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英
經常在臨床上做結腸鏡,發現直腸、結腸息肉的患者越來越多。有些患者發現結腸息肉后心事重重,到處求醫問藥,尋求有無一勞永逸的治療方法。有的患者發現結腸息肉,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聽之任之,由它去吧。
結腸息肉的產生是多因素的,有的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有的可能與慢性結腸炎癥有關,有的與遺傳因素有關,有的與目前的檢查器械有關。由于內鏡設備的更新、內鏡醫生操作技能的提高、患者檢查依從性的提高,結腸息肉的發現率確實有明顯提高。
對結腸息肉感到恐慌的患者,是因為知道息肉是結腸癌的癌前病變,把息肉看成即將發生的結腸癌,所以惶惶不可終日。其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而且發現結腸息肉,內鏡可以切除或灼除治療,本身就是避免其發生癌變的主要治療手段。至于非手術治療,如藥物根除息肉的治療,是無濟于事的。
那么結腸直腸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可以從以下10個方面來認識:
1.直腸、結腸息肉是指發生在直腸結腸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變,有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之分。有的有蒂,似乎葡萄一樣,或像草莓一樣;有的無蒂;有的匍匐在結腸黏膜表面;有的單發,有的多發。
2.息肉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息肉、腺瘤性息肉,結腸息肉病、癌性息肉等。
3.炎性息肉是指腸道慢性炎癥所致的息肉,如常見的如腸結核、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慢性菌痢、腸道寄生蟲病等,是腸道慢性炎癥的一種黏膜改變。
4.幼年性息肉常見于小孩,常是潴留性息肉,臨床可以表現為便血,也常由此而被發現。
5.增生性息肉常在直腸區域發現,多半很小,直徑0.1~0.3厘米,扁平,呈白色,常多發,這些息肉癌變率很低,無需擔憂,但是病理學性質需要多部位活檢才能確定。有些息肉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或類癌等。發現這些息肉,可以采取內鏡下切除或灼除的方法消融或根除。
6.炎癥性息肉,除了內鏡治療局部息肉以外,還需用藥物積極控制腸黏膜炎癥。
7.錯構瘤性息肉,多見于息肉黑斑綜合征,也稱P-J綜合征,屬于非腺瘤性息肉,但有一定的癌變率。這部分患者,常在口唇、手掌、手指、腳趾皮膚上有黑斑,偶爾結腸鏡檢查時發現有結腸息肉,可定期在腸鏡下切除。
8.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鋸齒狀腺瘤,這種息肉需要密切關注和積極治療,因為該類型息肉有癌變的風險,癌變風險較高,首選內鏡切除治療。
9.如果同時發現多個腺瘤,不可能每一個都去做病理活檢,建議分次內鏡切除治療。尤其是直徑大于1.0厘米、病理提示有絨毛狀結構的管狀腺瘤,以及伴有低級別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鋸齒狀改變的腺瘤,是高危險性息肉,因其癌變風險高,需要及時處理,并定期復查監測。
10.結腸息肉病,是指結腸息肉多發,高達50個,甚至密布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息肉100個以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癌變率是100%,有醫生甚至認為最好采用全結腸切除的方式預防今后的癌變。有些結腸息肉病的患者息肉又多又大,不可能一次內鏡完全切除,需要分次治療,這樣便于術后的腸黏膜修復,并降低內鏡切除的并發癥發生。醫生每次可能切除十余個,需要分時間多次切除息肉。由于內鏡切除,可以保留結腸,也就保留了結腸的生理功能,不至于像全結腸切除一樣,以去掉一個器官的方式,來規避結腸癌的發生。
雖然全結腸切除可以避免結腸息肉癌變,可是一個人沒有了全結腸,營養不良的發生風險會明顯提高,生活質量可能就會受很大影響,所以并不提倡采用切除全結腸來治療結腸息肉病以預防息肉癌變的發生。至于采取何種治療方式,需要專科醫生全面評估,醫患共同商榷治療方式的利害得失,來最后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