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濤
今年高考,臨沂市羅莊區的十八歲女孩徐玉玉以568分的成績被南京郵電大學錄取。即將踏入大學的她,于8月19日接到了一通詐騙電話,結果被騙走了上大學的費用九千九百元。得知被騙后,徐玉玉傷心欲絕,郁結于心,最終導致心臟驟停,雖經醫院全力搶救,但仍不幸于21日離世。徐玉玉生前身體健康,并無重大疾病,其家庭貧困,交學費的這九千九百元,是一家人省吃儉用大半年才湊出來的。

一個苦讀寒窗十數年、即將踏入象牙塔的窮人家的青春少女,就以這樣一個匪夷所思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這怎能不讓人扼腕。痛定思痛,相信很多民眾都會追問同一個問題:到底是誰害死了徐玉玉?
那個至今躲在背后打電話的騙子,無疑是害死徐玉玉的直接兇手。但一個簡單的疑問就是,在推進電信“史上最嚴實名制”政策落地的過程中,為什么這些騙術并不高明的騙子依然能招搖過市、大行其道?為什么騙子的“網絡改號”電話、短信詐騙依舊頻發?是誰給了他們生存的空間與土壤?
惡,遠不止如此。比如,我們還不得不追問:是誰泄露了徐玉玉的個人信息?這個信息泄露者,也是徐玉玉之死的禍首或幫兇。本應是隱私的個人信息,在如今變得如此“透明”:如果你是孕婦,剛在相關機構做了登記,推銷各種婦幼用品和嬰幼兒保險的電話便紛至沓來;如果你剛辦理了新車入戶,保險推銷員便拜訪到了門口;如果你的孩子剛剛放假,各種輔導班就會應時而來……恰恰像徐玉玉,剛接到教育部門發放助學金的通知,騙子的電話便第一時間尾隨而至,讓少不更事的她信以為真。
電信詐騙,如此常見;個人信息泄露,又是如此平常。幾乎每個人,在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會遭遇,以至于我們許多人都已經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徐玉玉所遭遇的,是一個日益技術化、系統化、鏈條化的現代社會中一種整體之惡、“平庸之惡”。
到底是誰害死了徐玉玉?是騙子?是運營商?還是信息的泄露者?似乎都是,似乎又不全是;但每個又都是這個齒輪系統中的一環,都在無形中起了傳動的作用。既如此清晰,卻又如此模糊甚至難有具體指向;對于亂象的終結,對于幫兇的鏟除,看似簡單易行,但現實卻是盤根錯節、道阻且長,讓人有心無力,只能對徐玉玉之死一聲嘆息。
【原載2016年8月25日《燕趙都市報·時評》】
插圖 / 操控 / 蔣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