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彩霞
[摘 要]作者從“乖乖寶”、“應試教育”、“物質滿足”和“親子關系”四個方面闡述了東西方教育存在的主要差異,在深入分析研究這些差異的同時,重點提出了我們的家長更需要進行教育的獨到觀點,著力闡述了中小型少兒圖書館通過全新的讀者服務工作對家長及少兒讀者進行相關教育,輔助學校和家庭教育推進少年兒童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新思路。
[關鍵詞]教育差異;家長教育;素質教育;少兒讀者服務新思路
在網絡資源迅猛發展、知識不斷更新、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今天,作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的中小型少兒圖書館如何克服自身資源有限的劣勢、如何開展創新服務、如何充分發揮少兒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是每位中小型少兒圖書館工作人員面臨的新課題。筆者通過對東西方教育現狀的深入研究,結合自身多年從事少兒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經驗,大膽提出了在對小讀者進行教育的同時,更要對“家長”進行相關教育的新思路。力求通過少兒圖書館館員的全新服務,配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從而達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目的。讓小讀者和家長在圖書館這個知識的海洋里愉快地暢游,幸福地成長。
1 東西方教育差異的具體體現
現在的中國父母是世界上最累的父母,他們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帶著孩子一同奔跑,千方百計、絞盡腦汁地想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想以此為孩子抓住美好的未來。但令人遺憾的是,以我們家長目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很難保證中國孩子的未來強于其他國家的孩子。
和大家聊起孩子,幾乎每個家長都會說希望自己的寶貝健康快樂地成長,將來可以自食其力就好,不求其一定多么卓越。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在行動上都不約而同地違背了自己的初衷。因而也顯示出了東西方教育的巨大差異,具體表現如下:
1.1 乖乖寶
中國父母的觀點:老實本分聽話的孩子易于管教,父母會很省心,有這樣的孩子是父母的福分,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好孩子”。
歐美父母的觀點:不會給孩子太多的條條框框,在孩子的基本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孩子自己有權利最大程度的發揮自由的天性,讓孩子充分去認識和探索這個世界,形成孩子自己對外界的認知。他們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孩子要按照自己想要的形態去成長,家長沒有資格限制孩子的個性發展,并視這種限制是一種非常自私的行為。
1.2 應試教育
中國父母幾乎都會用孩子考試的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別的孩子得了高分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會認為是很丟臉的事兒。目前的教育體制是老師的績效跟學生的成績掛鉤,每天高喊素質教育的老師當然也避免不了會偏愛成績好的孩子。三兩歲的幼兒園孩子都有很多學習任務,因為家長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家身在其中,難免會隨波逐流。
歐美父母則認為,如果在孩子尚小的時候過度填充知識,會影響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也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因而他們的小學生沒有學習壓力,家庭作業幾乎為零。他們讓孩子學習的目的是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開闊思路,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學內容上他們與學校一致,除了知識方面的教育,孩子的情商、品德、性格、習慣的培養都非常重要。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之間沒什么可攀比的,孩子有權自己做出選擇并自己承擔選擇。
1.3 物質滿足
中國父母常把“我們的一切將來都是你的”這句話掛在嘴邊,竭盡全力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求對中國的家長來說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國父母窮盡一生、省吃儉用也要給自己孩子提供一切,這種理念早已根深蒂固,并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否則就不是合格的父母。
歐美父母只負責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偶有禮物送給孩子,只是父母想表達一下對孩子的愛意,如果孩子有更多物質上的要求,那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比如幫媽媽打理房間,幫爸爸修剪草坪等贏得一定的報酬,他們要孩子明白沒有那么多不勞而獲的好事情,很小的孩子也必須通過自身的勞動付出去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
1.4 親子關系
中國父母的觀點是:家庭之中要有長幼之分,作為父母和長輩,理應受到孩子和晚輩的敬重和孝順,玉不琢不成器,一時氣不過,打罵孩子也是難免和正常的。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一出生,便是家長的心肝寶貝,也是父母生活的全部重心。
歐美父母的觀點是,父母和孩子的關系首先應該是朋友關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家長無權對孩子施暴。他們一生最重要的人是自己的伴侶,孩子并不會取代自己另一半的地位,孩子的到來只會豐富夫妻倆人的人生,但并不能妨礙他們的人生。
分析東西方教育上述差異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在中國,目前不僅孩子需要教育,我們的家長更需要教育!因為我們的父母認識不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認識誤區。當今的中國,什么都提倡與世界接軌,但最需要與發達國家接軌的父母教育卻被我們遺忘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年輕戀人如果想領取結婚證,必須先進入政府舉辦的父母學校學習,培訓合格才能領到結婚證。可是中國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松的心態,只要結婚了,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可以教育孩子。中國父母只有在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孩子時,才開始為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基于這樣的原因,中小型少兒圖書館是對家長實施這種教育的最佳主體,少兒圖書館可以利用現有的文獻資源、場館和服務優勢,通過開展知識講座、親子閱讀等形式的培訓和讀者活動,在豐富小讀者文化知識幫助其形成各種能力的同時教育我們的家長。讓家長真正認識到東西方教育的差異,正確對待中國式教育的不足,吸收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培養孩子的求知能力、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等等。
2 對家長進行教育的內容
黑河地處中俄邊境,與俄羅斯遠東第三大城市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隔江相望,兩岸圖書館界素來也交流甚好。少兒部在對家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的同時,可以通過組織兩岸家庭互訪活動,讓兩國的少年兒童和家長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學習和生活方面的深入交流。通過這些有針對性的讀者活動,我們要讓中國的家長明白一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淺顯而又深刻的育兒道理。
2.1 讓家長明白“不聽話”并非絕對的壞事情
中小型少兒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要在讀者活動中讓家長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有時不聽父母的指令,不按家長的要求去做事,這正是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有心理學家認為,3歲的幼兒若不知道反抗,就不是正常的兒童,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豐富的時代,每天有意無意地都會吸收很多信息,對人對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過早的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必將輕易地扼殺了兒童的天性,使孩子從小失去了兒童最珍貴的創造性人格,這是非常的不科學的、也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結果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德國心理學家海查就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對2—5歲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后者只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2.2 應試教育是以扼殺熱情和創造力為代價的功利行為
