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
近年來,綏棱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委關于加快生態建設,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重要部署,特別是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指示精神,充分挖掘天藍水碧、大草原、大濕地、大冰雪、原始森林、綠色環保等生態優勢,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大作生態特色文章,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縣域經濟各項指標不但逆勢而上,而且還大幅度增長。今年一季度,全縣GDP實現8.1億元,同比增長7.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4億元,同比增長10.9%;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1282萬元,同比增長52.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5049萬元,同比增長35.7%。
一、做足綠色文章,向綠色經濟要效益。實踐中,綏棱縣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充分釋放生態整體優勢,著力揚長綠色生態潛力,努力向綠水青山、冰天雪地和寒地黑土要真金白銀,變綠色優勢為經濟優勢。一是著力向綠色農業要效益。順應市場需求和消費導向,把握現階段人們“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的消費特征,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通過政府引導、大戶示范、財政補貼等方式,調動了農民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性。目前,全縣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標識達到55個,認證面積達到67.95萬畝,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的面積達到120萬畝。深入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幾年來,先后引進40多家生產加工型企業落地綏棱,有效地帶動了全縣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其中,大連洪澤食品帶動全縣200多戶群眾發展食用菌和蔬菜,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000多萬元;瀧安科技帶動全縣黑木耳、香菇發展到8000萬袋。堅持實施品牌經營戰略,依托寒地黑土的品牌優勢,抓品牌整合、抓品牌推介,重點打造了“一線棱”大米、四海店晚西瓜、上集大蒜等不同品種的特色品牌。目前全縣地域品牌發展到42個,成功申報了綏棱大米、綏棱大豆地理標識,正在打造“真硒”品牌。二是著力向綠色工業要效益。堅持環境第一,生態第一,圍繞綠色食品、木材建材、商貿物流、文化旅游及健康養老產業,重點引進資源節約型項目、綠色環保型項目。去年以來,全縣共開工建設10億元以上項目2個、億元以上項目2個、千萬元以上項目20個,引資總額達到68.49億元。其中投資36億元的旅游綜合開發項目、4億元的生物質發電項目、1億元的食用菌出口加工項目、20億元的翰沃城項目以及神飛生物科技10萬噸生物菌劑菌肥項目等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實現了產加銷一體化,把資源優勢轉化為了競爭優勢、發展優勢。三是著力向綠色旅游要效益。把旅游產業作為朝陽產業、黃金產業,讓綏棱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依托豐富的山地、河流、民俗、老區等資源,按照“四季可玩、常年可看”的思路,加大旅游景點開發力度,建設了閣山青云寺、黑陶體驗館、白馬石、金斗灣漂流等自然景觀景區,推進大青觀森林公園晉升國家級森林公園,雙岔河濕地公園晉升國家級濕地公園,成功舉辦了韻動綏棱·首屆冰雪大玩家,開啟了冬季冰雪旅游的新篇章。投資38.52億元的閣山水庫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圍繞“閣山水庫+”開發旅游產業,總投資36億元的旅游綜合開發項目前期工作已經展開。目前,全縣4A級景區實現零的突破,2A級景區發展到3個。去年,全縣共接待省內外游客10萬多人次,實現旅游業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
二、打造綠色環境,向宜居宜業宜游方向發展。立足于打造綠色生態特色,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全面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努力打造人們生活、居住、創業的向往之地。綏棱縣先后被評為國家園林縣城、中國最美休閑度假旅游名縣。一是打造園林城市。把綠化美化作為城鎮建設的點睛之筆,讓綠色成為綏棱發展的底色。以山水景色為依托,突出生態特色,對景區、道路、庭院進行高品位綠化規劃,對主要街道實施了立體綠化、節點綠化,新建改造公園廣場4個,新增城市綠地463公頃,縣城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10.5平方米,形成“縣在林中綠圍縣,林在縣中綠滿縣”的綠化格局。加大城鎮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堅持依法管城和文明護城相結合,實施“門前三包”和晨清掃、日保潔管理制度。取消縣城內的定點垃圾箱,啟動了污水廠升級改造項目,開展了餐余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城市環境干凈整潔、光鮮靚麗,城鎮綠化美化、衛生管理成為綏棱特有的名片,全市城鄉環境整治現場會多次在綏棱召開。二是打造美麗鄉村。堅持城鄉統籌,著力解決環境不協調、公共服務不對等問題,采取近郊城市化、遠郊城鎮化、中心村社區化的思路,加大美麗鄉村建設力度,實施了改水、修路、建房以及綠化美化等工程。目前,全縣通村道路硬化率達到100%,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栽植綠化樹木、花草近220萬棵(叢),建設幸福大院6處,新建村級廣場、公園5座,農村磚瓦化率達到80%,群眾的居住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全縣76個村全部被評為省級生態文明村,上集鎮和大興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四海店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三是打造生態文化。以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流價值觀為依托,努力營造尊重自然的文化氛圍。針對原始先民留下的古風遺俗,重點打造了抗聯文化、農耕文化、知青文化,增強了綏棱小城的文化底蘊。大力培育綏棱傳統民間工藝,通過請先人、育后人以及建設美術館、版畫院等措施,把遺失的民間工藝找回來,黑陶、農民畫、農民版畫、草柳編等民間藝術競相發展,其中農民畫作品在德國、俄羅斯進行文化交流,增強了綏棱發展的軟實力。著眼于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建設了數字電影院、文化館、展覽館、藝術中心等文化陣地,定期開展“文化活動月”、“廣場文藝演出”、“送文化下鄉”等群眾性文化活動,陶冶了群眾的文化情操,提高了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堅持典型引路的辦法,每兩年舉辦一次“十佳百模”評選表彰活動,打造推介典型群體,選樹“草根”典型,讓其引領生態文明新風尚。
三、健全綠色制度,向可持續發展邁進。為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綏棱縣把生態保護的根本放到了制度建設上,始終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用制度保證天藍、地綠、水凈,為子孫后代留下永恒的“綠色GDP”。一是強化天然林保護。作為半山區農業縣份,森林覆蓋率達到48.1%,保護天然林責任重大。牢固樹立加快發展決不能犧牲生態環境和長遠利益為代價的理念,高度重視天然林保護工作,積極與綏棱林業局、綏棱農場等駐綏單位配合,不斷強化天然林保護工作,嚴格執行天然林保護政策,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持續加大亂砍濫伐天然林案件查處力度,確保全縣森林資源安全。特別是在春防、秋防期間,組織宣傳隊走村入戶宣傳天然林保護知識,形成縣鄉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2015年已完成國家和省重點生態公益林管護面積30萬畝,完成造林1萬多畝,森林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二是強化水資源保護。加大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閣山水庫將努敏河由防洪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正在申請雙岔河水庫項目,提高克音河的利用率,變害河為利河。加大政策性資金爭取力度,實施了多個節水增糧項目,有效減少地下水開采。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實施水源地保護工程,從根本上保障了居民飲用水安全;加大對企業排污的打擊力度,去年關閉超標排污企業3個,全縣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三是強化耕地資源保護。積極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大力實施耕地輪作制度,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輪換種植不同的作物或復種組合,保證土壤養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積極引導農民推進減肥、減農藥、減除草劑,推進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料,減少面源污染,促進土壤有機質的改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