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國內城市的交通樞紐功能過于單一,不能利用其交通便利的優勢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本文利用集聚效應原理,通過分析現狀,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希望能夠合理地規劃綜合交通樞紐,形成各產業之間的聯動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繁榮。
【關鍵詞】交通樞紐;集聚效應;區域規劃
一、國內現狀分析
1.1 北京市西直門交通樞紐
如今,西直門作為北京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地鐵2號線、4號線、13號線匯聚于此。但是擁堵的交通和不夠科學的規劃限制了其發展,并沒有形成以地鐵站和凱德mall為核心的商貿區,周邊多為民用住宅,功能過于單一,集聚效應并不突出。
1.2 北京市動物園交通樞紐
動物園公交樞紐位于北京西二環和三環之間,地處北京的中心地帶,是集軌道交通、常規公交、出租車等多種方式之間相互銜接的大型換乘樞紐。同時,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也是北方地區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但是服裝批發所帶來的商品附加值較低,與所處地段的區位發展并不吻合,不能形成一個以高商品附加值為產業的商業區,難以體現出其地理優勢。
1.3 研究問題
長期以來主導產業選擇研究的對象,不是針對國家就是針對城市,或者針對幾個城市組團的一整片區域,目前對綜合性交通樞紐進行的研究較少,因此才會出現交通樞紐周邊商業發展不統一,集聚效應差,商品附加值低的問題。本文研究的問題就是針對逐步興起的交通樞紐綜合體,探索科學合理的,新型的產業選擇體系,從而區別于以往國家、區域、城市主導的產業選擇模型。
二、理論依據—集聚效應
2.1 集聚效應的概念
集聚效應是指由于經濟活動的地理集中而產生的效益,集聚發展是經濟活動的本質,其最直觀的反映在于產業的集聚,產業集聚作為一種區域產業組織形式,能有效地增進規模效益,帶來技術創新,使專業化分工進一步深化,對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產業集聚的內涵
產業聚集是指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集中于某一特定地理區域內,利用該區域的地理優勢,如便利的交通條件、良好的地理位置等,構成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關系。該地區內的產業也逐漸發展為擁有相同或相似特性,有密切關聯的產業關系,或者發展成為具有直接上下游關系的完整產業鏈。不僅實現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連接,還推動了企業與當地政府部門、周邊高校、相關中介服務組織的聯系,大大促進了企業的影響力以及收益。
因此,產業聚集是產業內的相關企業的經濟活動高度集中于一定區域內的結果,產業之間既具有地理上的集聚性又具有企業之間的關聯性,可形成地區與企業的良性發展。
三、交通樞紐與集聚效應之間的相互關系
3.1 綜合交通樞紐的概念
現階段,我國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交通建設的進程也隨之快速發展,在交通線路交匯的地方,交通樞紐應運而生。由于交通樞紐經常處于城市或區域重要的地理位置,不僅要完成交通運輸與交通方式轉換的任務,還要具備許多其他的功能,比如商業功能、辦公功能、娛樂休閑功能等,為保證各功能協調發展,從而形成了綜合性的交通樞紐。
3.2 綜合交通樞紐的集聚特征
一般綜合交通樞紐位于城市的中心區或者經濟發達的區域,因此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區位條件吸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產業集聚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交通樞紐周邊的土地也會進行高強度開發,建設大量的辦公區域和住宅區域,為周邊人群提供便利交通條件的同時,也為交通樞紐及其內部產業吸引了大量的人流與人氣。在這種集聚效應作用下,綜合交通樞紐所在地區的區域經濟水平得以提升,同時大量新興產業與優勢產業的加入也增強了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綜合交通樞紐強大的集聚能力從本質上引導著軌道交通一體化開發的方向。各產業在產業集聚和功能完善的地區更能良好地發展,既可以利用其它產業創造的資源和軌道吸引的人流量來發展自身,同時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帶動其它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實現雙贏的局面。[1]
