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波
近期以來,健康養生、食品安全等領域是流言頻繁出沒的地方,我們不妨從小柿子說起。各地超市或市場都有不少稱為“圣女果”的小柿子銷售,有紅色的、有黃色的,酸甜適口,惹人喜愛。可有人說這是以色列研制的轉基因品種,有致癌風險,尤其是孕婦,吃了以后可能會影響到下一代!這還了得,不少人大驚失色。
真相如何呢?其實,“圣女果”根本就不是什么轉基因品種。恰恰相反,這種小柿子還真就是原始番茄品種。番茄原產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大約在公元前500年,野生的櫻桃番茄被當時中南美洲的阿茲特克人馴化,果實很小。后來,經過歷代不斷地雜交培育,番茄的個頭越來越大,并開始變得不那么香、不那么甜,甚至連酸味都不多了。于是農業專家又翻出了番茄的原始品種,將口感品味俱佳的櫻桃番茄和現代番茄雜交組合,得到了這種口感極佳的“圣女果”。
這種無中生有的謠言造成一些人群的恐慌。近些年,類似這樣的謠言層出不窮。有數據顯示,2015年微信朋友圈謠言的舉報處理量超過2160萬次。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選取了2015年4月10日到6月5日期間舉報數排名前100的謠言文章分析,發現32.2%的謠言涉及食品安全,30.8%的謠言提到癌癥,包括“致癌”、“致命”、“致死”等嚇人的字眼,煞是聳人聽聞。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老百姓關注的熱門話題。絕大多數讀者都不是食品、醫藥方面的專業人士,沒有太多的辨別能力。那么,怎樣識別食品安全領域的謠言呢?專家指出,即使不看謠言的具體內容,從它們的特征上就可以識別真偽,下面就分別說說。
▲七成謠言都是似曾相識的舊謠言。
一些陳年舊貼隔一段時間就會稍加修改再次傳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似曾相識的謠言,只是改了地名、人數等。其實,大約70%的謠言都是舊謠言,只要在網上搜索一下,基本都能找到改頭換面前的內容。比如,說小龍蝦是處理尸體的蟲子云云,幾年前就有了。再如,說用含氯氣的自來水煮東西會致癌,也是以前曾經被辟過謠的。
▲故意聳人聽聞。
這類謠言的特點是,文字標題大都是加黑、加紅、加粗的,刻意夸大的字眼或者以喊口號似的語言聳人聽聞,博取關注。有關機構統計:74%的食品安全謠言標題用了感嘆號。如《千萬不要吃蔬菜水果X X部位,吃錯了可能會致命!》、《不要再吃XX!一個內部工作人員帶血的懺悔和勸告!》、《揭秘驚天內幕!》;27%的謠言用了命令口氣的標題,如《良心醫生冒死揭露真相,全中國人民驚呆了!往死里轉!不轉不是人!》。
▲謠言的用語大都不規范。
正常的科學信息的發布,一般都是規范的語言,口氣客觀、準確、公正。而謠言的散布往往措辭激烈,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缺乏客觀、準確、公正的態度,不專業,水平不高。比如“死定了”、“驚呆了”、“無語”、“無法忍受”等等,不符合科普文章專業性、科學性、嚴謹性的要求,極端口語化,隨意性很強。
▲煽情性強、鼓動轉發。
這類謠言感情色彩濃重,好使用“不揭發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對不起,我們錯了”等等,煽情性很強。而在結尾部分往往語言溫婉,要求轉發,如“請將此文分享到朋友圈,很多人都會感激你的!”、“為了自己的孩子,也為了祖國的明天,請轉載!!”、“傳播你的愛心……”有的謠言制造者把自己偽裝成憂國憂民的熱血人士,擺出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架勢,大聲疾呼轉發。謠傳往往會引起爭議,他們就趕緊占領道德高地,涉及到肯德基的謠言就疾呼:“拒絕洋快餐!”而攻擊全民補碘的謠言居然說:“這是賣國賊勾結國外敵對勢力的一個陰謀!”
▲配圖一般都經過處理。
不少謠言使用大量圖片以作為佐證,增強其可信度。但是仔細一看,這些配圖要么與內容無關;要么看似相似、實則無關;要么是使用修圖軟件偽造的,混淆視聽。比如,造謠肯德基、麥當勞培養出長六個翅膀、六條腿雞的配圖,就是利用修圖軟件拼湊的。
▲發布謠言者都是非專業人士,關鍵信息模糊帶過。
由于謠言制造者本身專業素質不高,難以蒙騙有一定知識水平、有點辨別力的讀者,于是,就編造出信息來源于專家或專業機構,但具體是哪一位科學家、哪一家專業機構,往往模糊不清,以“科學家”或“專業機構”一筆帶過。有的甚至偽造科學家或者專業機構的名字,使用“科學家稱”、“婦幼保健院提示”、“我朋友的父親有幸參觀了XX工廠”、“記者冒死臥底黑加工場”云云。但具體的時間、地點、科學數據等含混不清。讀者如果仔細留意一下這些問題,就不容易吃虧上當了。

目前微博里的食品安全謠言最多,仔細一看,發布謠言者都是非專業人士、非專業機構。要么是什么營銷組織;要么是不知來歷的個人賬號。
▲不規范地濫用專業術語,漏洞百出。
為了增加謠言的可信性,制造者有時也會使用一些專業術語,但大都不太規范、不準確,比如“肯德基、麥當勞研究開發一只雞身上能長出多條雞腿和多只翅膀的激素催生技術”,其實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沒有這種讓雞長出六個翅膀、六條腿的“激素催生技術”,專家已經辟謠。還有的說把工業用的“硫化促進劑”用到了食品上等等。
造謠者由于知識水平有限,尤其缺乏專業知識,往往漏洞百出。比如:“緊急!大家買肉注意了,現在,浙江、廣東、湖南、江西、四川的豬肉已經出現大面積的鉤蟲,病豬來自廣西。”有專業知識的人一看就不對勁了:因為鉤蟲只寄生在豬的腸道里,不可能長在肌肉之中。
謠言的散布極大地干擾了群眾生活和市場經濟發展,所以需要讀者掌握一些基本常識,識破謠言。在微信、微博中看到有關食品安全信息以后,不要簡單輕信,應該問問底細,看其是否有偏激不實以及煽動之詞;看其是否屬于正規科研機構、是否屬于權威專家、是否屬于政府部門披露的。
同時,也可以向有關部門求助。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開始向謠言宣戰,去年8月28日,“中國食品辟謠聯盟”在北京成立,聯盟包括新華網等多家網絡機構,中國營養學會、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協會、中國飯店協會、中國奶業協會、中國肉類協會、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等專業機構共同參與。他們每月、每個季度都舉辦線上科普講座、線下座談、食品安全培訓等活動,并及時梳理批駁網絡謠傳。新華網《食品辟謠》欄目開辟一年來,已經批駁100多條各種食品謠傳。只要大家平素關注這個欄目,就會及時了解食品謠傳的真偽,避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