蠻擴張期,該行業從業人員的隊伍也逐漸壯大。根據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16年3月底,私募基金從業人員44.65萬人,在去年3月底的時候該數字僅為15.42萬人。短短一年,私募從業人員數量增加了將近2倍。另有數據顯示,2015年,有超過300名公募基金經理離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進入了私募領域,前述猛犸資產的基金經理陳揚帆也是其中一位。這些都印證了私募行業仍處于野蠻生長的草莽時代。
從數量上看,目前私募行業從業人員已然超過了證券、公募以及期貨從業人員。從規模上看,和公募、券商相比,大部分私募都顯得廟小,其對從業者的要求卻比前者嚴格得多。私募基金不養閑人,以成敗論英雄,研究員的壓力非常大。因此,私募人員流失率也相當高,做得不好的老板不想要,做得好的又很難留得住,缺乏激勵機制的私募容易讓有能力操盤的人單飛。私募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反映到團隊建設和管理水平方面,和其投資水平相差甚遠。
另一方面,“空殼”、“跑路”公司時有出現,機構失聯屢被曝光,原本“公奔私”的人員也出現了回流。再加上行業監管趨嚴,專業度欠佳的機構和從業人員面臨淘汰危機,私募行業人員流失率將進一步加大。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私募基金公司為節約成本,租一間辦公室,兩三個人就成立私募,一人身兼多職的小公司隨處可見。事實上,一家正規的私募至少應該達到20人才算合格。有業內人士稱,沒有一套完備的體制,缺少一個強大的團隊,這樣的私募從長遠來看是做不大的。
除了上述幾大亂象之外,私募行業還存在風控薄弱、公開推介私募基金、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以及通過轉讓、拆分等方式變相突破私募投資門檻等違法違規亂象,作為投資者,必須時刻保持警惕,避免被卷入私募亂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