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飛 鄭剛
卷首語 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李旭飛鄭剛

偉大的實踐,孕育偉大的精神。80年前的紅軍長征,是中華民族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更是人類歷史上一座高聳入云的精神豐碑。時至今日,提起長征,感悟長征精神,仍然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涌動、無比崇敬。
歷時兩年的長征中,“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戰爭硝煙和自然環境極為險惡。在黨的領導下,紅軍發揚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一路流血拼殺,一路闖關前行,進行了600多次重要戰役戰斗,兩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穿越荒無人煙的地區,縱橫10余省,殲滅和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突破了敵人重重包圍。
“紅色戰士志氣昂,好比東方升起的太陽,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猛如虎,沖鋒陷陣,無堅不摧誰敢當”,這是紅軍傳唱的戰斗歌曲,也是紅軍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真實寫照。長征中,紅軍經受了中外軍事史上從未有過的考驗。以中央紅軍為例,平均日行軍70余里,走365里才休整一次,幾乎每天都有遭遇戰,平均每行進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獻出生命。紅軍長征出發時總人數為20余萬,沿途補充兵力約2萬,到長征結束只剩5萬多人,有16萬多紅軍將士戰死或失散在長征途中。長征是紅軍用無數生命寫下的英雄壯舉、譜寫的精神華章,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頌揚。
當年,斯諾在陜北看到長征勝利的紅軍部隊寫道:“盡管他們身上長滿虱子,沒有分文軍餉,忍饑挨餓,卻以其不可思議的自我犧牲精神,使生命的價值彌為珍貴,一個偉大民族的謀求生存、自強不息的斗爭也因而成為一項崇高的事業。”紅軍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因子,已經融入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的血脈,成為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動力。1945年6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閉幕會上發出號召: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是對紅軍長征乃至中國革命精神的高度概括,更是引領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動員令。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包括一個團體,只要有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就能夠成就事業,創造輝煌。80年前的長征是這樣,80年后的新長征也是這樣。
感動更要行動,頌揚更要弘揚。今天,我們回憶長征、紀念長征,就是要接過先烈的旗幟,繼承和弘揚紅軍長征精神,萬眾一心、接續奮斗,跑好我們的歷史接力棒,努力爭取改革強軍的新勝利。要改革,就會有犧牲;改革要成功,就必須排除萬難。“脖子以下”的改革即將全面展開,雖然我們不會像紅軍長征時面臨流血犧牲,但也會面對個人和局部利益的犧牲;雖然不會遭遇那么嚴峻的戰爭和自然環境考驗,但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同樣艱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大力發揚紅軍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帶頭服從大局,勇于犧牲小我利益,舍得“革自己的命”,甘做改革“鋪路石”,既當改革的促進派,又當改革的實干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唱黑臉,殺出一條血路來,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古人講: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陣之時則忘其親,擊鼓之時則忘其身。改革強軍的戰鼓已經擂響,我們一定要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最后的勝利。
【作者系火箭軍指揮學院教員、干部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