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佃河 方向前 呂端春
摘要 進行吉單631不同密度對生物學性狀及產量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種植密度6.0萬、9.0萬株/hm2的產量高,分別為12 523.44、13 571.71 kg/hm2。考慮降低種子費用,玉米生產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吉單631的種植密度為6.0萬株/hm2。該結果可為該區域玉米增產增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關鍵詞 玉米;吉單631;生物學性狀;產量;吉林樺甸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009-01
樺甸市屬于吉林省濕潤冷涼區域,具有常年降水量大以及低溫寡照的氣候特點[1-2]。市場銷售的玉米品種超過100種,種植戶很難選擇種植的品種,嚴重限制了玉米生產水平的提高,為此通過10個中熟新品種的篩選試驗,明確該區域種植的最佳品種,以期為玉米高產高效生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區設在吉林省樺甸市八道河子鎮向陽村某農戶責任田,試驗地土壤為沖積土。試驗區耕層土壤含有機質25.6 g/kg、水解氮186.62 mg/kg、速效磷63.94 mg/kg、速效鉀148 mg/kg,pH值4.48。
1.2 試驗材料
試驗玉米品種為吉單631,由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提供。試驗用肥料尿素、二銨、氯化鉀,由樺甸市延慶農資有限公司提供。N、P2O5、K2O施肥量分別為200、100、100 kg/hm2,1/3氮肥、全部的磷和鉀肥在起壟前一次性施入原壟溝中作底肥,2/3氮肥于6月下旬作追肥[3-5]。
1.3 試驗設計
根據種植密度的不同,設5個處理,分別為3.0萬株/hm2(A)、4.5萬株/hm2(B)、6.0萬株/hm2(C)、7.5萬株/hm2(D)、9.0萬株/hm2(E)。3次重復,隨機排列,試驗區設6行,行長10 m,寬60 cm,小區面積36 m2。5月28日播種,深度3.5 cm。
1.4 試驗調查、測產與考種
進行出苗期、苗期早發性、拔節期、抽雄期、吐絲期、成熟期的調查。吐絲期調查植株高度、穗位高度、莖粗。收獲期對小區10 m2內的全部果穗進行測產,選取代表性的10穗晾曬風干。考種時測定果穗穗粒數、百粒重及籽粒含水量,得出籽粒含水量14%的產量[6-7]。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生育期的影響
如表1所示,各處理的出苗期、早發性、拔節期沒有差異。抽雄期最早的為處理A、B,最晚的為處理D、E。吐絲期最早的為處理A,最晚的為處理D、E。成熟期最早的為處理A、B,最晚的為處理D、E。
2.2 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如表1所示,各處理的植株高度由低到高依次為處理 A、B、C、D、E。穗位由低到高依次為處理A、B、C、D、E。莖粗由大到小依次為處理A、B、C、D、E。
2.3 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構成及產量的影響
如表1所示,各處理收獲穗數由多到少排依次位為處理E、D、C、B、A。穗粒數由多到少依次為處理A、B、C、D、E。收獲粒數由多到少排位為處理E、D、C、B、A。千粒重由大到小排位為處理A、B、C、D、E。產量由高到低排位為處理E、C、D、B、A。
3 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各處理生育期可知,出苗期最早、早發性、拔節期沒有差異。抽雄期最早的為處理A、B,最晚的為處理D、E。吐絲期最早的為處理A,最晚的為處理D、E。成熟期最早的為處理A、B,最晚的為處理D、E。株高由高到低分別為處理E、D、C、B、A。穗位由高到低分別為處理E、D、C、B、A。莖粗分別為處理A、B、C、D、E。從產量構成及產量可知,收獲粒數由多到少排位為處理E、D、C、B、A。千粒重由大到小排位為處理A、B、C、D、E。產量由高到低排位為處理E、C、D、B、A。
通過吉單631的不同密度試驗,處理C、E的產量高,分別為12 523.44、13 571.71 kg/hm2。處理C、D的產量相近,而處理D比處理C的種植密度大,其播種量大,增加播種量,同時增加播種種子的費用以及田間管理的費用。因此,吉單631種植密度選擇6.0萬株/hm2較為適宜可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4 參考文獻
[1] 方向前,楊粉團,付稀厚,等.吉林省潤濕冷涼區玉米吉單198豐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4):199-202.
[2] 方向前,曹文明,丁紹文,等.吉林省濕潤冷涼區玉米優質高產高效生產制約因素及對策[J].中國種業,2013(4):40-42.
[3] 方向前,邊少鋒,柴壽江,等.吉林省濕潤冷涼區玉米栽培技術[J].雜糧作物,2007,27(4):296-297.
[4] 方向前,趙洪祥,包軍善,等.吉林省濕潤冷涼區中熟玉米品種試驗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10,35(5):10-12.
[5] 方向前,邊少鋒,柴壽江,等.吉林省東部半山區“四密25”玉米產量構成因素的淺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7):183-185.
[6] 方向前,曹文明,于世偉,等.吉林省潤濕冷涼區玉米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科技通訊,2011(1):119-120.
[7] 方向前,趙洪祥,李姝,等.吉林省濕潤冷涼區不同收獲時期對玉米產量及產值的影響[J].吉林農業科學,2012,37(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