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格勝
近些年來,國內各地各種畫派如雨后春筍,破土拔節,有的畫派風風火火,影響日增;有些畫派隨風起舞,卻日漸式微。漓江畫派無疑屬于前者。
“畫派”不是新名詞,也不是新事物,中國古已有之,國外亦非鮮見,記載、評論頗豐。而漓江畫派的出現、勢頭、影響、發展、打造模式,在美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切都是全新的事物。
廣西不是經濟大省區,也不是文化大省區,古代被中原正統文化邊緣化,謂之“蠻夷之地”。恰恰在這種情況和形勢下,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審時度勢、認真思考、論證之后,作出了打造漓江畫派的戰略決策:窮省有窮辦法、窮搞法;文化傳統不深,包袱自然就不沉重;“邊緣”不被重視,干擾自然就少。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漓江畫派非常重視和支持,兩次把培育漓江畫派寫進黨委、政府報告之中。
我在廣西美術界生活、工作幾十年,覺得畫家們多為單兵作戰,雖可說是高手如林,但多為獨木自生自滅,或大鬧于鬧市,或大隱于林泉;均擅“一指禪”,卻難以將五指攥成拳頭,打出一套“組合拳”。
廣西美術界的畫家多畢業或工作于廣西藝術學院,或與廣藝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又是廣藝培養的學生,畢業留校且做院長多年,桃李甚豐;與同事、部下、師生們關系融洽,畫家們不團結、難團結這永恒的難題在廣西并不明顯,并未形成難題,漓江畫派的形成和發展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漓江畫派成立以來,就囊括了國畫、油畫、版畫、粉彩畫等畫種,因而“漓江”于我們而言是個標志,是個大概念。我們舉辦過表現新農村、紀念建黨九十周年、融水山寨、防城港的“山與海”等題材各異、豐富多彩的創作展。直接以藝術的方式參與、服務了廣西的地方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口碑。在一系列的創作活動中,畫家的題材、風格、尺寸完全自由,只有一個目標是一致的:團結一致,為廣西的美術事業發展而共同努力,也就是通過文化自覺、自信,達到自強。
常有人問我:“漓江畫派是什么?”我常語塞,確實難以一言以蔽之。我的理解是:廣西一批有使命感、有責任感、有創作能力的畫家自覺、自發地團結在一起,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以宣傳、表現美麗廣西的歷史、風光和現實為題材,以真、善、美為標準,以寫生為主要創作手段,立足本土,強化民族特色,以色彩亮麗,格調健康為基本特點,為建設民族文化強區而共同努力。通俗地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樹正氣、有大氣,理直氣壯、平心靜氣地聽取不同意見和看法,不爭論,甚至不討論,踏踏實實地做事,多出好作品、多出優秀人才就是了。
漓江畫派有一個實力雄厚、精明強干的領導工作團隊,團結了一批有創作能力和熱情的中青年畫家;設置了有正式人事指標的“漓江畫派研究中心”;出版發行了《漓江畫派》雜志;出版了“漓江畫派理論文獻”學術專著20余本;舉辦了在北京、港、澳、臺及東盟國家的畫展十余次,在中國美術館就舉辦過三次畫展。漓江畫派正在做和打算做的大事還有:政府投資九千萬的“漓江畫派藝術中心”已建設竣工;“漓江畫派藝術研究院”在桂林雁山校區也建設完成;“漓江畫派藝術研究院”高研班招生、教學已有幾年,初見成效并形成了影響;桂林市委、市政府同意將原來的“花橋展覽館”辦成“漓江畫派美術館”,正在改建整修過程中;“漓江畫派柳州促進會”和“漓江畫派桂林促進會”相繼成立;尤其是去年在桂林雁山校區成立的漓江畫派美術學院,為廣西藝術學院的一個獨立教學單位,已開始為漓江畫派培養后備人才,自是漓江畫派進入教學體制的一個新舉措。我們也打算建立“漓江畫派發展基金”,以畫家們捐款、捐畫的形式實施運作,保證漓江畫派的長期發展。
漓江畫派將來如何發展?我只有信心,沒有底,需要長時間進一步地再實踐和再認識。最后我用鄧小平的五句話來總結這篇文章:“摸石頭過河”,“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爭論”,“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發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