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
痛風是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組器質性疾病。臨床以高尿酸血癥、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腎實質性病變和尿酸結石形成為特點。根據血液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痛風是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繼發性痛風是由于其他疾病、藥物等引起尿酸生成增多或排出減少,形成高尿酸血癥而致。
本病臨床以關節紅、腫、熱、痛反復發作,關節不靈活為主要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痹證”等病范疇。病因多為素體脾胃虛弱,或后天失養;病機關鍵為濁毒淤中阻脾胃;病位主要在關節,與脾、肝、腎密切相關。
辨證論治8方
1.運脾滲濕湯
組成與用法:萹蓄、白術各20克,土茯苓50克,豬苓、滑石各15克,川牛膝、瞿麥、萆薢、車前子、制大黃各10克,桂枝5克,生薏苡仁30克。水煎,每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一般進行3個療程。
功用與藥理:運脾滲濕。以上方藥能促進腎臟排泄尿鹽類、溶解組織中沉淀的尿酸鹽,阻止核蛋白代謝,同時通過運脾滲濕達到脾胃運化正常,濕邪不能內生。
2.痛風飲
組成與用法:虎杖、燈籠草、掉毛草、九子、蒼術、牛膝各15克,土茯苓、萆薢各20克,薏苡仁30克,甘草6克。先將諸藥用冷水浸泡30分鐘后加水至300毫升,煎30分鐘取汁15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沸,30分鐘后取汁150毫升,兩煎混合,分2次溫服,每日1劑,10天為1個療程。服藥時忌飲茶。
功用與藥理:清熱除濕、祛風通絡。方選虎杖、燈籠草、土茯苓、九子、萆薢清熱除濕、利尿消腫;掉毛草、蒼術、薏苡仁、牛膝祛風燥濕通絡以利關節。全方清熱除濕、通絡止痛、利尿消腫、促進體內尿酸排泄,以使體內嘌呤代謝正常,從而達到消除癥狀、降低血尿酸的目的。
3.定痛靈
組成與用法:黃柏、梔子、車前草、漢防己、木瓜、秦艽、昆布、海藻、檳榔各15克,山慈菇6克,僵蠶10克,全蝎3克,黃芪20克,綠茶適量。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功用與藥理:清熱利尿、散結定痛。本方具有清熱利濕、散結止痛之功效,可改善血液的低堿性,增強尿酸的血液溶解度,清除尿酸鹽結晶的沉積。臨床觀察表明,定痛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癥狀改善明顯。
4.萆薢化毒湯
組成與用法:萆薢30克,薏苡仁20克,秦艽、當歸尾、丹皮、牛膝、防已、木瓜各10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
功用與藥理:清熱利濕、祛痹通絡。方中重用萆薢分清泄濁為主藥;配以秦艽、防己、當歸尾、牛膝等清熱利濕、化淤通絡。現代藥理分析認為,秦艽、防己、木瓜等有較強的抗炎鎮痛作用。
5.蜂蚤四妙散
組成與用法:露蜂房、蚤休、絡石藤各15克,生薏苡仁、金銀花、川牛膝、生石膏各30克,玄參、蒼術、黃柏、赤芍各20克,蜈蚣3條(研末沖服),皂角刺10克。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
