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軒
[關鍵詞]法律制約;輿論監督;新聞媒體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一項重要職能,監督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黨和政府做好工作、改進工作,而不是單純為了曝光。輿論監督要維護大局、找好選題、掌握分寸、注重效果,堅守新聞職業道德。這句話既強調了輿論監督的重要性,又提出了具體要求,為新聞媒體如何正確行使好輿論監督權指明了方向。
輿論監督不同于立法、司法、行政監督的地方在于它所體現的是一種權利和權力。盡管一些地方國家機關出臺了輿論監督保護辦法,對于媒體所揭露的問題,有關部門應當重視和解決,但是媒體和公民并沒有依據法律要求被監督者陳述及提供有關資料等調查性權力,而且只能提出處理建議,不能做出有法律效力的處理決定。這些特點表明,輿論監督并非新聞媒體和公民的法定義務,它是以權利制約權力這一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民主性質的監督。
目前,媒體的作用已經被放大得有些不當,很多百姓把媒體視為青天,有官司不找法院找媒體,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但媒體要就此認為自己可以左右判決,那么其行使的就不是監督權了,當媒體可以介入、影響甚至操縱司法,誰能保證媒體腐敗不會應運而生呢?另外,媒體工作者由于事實上形成了輿論導向的壟斷,他們的職業道德就會受到極大的考驗,如果他們指黑為白,指鹿為馬,誰又會監督他們呢,造成的損失又如何補償呢?
新聞媒體作為輿論監督部門享有輿論批評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是一種相對的自由。人格權是絕對的權利,是任何人都不得侵犯的權利,任何人都絕對不得以犧牲他人的人格權來實現自己的自由。當新聞批評的自由與人格權的保護之間發生沖突時,法律向人格權的保護傾斜,著重保護人格權不受侵犯。因此,記者在進行輿論監督時,應該懂法守法并正確運用法律,以避免不必要的司法訴訟。
在采訪中,如果被采訪人的人格尊嚴受到損害,就構成侵害人格權,采訪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例如:隱性采訪一個在街邊擺撲克牌行騙的人,采訪手法是偷拍,目的是揭露其騙人的手段,提醒人們不要上當,協助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秩序,這樣做的主旨是非常正確的,并不涉及侵權。但如果鏡頭對準人的臀部、胸部或是其他敏感部位長時間停留或是晃來晃去,就有失妥當,不僅偏離報道主題,而且構成了人格侵犯,媒體要負侵權責任。名譽權是公民、法人最重要的人格權,法律加以嚴格的保護。
隱私是公民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對于隱私內容,法律禁止權利人以外的任何公民或法人支配、侵犯。在隱性采訪中,最容易發生侵害隱私權的沖突。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些媒體為了滿足觀眾對某些明星大腕的知曉欲望而去拍一些花邊新聞、生活細節、情感內幕等,常常引發一些侵權的法律訴訟。法律保護隱私,但不保護犯罪,以通過隱性采訪報道的強奸案為例,違法者是加害人,原則上可以報道,但受害者沒有違法,其姓名、住址就不宜報道。“高官無隱私”在西方是非常久遠的社會觀念,就享受隱私權的范圍而言,公眾人物與非公眾人物是有區別的,前者要小于后者,因此,西方媒體報道總統的緋聞、丑聞就不會涉及侵害隱私的問題。如果采訪場合是公開的,盡管采用的是隱蔽的采訪手段,報道也不應該被視為侵害隱私權。秘密進入私宅被認為是違法的,而對在公開場所親昵的戀人進行的隱性報道則是合法的。在以偷拍、偷錄方式進行的隱性采訪中,既有未經他人允許制作他人肖像的問題,又有未經本人同意使用其肖像的問題,這些都是侵害肖像權的行為。信用權是公民、法人維護社會對自己經濟方面客觀評價的權利,媒體對公民、法人發生經濟上的困境,以及正在進行積極努力爭取擺脫困境的報道,事實是真實的、報道是客觀的,不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但是這樣的報道會使該民事主體的社會經濟評價降低,信用受到損害,構成對信用權的侵害,后果嚴重的媒體也要承擔侵權責任。
整個輿論監督體系中如果沒有法律的制約,它的效果特別是對權力濫用監督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但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新聞媒體從來不是、將來也不會是社會的審判者和決策者,輿論監督不可能具有強制性。社會、經濟秩序的維持,最終要靠完善的法律制度、深入人心的法律意識來實現,輿論監督本身不應該也不可能超越法律規定的范疇。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新聞報道亂用結論性詞語非但不可能收到積極效果,還可能為此而承擔法律責任。因此,輿論監督要增強質量意識,講究監督技巧,提高監督水平和監督效果。在行使監督職責時,要事實準確,不以偏概全,不先入為主,不偏聽偏信,不感情用事。對有爭論的問題,在進行采訪時,要盡量采訪到多方面的意見。要就事論事,不影射攻擊,不引申發揮,不擴大矛盾,不渲染情緒,不激化事態。要力爭得到主管部門或權威部門人士的表態,或得到他們的配合,記者不輕易下結論。輿論監督中涉及的問題要有典型性和普遍性,不追求無聊的感官刺激,不選取意義不大而偶然性很強的內容。輿論監督要有結果或爭取有結果,不報道事實上現階段無法解決的問題,不引導觀眾注意那些雖然存在但短期內不具備解決條件的問題。還要加強跟蹤監督。在進行輿論監督時,抓準了問題就要跟蹤到底,有始有終,避免虎頭蛇尾、不了了之的情況,真正做到“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善意,出于誠意”。
新聞輿論監督是剖析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手術刀”。面對輿論監督重重阻力,要在法律的制約下正確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利,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這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