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文 蔡毅
【摘要】溈水水閘地下水與河水聯系較密切,閘基坑開挖產生基坑涌水問題,涌水量較大;為解決施工期圍堰的滲漏,本工程在圍堰滲漏處也采用高噴灌漿,在兩處工程中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工程;水文及地質;應用
一、工程概況
1 總體概況
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溈水水閘除險加固工程是對原水閘拆除重建,原溈水水閘位于望城縣新康鄉楊柳村,距望城區5km,距長沙市25km。距下游湘江干流7km。閘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397km2。樞紐工程主要由攔河壩、提升門段等建筑物組成。是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等效益的綜合利用性水利工程。水閘工程為Ⅱ等工程,規模為大(2)型水閘,主要建筑物級別為2級,次要建筑物級別為3級。主要建筑物設計洪水標準3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100年一遇,設計流量4190m3/s,校核流量5420m3/s。
2 噴漿概況
水閘防滲灌漿工程高壓噴射灌漿總工作量約35250.91m,分兩期施工。第一期進行左右岸高噴灌漿施工,工作量約5209.5m,第二期進行上下游圍堰高噴灌漿施工,工作量約30041m,灌漿要求穿過巖層的旋噴樁28天齡期強度不低于5MPa,滲透系數小于1×10-6cm/s。
二、水文及地質條件
閘址區位于溈水河河口,與湘江交匯口約520m處,溈水河在該段流向NE,河寬約200m。左岸堤頂高程約36.5m,堤頂寬約7.0m;右岸堤頂高程35.5~37.5m,堤頂寬4.5~6.0m;河床高程一般18.0~19.0m,寬約60m,局部略寬;河漫灘高程一般21.5~28.5m。閘址區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為基坑邊坡穩定、基坑涌水、滲漏滲透以及水 流沖刷破壞等。
閘址左岸因砂場運行等人類工程活動灘地堆積大量的人工填工,地形起伏較大,軸線上游砂場建設將左岸漫灘開挖與河床底板高程持平,該處河床寬度達110m;軸線上游右岸漫灘前緣前期也曾開挖,后被淤積,形成圈椅狀凹槽,槽底為一高程22.5~25.5m的緩坡。
本水閘工程采用導流明渠進行導流,導流明渠布置于右岸,在水閘右岸上下游修建斜向圍堰,利用原右岸老堤作為縱向圍堰,與溈水河左岸堤防一起形成基坑圍堰,基坑圍堰基礎均設置高壓旋噴防滲墻。圍堰形成的堤坡最大高度約14.2m,地表出露(3-1)粘土層,部分為淤泥(2) 層、素填土(1-2)層。土石圍堰及導流明渠邊坡一般坡比為1:2.5~1:3.0,且中間設置馬道,單級邊坡高度小于10m,對基礎承載力要求不高,除淤泥(2)層以外,其它土體均能滿足要求。淤泥(2)厚度一般不大,宜清除,也可采用拋石擠淤的措施進行處理。
三、高噴灌漿在本工程中的應用
1 高噴工藝及參數的確定
高壓噴射灌漿有三種方法,本次采用高壓旋噴三管法灌漿的工藝,孔深為12m~15m不等,孔間距為1.0m、樁徑要求0.6m,分兩序孔施工,其中I序孔施工前應進行部分先導孔施工,根據先導孔的施工情況確定施工參數。灌漿具體參數見下表1、工藝見圖1。
2 高噴灌漿質量控制措施
2.1 測量放線的檢查、驗收與保護
⑴測量放線采用三級檢查一級驗收制,即先由測量員自檢,現場工序工程師進行復測預檢,再由質量檢查員復檢確認無誤,然后由項目總工審定,并報請業主代表或監理工程師進行驗收并簽字。
⑵檢查驗收可分階段進行,即在軸線測放完成后和每批樁位測放完成經檢查合格后,填寫《工程定位測量放線記錄》,并提交監理工程師驗收。監理工程師驗收合格后方可進入下道工序進行施工。不經驗收的樁位嚴禁使用。
⑶現場工序工程師負責將已驗收的樁位向施工機臺進行交接,交接后的樁位由施工機臺負責保護,發現樁位被破壞時應及時上報現場工序工程師處理。
2.3 鉆機造孔
⑴定位放線:根據基準線及基準點及設計圖紙采用全站儀定放出樁位點,樁位點用鋼筋和白灰點進行標記,施工時鉆機鉆頭尖對準樁位點,編好孔號。
⑵鉆機移至到預定樁位后,首先將鉆頭尖對準地面的鋼筋采用邊調平邊對點的方式,使鉆頭尖完全對準樁位,且鉆機底盤水平,鉆機對準孔位用水平尺測量機體水平、立軸垂直,要墊平穩牢固,并控制導向架垂直度<0.5%,使成樁后的樁位偏差<20mm。