功用與藥理:清熱解毒、祛淤利濕。方以露蜂房、蚤休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生薏苡仁除濕祛痹;生石膏不僅是清解氣分之要藥,且具有明顯的涼血消腫作用;蒼術、黃柏清熱燥濕;絡石藤祛風通絡;皂角刺、赤芍活血通絡;玄參、金銀花清熱僻毒消腫;蜈蚣以攻毒邪,搜風利關節、化淤通絡;川牛膝化淤活血,助藥力下行。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化淤利濕之功效。
6.知柏地黃湯
組成與用法:熟地、黃芪、山藥、茯苓各30克,赤芍、澤瀉、車前子各15克,丹皮l0克,山萸肉、黃柏各20克,金錢草60克,牛膝、知母各12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500毫升,早晚各1次,連服10劑為1個療程。
功用與藥理:清熱利濕,涼血散淤,通絡止痛。方中大劑量黃柏、知母、金錢草、車前子以增強清熱利濕之力,六味地黃湯能改善腎血流,并通過腎代謝,促進腎小管的分泌,使血尿酸濃度迅速下降;牛膝、地龍通絡止痛。全方共奏護腎健脾、清熱利濕、通絡止痛之效。
7.當歸拈痛湯
組成與用法:當歸、秦皮、生甘草、羌活各10克,秦艽、威靈仙、防風、葛根、黨參、車前子各15克,豨薟草、土茯苓各30克,生升麻6克,蒼術12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2周為1個療程。
功用與藥理:燥濕清熱、上下分消、宣通經脈關節。方以李東垣之當歸拈痛湯加減,李氏原方為治濕熱相搏之“腳氣”、“瘡瘍”。筆者去原方中苦參、黃芩、知母、茵陳等苦寒之品,加用通絡利濕解毒之品。本方取羌活、防風宣透關節間風濕,升麻、葛根引清氣上升散肌肉間風濕,加用秦艽、威靈仙舒經通絡而祛經絡間風濕。更用秦皮、豨薟草清熱燥濕除痹,土茯苓、車前子利濕解毒,佐以蒼術燥濕健脾,當歸和血活血,人參、甘草補養正氣,使血氣通利、經脈和暢。全方有燥濕清熱、上下分消、宣通經脈之效。據近代研究,本方中之秦皮、威靈仙、秦艽、豨薟草、土茯苓、車前子等有增加尿酸鹽排泄作用。
8.痛風I湯
組成與用法:土茯苓、薏苡仁各30克,赤芍、澤瀉、萆薢各15克,虎杖、蒲公英各20克,山慈菇、黃柏各12克,川牛膝18克,防己9克,水蛭6克。水煎服,每日1劑,10天為1個療程。
功用與藥理:清熱利濕解毒,涼血通絡。方中黃柏、土茯苓、萆薢、防己清熱利濕;山慈菇、蒲公英、虎杖清熱解毒;紫草、赤芍、牛膝、水蛭涼血活血通絡。據藥理研究,山慈菇中含有秋水仙堿,與上藥合用,有促進尿酸排泄的作用。
辨證論治評述
本病治宜祛濕化濁、活血通絡。臨床常用藥物有土茯苓、萆薢、生薏苡仁、澤蘭、桃仁、山慈菇、紅花等。急性期增大土茯苓、萆薢用量,每可取得較好療效。
其中:
方1以“脾主四肢”立論,通過運脾以達祛濕濁;
方2既有清熱除濕,又有祛風通絡作用;
方3則在祛濕濁基礎上加消痰散結藥,對慢性關節炎期可能更為有效;
方4中增加清利濕熱、通絡活血藥物,具有較強的抗炎鎮痛作用;
方5側重于熱毒癥狀較重者;
方6具有護腎健脾作用,對于有尿酸性腎病傾向者尤為適宜;
方7具有上下分消、內理外透功效,關節紅腫、掀熱癥狀重,伴有風熱表證者用此方更合適;
方8對于痛風急性期,緩解癥狀效果尚可。
此外,本病常見辨證癥加減:(1)風寒濕痹,加川烏、麻黃、桂枝、獨活;(2)風濕熱痹,加石膏、知母、丹皮、生地;(3)痰淤痹阻,加白芥子、全蝎;(4)肝腎虧損,加熟地、杜仲、牛膝;(5)皮下有結節者,加白芥子、僵蠶;(6)關節冷痛,加附子、肉桂;(7)肌膚不仁(肌膚麻木,不知痛癢)者,加雞血藤、絡石藤;(8)促進尿酸排泄的中藥有:黃柏、生牡蠣、茯苓、澤瀉、車前子、地龍、秦艽、山慈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