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 安徽馬鞍山243011)
(馬鞍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 安徽馬鞍山243011)
通過對青弋江涇縣流域水質的全面調查,進行環境質量現狀的評價分析,進一步制定污染防治措施,對青弋江涇縣流域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好涇縣人民的母親河提供技術支持。
環境質量評價分析防治措施
青弋江源出中國安徽省黟縣黃山北麓,源頭主河為清溪河,經石臺縣、黃山區,于周家坦注入陳村水庫(太平湖),出陳村水庫流經涇縣、宣城、南陵、蕪湖等地,于蕪湖市區入長江。青弋江全長約275公里,有大小支流30余條,流域面積8178平方千米,是安徽省境內,也是長江下游最大的一條支流。
涇縣位于安徽省南部,宣城市境西部,處長江南岸平原和皖南
山區交接地帶,屬皖南丘陵山區,南依黃山,西臨九華山,襟抱太平湖。全縣總面積2059平方公里,轄9鎮2鄉,人口約36萬。青弋江為境內主要河流,也是最大的河流。在涇縣,舒溪、麻溪合流后稱青弋江。自西南向東北斜貫縣境,匯合溪、渣溪、濂溪、夏滸溪、徽水、幕溪、孤峰河、琴溪諸水,流經11個鄉鎮,于馬頭村北1公里處出境。縣境內流長75公里,河道寬150~250米,深2—10米。河床深潭為泥沙型,激水灘為卵石沙型。青弋江屬雨性河流,水位、流量隨降雨量變化而變化。
2.1 點位布設及監測項目
依據《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91-2002),對青弋江涇縣段地表水進行監測點位布設,見表1(附點位圖)。

表1 青弋江監測點位布設一覽表

圖1 采樣點位布置圖
監測項目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表1基本項目(pH、水溫、溶解氧、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氟化物、六價鉻、硫化物、糞大腸菌群、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總氰化物、揮發酚、銅、鉛、鋅、鎘、砷、硒、汞、總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類),共計24項。
2.2 水質評價方法
水質評價方法按《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方法(試行)》(環辦[2011]22號)進行。河流斷面水質類別評價采用單因子評價法,即根據評價時段內該斷面參評的指標中類別最高的一項來確定。
評價指標為除水溫、總氮、糞大腸菌群以外的21項指標。水溫、糞大腸菌群作為參考指標單獨評價(河流總氮除外)。
2.3 斷面水質現狀評價
通過對青弋江七個監測斷面的21項指標的近期數據分析表明:
青弋江(涇縣段)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Ⅰ類標準的斷面有桃花潭大橋,符合Ⅱ類標準的斷面有金水大橋,符合Ⅲ類標準的斷面有溪口大壩、城關上游、紀村渡口、赤灘渡口、涇南交界。
參考指標糞大腸菌群,青弋江(涇縣段)七個斷面均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七個斷面水溫均達到標準限值要求。
青弋江(涇縣段)監測斷面數為七個,采用斷面水質類別比例法評價(見圖2)。該河流水質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Ⅰ類標準的斷面數量占14.30%,達Ⅱ標準的斷面數量占14.30%,達Ⅲ標準的斷面數量占71.40%。青弋江(涇縣段)河流水質狀況良好。

圖2 青弋江(涇縣段)水質類別比例
通過對近兩年青弋江涇縣段各斷面水質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導致水環境流域類別下降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工業點源、農業面源和生活源污染。工業點源污染主要有造紙廢水,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工業企業規模日漸擴大,企業的排污量也隨之增加,集中在丁家橋鎮沿線宣紙造紙企業及縣城經濟開發區一帶工業生產污水對青弋江水源水質直接產生了影響,受納水體的負擔日漸增重。畜禽養殖廢水和采礦廢水等污染源于上游來水;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農灌、施肥等分布于沿線兩岸大量的農田和經濟林地,農田施肥采用糞便和化肥,導致大量的化肥、農藥和糞便最終進入水體。生活源污染主要成因是青弋江沿岸的人群居住,產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的收集治理,直接排放對水體水質造成了影響。
總體來說青弋江涇縣段水質情況良,針對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以下水污染防治措施與對策:
(1)對自來水廠備用取水口城關上游斷面,完善水源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工程,防止人類一切不合理活動對水源保護區的水質、水量造成的影響。加強城區生活污水管網及開發區污水管網建設,確保生活污水能全部進入縣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后達標外排。
(2)針對農業面源、養殖業污染問題,一方面加大省級生態鎮、村的建設力度,充分發揮部分鄉鎮生活污水處理項目的示范效應,積極推動鄉鎮、村建立污水處理廠。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業。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和農膜,禁止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減輕農村面源污染。開發和推廣畜禽糞便及沼氣池綜合利用技術,不斷提高農業廢物資源化水平和綜合利用率。嚴禁在河道兩岸露天焚燒稻草、垃圾和固體廢棄物。
(3)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嚴懲破壞水體環境的違法行為,定期對重點斷面進行檢查,及時排除污染隱患。持續開展流域水質調查監測,及時掌握水質情況,并逐步健全監測項目。對影響水質的重點區域重點監控,逐步完善青弋江涇縣段水域的應急能力體系和設施建設,提升應急響應能力。
(4)通過明確各方責任,加強流域水環境質量信息公開,宣傳教育等措施,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從而保護好涇縣人民的母親河,打造“清清靜靜、魅力涇縣”。
[1]《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3838-2002),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 (HJ/T338-2007),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3] 《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 (HJ/T91-2002)
青弋江涇縣流域水環境質量調查
■徐剛
X8[文獻碼]B
1000-405X(2016)-10-3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