3.3 綜合交通樞紐規劃與產業集聚的關系
3.3.1 綜合交通樞紐交通帶動了周邊土地價值的提升
交通樞紐的建設為土地價值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提升了土地的價值。交通成本的降低以及良好的區位優勢帶來了土地的一次性升值,不隨開發過程的變化而變動。隨后,圍繞交通樞紐的開發不斷深入,客流與資源的集聚性逐漸加強,交通樞紐的利用率逐步提升,從而形成一種不斷隨開發過程而變動的價值提升模式。因此,產業可以利用土地價值提升的機會來促進自身的競爭力和吸引力,逐漸形成產業發展的合力,與綜合交通樞紐的發展形成共贏式發展。
3.3.2 綜合交通樞紐的發展促進了新型產業的發展
新型產業在進行區位選擇時,不同于傳統工業對資源及運輸條件的依賴,更加注重智力資源條件、研究輔助條件、信息集聚環境及產品化環境等。新產業空間普遍性的區位需求為:有利于接近國際市場的國際性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有利于接近優質勞動力的教育發達、科研機構密集區,具有優惠政策且投資環境良好的地區,資本富足、消費潛力大的區域。因此,具有高可達性和高集聚性的綜合交通樞紐是新型產業首先要關注的區域。
四、以集聚效應為導向的綜合交通樞紐的規劃
4.1 概念界定
當今,產業發展逐步向新的模式靠攏,減少了單獨的發展模式,而是與功能類似或具備上下游合作關系的企業共同發展,形成集聚效應。綜合交通樞紐的規劃也應以集聚效應為指導,發揮自身交通運輸、交通樞紐功能的同時,發展其對相關產業、經濟活動、客流,等的集聚作用,實現區域的交通、經濟、文化的多項發展。
4.2 規劃思想
4.2.1 TOD理論
目前,多數城市中軌道交通的發展及其周邊土地一體化開發是以TOD發展理論為基礎,其主旨是通過公共交通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帶動站點與沿線周邊土地開發利用,并且進一步對產業進行分級開發與布局,實現產業與軌道交通的互動發展。
通過TOD理論,可實現綜合交通樞紐周邊土地圈層式開發模式,以樞紐為中心,開發強度向外圈逐步分散,實現有序的產業布局。同時TOD理論所鼓勵的開放式慢行系統,可最大程度的留住人群,增加人氣,為區域內的各產業提升潛在的經濟效益。
4.2.2 觸媒理論
城市觸媒是一種城市設計的理念,其基本觀念是:城市中新元素的進入形成該區域內的化學連鎖反應,以一項元素帶動其它多項元素,以一項開發引起更多開發,從而對該地區的發展形成促進作用。
城市觸媒理論應用于綜合交通樞紐規劃,主要是指把綜合性交通樞紐作為新元素納入到城市中,成為城市的新型活力中心。一方面,吸引了高附加值產業的入駐,大大提高了該地區的經濟活力。另一方面,形成了產業的良好布局,以商業、辦公為核心,配套以住宅、零售業等輔助性產業,實現各產業的互補性發展。于此同時,還提升了該區域的空間利用率,地下空間的開發和高層空間的利用使得城市向立體化、多元化發展。
結語:
城市中的交通樞紐一般在地理位置上占據重要位置,因此,在注重交通運輸的情況下,應利用其集聚優勢,發展其他行業,比如商貿業、辦公業、住宅業等,形成一個綜合交通樞紐,為城市交通、經濟的發展都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田浩男.基于產業創新的軌道交通一體化開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
[2]程宇光.以交通樞紐改造為導向的城市設計整合——天津站地區綜合交通樞紐改造為例[D].天津大學,2007.
[3]郭騰云.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的回顧[J].地理科學進展, 2009.01 .
[4]閆昊旻.以集聚效應為導向的綜合交通樞紐規劃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
[5]張琳薇.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區域開發及其主導產業選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
[6]赫磊.城市地鐵車站地區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建設模式研究[D].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08.
[7]王敏潔.地鐵站綜合開發與城市設計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8]鄭晏群.城市中心區火車站交通資源優化及用地開發模式研究[D].東南大學,2009.
[9]周泓.基于產業集聚理論的天津工業布局研究[D].天津大學,2006.
[10]張育南.北京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空間整合發展問題研究[D].清華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