⑶開孔:開鉆前由技術員下達鉆孔通知單,報監理批準檢查核準后簽字開鉆。
⑷鉆進:開鉆前用水平尺測量機身水平和立軸垂直一次,保證鉆孔垂直。
⑸鉆進過程中隨時注意地層變化,對孔深、塌孔、漏漿等情況要詳細記錄。
⑹終孔后將孔內巖粉和殘渣用新漿液置換干凈,保證高噴順利下管。
⑺鉆孔終孔后,及時將孔口蓋好,以防雜物掉入孔內。
2.4 噴漿
⑴噴射灌漿:噴射管下至設計深度后,送入合乎要求的水、氣、漿,待水泥漿液冒出孔口后,按設計要求旋轉提升,自下而上直至設計高度,停水、停氣提出噴射管,繼續向孔內充填水泥漿液,直到孔口漿面不再下沉為止。噴射過程中要做好記錄,終噴時須經現場質檢人員和監理人員簽字驗收。
①噴射孔與高壓注漿泵的距離不宜大于50m。
②高壓噴射注漿時,注漿壓力應大于20MPa,提升速度為0.1~0.3m/min(根據注漿流量及施工返漿情況來調整),旋轉速度為20~40r/min。
③在噴射注漿參數達到規定值后,隨即按旋噴的工藝要求,提升噴射管,由下而上噴射注漿。注漿管不能一次提升完成,而需要分次卸管時,卸管后噴射的搭接長度不得小于100㎜。
④噴射過程中孔內嚴重漏漿,或發現嚴重漏漿通道,使用事先準備好的速凝劑、細砂,根據漏漿多少和漏漿時間,由項目部通知監理部確定配方加入。
⑤在高壓噴射注漿過程中出現壓力驟然下降、上升或冒漿異常時,應查明原因并及時采取措施。
⑥為確保成樁直徑滿足設計要求,必須采用復噴措施。特別是在樁頂和樁底的位置,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復噴,樁頂部位應適當超噴,以確保施工質量。
⑦高壓噴射注漿完畢,應迅速拔出噴射管,用清水沖洗管路,防止凝固堵塞,相鄰兩樁施工間隔時間應不小于48h,間距應不得小于4~6m。為防止漿液凝固收縮影響樁頂高程,必要時可在原孔位采用冒漿回灌或第二次注漿等措施。
⑵回灌:每孔噴射充填結束后,利用下一高噴灌漿孔的冒漿進行前一孔回灌,回灌直至孔口液面不再下沉為止。
3 高噴灌漿在本工程中的效果
3.1 高噴成果數據
本工程圍堰沿中心線進行高噴灌漿,孔距1米,孔深約15~20m不等,共計完成1664個孔,其中I序孔832個、II序孔832個,先導孔35個,具體情況詳見表2。
閘室區高噴灌漿分閘室段、左、右翼墻三段,孔距1m,孔深10~15m,共完成460個孔,其中先導孔10個,I序孔241個、II序孔239個,具體完成情況詳見下表2。
3.2 高噴效果分析
根據規范要求,本工程采用的檢測方法為鉆孔取芯、注水試驗及現場開挖相結合的方法對灌漿效果進行評定,本工程由第三方檢測單位進行檢測,確保了檢測的公正和數據的準確,具體檢測情況如下:
1)鉆孔取芯主要安排在永久性高噴灌漿段,取芯1%,共完成8個孔,28天抗壓強度分別為5.3MPa、5.5MPa、6.0MPa、5.5MPa、5.6MPa、7.4MPa、6.9MPa和5.8MPa,8個孔的抗壓強度均達到了設計規范要求的不小于5PMa。
2)注水試驗適用于所有的噴漿段,共計完成30個孔,其中最大透水率為4.15×10-7,最小透水率為2.09×10-7,平均透水率為3.11×10-7,設計要求透水率小于1×10-6,均達到了設計規范的要求。
因此,通過高噴灌漿的各種質量檢測手段,本次灌漿是成功的,灌漿效果也是明顯的,通過高噴灌漿,為水閘基坑的開挖提供了條件,為后續的施工奠定了基礎。
四、結論
1 根據高噴灌漿的機理及特點,高噴灌漿是利用置于地層能量高度集中的射流,通過沖切、劈裂、剪切、擠壓、充填、滲透、摻攪、升揚、置換、固化等綜合作用,強制性的破壞原地層,使地層顆粒在一定范圍內重新排列組合,在其周邊形成天然反濾層,漿液的擴散限制在有限范圍內,并利用射流帶入的固化劑與地層顆粒就地攪拌,形成所需性狀的防滲固結體。
2 本工程通過高壓旋噴三管法施工,達到了設計要求,因此適用與淤泥質土、粉質粘土、粉土、砂土、礫石、卵(碎)石等松散透水地基或填筑體內的防滲工程的高壓噴射灌漿。
3 高噴灌漿在圍堰及閘基防滲中比其它防滲措施來得更快,造價更低,特別是比帷幕灌漿、鉆孔灌注樁、混凝土防滲墻更經濟,而效果是一樣的,同時也解決了帷幕灌漿在非巖石層成孔困難的技術難題。
4 在高噴灌漿施工中對含有較多漂石或塊石的地層,應進行現場高壓噴射灌漿實驗,以確定其適用性和可行性,確保灌漿的順利進行和灌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