少兒圖書館員在對家長進行教育的時候,要努力幫助家長弄清這樣的現實:中國是一個特別容易出現“神童”的國家,但后來這些“神童”去了哪里呢?他們成人后幾乎不約而同的銷聲匿跡了,這是一個值得家長們深思的問題。在當前教育的大環境下,要孩子不受或少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首要的條件是讓他們的父母自己先擺脫功利的教育觀念。我們要通過對家長的教育讓他們懂得孩子不是家長的榮譽物,也不是自己人生夢想的延續。對父母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一時的人前顯秀,而是孩子整個人格的健康發展,情商、性格的全面培養,思維發散力和創造力等能力的促進,這才是影響到孩子一生的關鍵因素。而應試教育制度意味著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得學習如何應對考試,不停的死記硬背,孩子學不到社交和實用的技藝和方法,從而喪失了好奇心和學習熱情。作為家長,要積極與孩子進行觀點的碰撞和溝通,引領孩子進行延伸思維,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對事物的獨立看法。這些是每個合格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所要努力做到的,而不是每天關心孩子背了多少單詞、練了多長時間的琴、寫了多少家庭作業!
2.3 家長不應該剝奪孩子的奮斗權力
中國的父母窮其一生自己省吃儉用一直把照顧好孩子當做自己生活的重心。不管是幼小時的小物欲還是成年后的結婚、買房買車等昂貴的生活所需,一律都由父母包辦,好像不這樣就不是合格的父母。而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在這些孩子本來可能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面前,父母過度的給予,造成了對他們豐富人生體驗的一種廉價的買斷,正是這些出自家長的“好”扼殺了很多中國孩子的奮斗能力,這些本來可以不比歐美差的中國孩子,在被父母捧在手心里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失去獨立和堅韌的性格和機會,我們的孩子本來完全可以很優秀,是我們替他拒絕了成長中的那么多的可能。
2.4 經營親子關系不能忘記彼此尊重
基于傳統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孩子對中國家長來說比其他國家的父母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中國家長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有著特別過分的期待,甚至有些家長把自己一生無法實現的愿望轉移到子女身上。中國的絕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過分溺愛兼動輒體罰、心靈施暴的普遍現象。在獨生子女的家庭里,這種親子關系會讓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孤獨和不被理解。因此家長應學會給孩子更多的人格尊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夢想,呵護孩子與成人同樣強烈的自尊心,加強與孩子之間平等親密的情感交流,親子關系中,單純的物質給予并不能使父母成為好的家長,家長應該努力做到成為孩子信任的好朋友。
3 寫給家長的幾點建議
中小型少兒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要隨時調整自己的服務理念和方式,要努力協調好學校、家長和少兒讀者之間的關系,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觀點,對家長進行長期有效的引導和教育,要通過我們的服務工作,讓家長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教育孩子僅有愛是不夠的,只有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才可以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孩子才能有好的未來。孩子的命運掌握在家長手上,無論父母事業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
3.1了解孩子的關鍵期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秩序規范期2.5—6歲,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長大了也不會改變;語言發展關鍵期,3—6歲;想象發展關鍵期2—8歲;文化敏感期,6—10歲,這時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階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3.2 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
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父性之愛起著方向性引領作用,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孩子都需要,只是每個階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孩子讀初中之后,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這個時候孩子更需要父親的關懷,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父母盡量不要在孩子吃飯睡覺的時候進行教育,也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總之,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身教勝于言教。
3.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當真正意義的“人”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兒童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孩子進入初中之后,極易將自己封閉起來,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并注意方式方法,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盡量減少和杜絕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行為。
3.4管教孩子的方法很重要
孩子不是不需要管理和教育,關鍵是怎么管,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的教育均不可取。我們要努力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不少父母愛得糊涂,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愛要適度,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溺愛的結果是傷害。也不能當眾教育孩子,對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應該在私下進行的,表揚可以公開,批評盡量做到秘處,即使你的出發點是對的,不但沒效果,還會適得其反。更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極度渴望愛又極度渴望安全。
3.5優秀的家長在孩子面前要多夸老師
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老師,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若常常批評老師,或者同老師爭吵,只會讓孩子對老師越來越排斥,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家長和老師應該是同盟軍,家長要隨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各種表現,多與老師溝通,發現問題,隨時化解。
4 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是沒有國界的,沒有什么中國式和歐美式的絕對區別,一個好家長要做到的是借鑒各方教育的可取之處,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成長環境,給孩子的未來人生營造更多的成功可能。沒有放之四海的教育準則,每個孩子都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依據自身的特點摸索適合他的教育方法是每個父母必須重視的工作。家長不能復制自己的人生給孩子,讓孩子活出屬于他自己的精彩,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而是父母生命中的珍貴禮物,家長應該感激孩子參與陪伴我們的人生,尊重和感激孩子比占有孩子更重要。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有權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并追求自己的夢想。
中小型少兒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就是要找準讀者服務的切入點,通過創新服務克服中小型少兒館的自身劣勢,協調、協助學校和家長做好少兒讀者的教育工作,讓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讓更多的家長成為合格的好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