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語文
即將進入5月,市場普遍信心不足,從成交量萎縮的角度來看,似乎意味著參與的資金不明顯,但同時也表明指數進一步下跌空間亦有限。尤其在上證綜指在2950點的反復爭奪更讓人糾結。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好轉勢頭,比如工業企業利潤3月較2月份又有較大的增長,這也是最近幾年難得一見的現象。從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來看,亦可以看到盈利保持增長的企業還是占到多數,盡管占比最大的銀行股盈利增速明顯放緩,但并不影響整體業績依然保持增長,這很大程度上表明,其實非銀行類企業的基本面仍在保持良好運行態勢。
自2月份市場反彈以來,盡管持續時間達到了33天,滬指漲幅接近15%,但實際上2016年指數收益仍然為負,經過去年6月以來的三次大跌,市場做多的信心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打擊。所以,要恢復信心仍需要個過程,但在目前3000點下方位置,也沒有必要過分的恐慌。盡管最近市場對壞消息比較敏感,而且壞消息的確對市場信心多少都有沖擊。比如最近連續爆發的信用債違約風險,導致債券市場波動加大;而監管層對期貨市場的提前預警和調控,也使得最近期貨價格出現一定的回撤,但實體經濟層面并沒有明顯惡化。反而對一些利多的信號,市場似乎在有意無意的忽視。比如5月份可能推出來的深港通,和6月份A股可能要加入MCSI新興市場指數,或者下半年養老金可能逐步入市等消息,對目前市場的影響并沒有預期的那么大。這說明,中國經濟目前仍處于一定的風險承受范圍內,只要目前改革的各項措施能夠落到實處,企業經營的負擔能夠得到實質性的減輕,那么,企業的經營業績的好轉就能夠反映到二級市場的股價上。
比如最近連續出臺的減稅和減負的一些措施,包括“營改增”和降低企業在“五險一金”的繳存比例,這些措施都是實實在在的幫助企業降低負擔和成本,保證對企業經營有好處。
而供給側改革對工業企業的影響更大。通過化解企業的庫存和產能過剩,促使供求關系協調發展的同時,促進企業產品價格的恢復,這樣在經營杠桿比較大的企業盈利改善的效果會明顯。比如煤炭、有色行業就明顯受益于供給側改革,最近大宗商品價格的恢復性反彈只是一種表象。
從目前市場走勢上判斷,更不能盲目悲觀,盡管市場估值從中位數角度來看,有人認為并不便宜,但實際上一些周期性藍籌股的價格仍處于歷史底部位置,最明顯的就是傳統周期性行業,煤炭、鋼鐵、石油、有色等公司的股價仍處于2200點附近,明顯處于低估值位置。而多數銀行股的市值也沒有超過2007年,盡管中國的貨幣總量(H2)從2007年的35萬億已經增長到了目前的超過140萬億,增幅4倍。如果這些周期性行業的產品價格或者利潤增速出現恢復性上漲,那對他們而言,業績彈性的放大反而會帶來的進攻性機會。
最后,我們對傳統行業保持關注的同時,也希望發掘一些低估值的成長股。比如說核電行業的成長性就非常好。根據《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目標,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有望達到5.800萬千瓦,目前在建3.000萬千瓦規模,意味著大約40臺機組的未來開工量,按照三代機組平均造價1.72萬元/千瓦估算,到2020年,我國核電投資總額可達5.671億元。2030年我國核電裝機規模達將達1.2-1.5億千瓦,核電發電量占比從目前的3%進一步提升至8%-10%。未來5~10年核電有望保持高景氣發展。
作為行業龍頭股——中國核電,目前競爭優勢明顯,項目主要分布在沿海發達地區,其他能源的可替代性低,行業門檻高。未來新項目開工帶來的項目收入使得業績增速有望保持較高的增長,且經營現金流充裕,重資產的經營模式也有利于通過加速折舊來實現稅盾的優勢,類似于2003年的長江電力。所以,目前估值從盈利增速來看,并不算貴,值得長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