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巧俊
里約奧運會雖然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有關中國運動員的話題仍在持續,比如傅園慧那一連串的表情包和她的“洪荒之力”;比如女排姑娘頑強拼搏,時隔十二年后再次奪冠。也正因為如此,第一主攻朱婷分外讓人關注,連她的家鄉、她的父母、她的姐姐妹妹等等都成了新聞熱點,就連朱婷家庭貧寒的“新聞”也被扒了出來,還有朱婷的年薪低,并和“張繼科開瑪莎拉蒂”、“易建聯開加長路虎”作對比,討論熱烈。
赴國外打職業比賽的朱婷的年薪是多少?報道說是千萬元,不知窮了半輩子的朱婷父親朱安亮聽了,會不會被嚇倒?對于在土里刨食的農民來說,千萬元那是天文數字。可見生個朱婷,不僅脫貧,而且是暴富了。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區別在于:他們的孩子練體育,多是因為愛好;我們的孩子練體育,不少是因為貧窮。體育或許改變命運,獎牌是實現階層逆襲的通關文牒,朱婷就是最好的典型。
但就是這個連老農做夢也不敢想的薪資,為何還有人說低呢?凡事就怕比較,同是打球,女排待遇跟足球和籃球卻有著天壤之別,至今還墊著底呢?要說打出威風,為國爭光,足球也好,籃球也好,與排球那是沒得比的,用網友的話說,燒了多少納稅人的錢,還讓我們納稅人看了受窩囊氣。但就是這看了讓人受窩囊氣的足球與籃球,偏偏薪水高。抱怨歸抱怨,這一切都是由市場決定的。
里約奧運,女排奪冠,引發“女排工資低”的討論,也并非壞事。如果能引發更多的人關注排球、喜愛排球,從而促進中國排球市場的綻放,我想女排的工資未來自然就會上去了。但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事實,足球是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大運動,這是因為足球運動對于參與者的先天條件不是太高,門檻低了,人們參與的熱情也就高了。連我這個門外漢,也常常被足球賽時的講解所吸引,什么倒掛金鉤、魚躍沖頂,什么犀牛望月、凌空抽射……
重要的是,球員的工資與人們的參與度也有很大的關系,這個參與度也與重視度息息相關,雖然我們的女排頻頻奪冠,但我們的城市有多少排球場地?不少社區與學校根本就沒有排球場地,如今很多學校有籃球場、乒乓球場、足球場,唯獨沒有排球場。這不是人們對排球沒興趣,是可能想打也找不到地方。排球聯賽商業價值低,排球人才匱乏,難道不與公共投入不足有很大關系?體育強國,我們談了多少年?但卻沒有把大眾體育真正落到實處,要落到實處,就要進一步加大體育基礎設施、場館的建設,還要讓全社會達成這種共識。
【原載2016年9月2日《諷刺與幽默·社會熱點》】
插圖 / 增強全民體質 / 張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