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恒 楊輝 宋君鋒
摘要 2014—2015年度,在滿足高產麥田對水肥需求的條件下,采用裂區試驗設計,進行了宛麥19不同播期、播量試驗。結果表明:不同播量對宛麥19小麥幼穗分化和生育時期進程影響不明顯。不同播期,隨播期推遲,播種至出苗天數增加、生育進程加快、全生育期縮短。宛麥19在南陽市的適宜播期是10月15—25日,相對應的適宜播量是150 kg/hm2。
關鍵詞 小麥;宛麥19;播期;播量;生育規律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011-02
宛麥19是南陽市農業科學院用雜交、誘變育種方法選育的小麥品種,具有早熟、抗病性強、抗倒、豐產性好的特點,2011年通過河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對其進行播種期、播量試驗,研究獲得高產的主要生育規律和群體結構指標,以為該品種良種良法配套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4—2015年度在南陽市農科院溧河試驗基地進行。試驗田地勢平坦,地力均勻,排灌條件良好;前茬大豆;土質為黃壤土,土壤含有機質15.32 g/kg、堿解氮98.8 mg/kg、速效磷(P2O5)27.5 mg/kg、速效鉀(K2O) 106.7 mg/kg。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裂區試驗設計,設4個播期處理和3個播量處理。其中播期為主區,即為B1、B2、B3、B4,分別于10月5 日、10月15日、10月25日和11月5日播種;播量為副區,即為L1、L2、L3分別為75、150、225 kg/hm2。3次重復,小區面積22.4 m2(8.0 m×2.8 m),行距23 cm。基肥施牛糞22 500 kg/hm2、三元素復合肥(16-16-16)600 kg/hm2,并施3%甲拌磷15 kg/hm2 防治地下害蟲。人工耬播,田間管理措施依照高產麥田管理要求進行[1-3]。拔節期追施尿素75 kg/hm2。每小區實際收獲面積為19.6 m2。
1.3 調查記載項目
小麥生育期間調查記載各生育時期、群體動態、抗逆性,成熟時調查各處理成穗數,并選取有代表性20穗調查穗粒數,收獲籽粒曬干后測定千粒重和產量[4-6]。在各生育期取樣觀察幼穗發育進程。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宛麥19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1可知,以B2L2 處理產量最高,為8 596.5 kg/hm2;其次是B3L2處理,為8 511.0 kg/hm2,二者差異不顯著。B1L1、B1L2、B1L3由于發生凍害產量相對較低,表明宛麥19不適宜早播;B4L1、B4L2、B4L3產量較低,表明播種過晚,個體發育差,對成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都有影響,產量低。以上說明了播期和密度對宛麥19產量影響的雙重性,兩者之中有一個制約產量的因素,就會影響到產量結構三要素,不能獲得高產。同一播期,隨播量增加,單位面積成穗數明顯增加,穗粒數有所減少同,千粒重變化不明顯。
2.2 播期對產量及產量三要素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本試驗條件下,以B2、B3產量較高,分別為7 537.5、7 473.0 kg/hm2,二者差異不顯著;B1、B4產量較低,與B2、B3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不同播期對宛麥19產量三要素的影響,表現在單位面積穗數,隨播期推遲,有所減少,10月5—25日播種,對穗數影響不顯著。但晚播(11月5日)播種成穗數明顯減少,穗粒數少。播種過早(B1)或過晚(B4)都明顯減產。這是因為宛麥19屬弱春性品種,本試驗早播處理發生凍害,主莖成穗率低、分蘗成穗造成穗粒數減少,而晚播處理由于幼穗分化時間短、灌漿期短,造成穗粒數少、千粒重小、產量低。
2.3 不同播量對產量及產量三要素的影響
由表3可知,隨播量增加,單位面積成穗數增加,穗粒數減少,千粒重變化不明顯。產量以L2最高,為7 636.5 kg/hm2。其次是L3,為7 365.0 kg/hm2,二者差異不顯著,L1由于播量小,成穗少,顯著減產。
2.4 不同處理對宛麥19幼穗分化和生育期的影響
由表4可知,不同播量對宛麥19幼穗分化和生育時期進程影響不明顯。不同播種期,隨播種期推遲,播種到出苗的天數增加,生育進程加快,全生育期縮短3~15 d。
宛麥19在10月5日播種(B1),主莖幼穗分化12月23日進入雌雄蕊分化期,發生了越冬凍害,11月5日播種(B4)幼穗分化二棱期到四分體期的天數明顯減少,與B2相比,B3在幼穗分化和生育時期進程方面無明顯差異。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不同播期對宛麥19幼穗分化進程的影響,表明宛麥19屬弱春性品種,在本年度氣候條件下,10月5日播種,主莖在小麥越冬期拔節,發生凍害,影響到穗粒數,顯著低于10月15日、25日播種。因此,宛麥19在南陽市的適宜播期是10月15—25日。
在75~225 kg/km2播量范圍內,隨播量增加穗數增加,穗粒數減少,千粒重有所降低,產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表明宛麥19的適宜播量是150 kg/km2。
通過研究播種期與播量的互作關系發現,要充分發揮宛麥19的高產潛力,應選擇10月15—25日播種,相對應的播量150 kg/km2左右[4-6]。
4 參考文獻
[1] 趙吉平,左聯忠,王彩萍,等.冬小麥品種晉麥36號播期和播量試驗研究[J].中國種業,2010(12):57-58.
[2] 李本良,蘇光智,掌衛,等.播期播量對小麥個體與群體影響的研究[J].作物研究,1994,8(4):22-26.
[3] 盧良恕.中國小麥栽培研究新進展[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119-126.
[4] 閆翠萍,張永清,張定一,等.播期和種植密度對強、中筋冬小麥蛋白質組分及品質性狀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8(8):1733-1740.
[5] 吳九林,彭長青,林昌明,等.播期和密度對弱筋小麥產量與品質影響的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5(3):36-38.
[6] 劉萬代,陳現勇,尹鈞,等.播期和密度對小麥豫麥49-198群體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9(3):46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