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李玲
摘要 常農粳8號為常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品種,2014年通過江蘇省審定,具有米質優、抗倒性好、分蘗力強、穗粒結構協調、熟期理想等特點,為機械化栽培理想應用品種,適宜機械化栽培,為蘇南地區周年糧食高產栽培理想應用品種。通過大面積試驗示范,其機械化栽培達到11.25 t/hm2產量理想的群體特征為基本苗數90萬株/hm2左右,有效穗數345萬穗/hm2左右,成穗率75%以上,每穗粒數135粒左右,結實率95%左右,千粒重27.5 g以上。并總結了其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要點,主要包括流水線育秧、機械化栽插、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以期為大面積機械化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常農粳 8 號;機械化;高產;群體特征;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022-02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傳統的以人為主的生產方式已不適應水稻生產發展的需要,因此,近年來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得到了迅速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是指從育苗到整地、插秧、田間管理、收獲、干燥等項作業實行機械化作業,或以少量手工輔助的機械化生產,是一整套的機械作業與栽培技術的有機結合。水稻生產機械化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抓好水稻全程機械化,對于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糧食產量、保證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提高稻米品質、保障食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1]。生產中選用米質優、抗倒性好、分蘗能力強、生育期較短的品種是推進水稻機械化生產的關鍵措施[2]。由常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而成的優質粳稻新品種常農粳8號,具有米質優、抗倒性好、分蘗力強、穗粒結構協調、熟期理想等特點,為機械化栽培理想應用品種[3]。現介紹其特征特性、群體特征及栽培技術,以供農戶種植參考。
1 常農粳8號的特征特性
常農粳8號原名“常粳11-5”,由常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2007年以H07-37/武運粳23號雜交經連續加代選育,于2010年育成,2014年通過江蘇省審定(蘇審稻201412),屬早熟晚粳稻品種。
1.1 稻米品質優良
據2011年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測試結果:出糙率87.5%,精米率76.1%,整精米率71.3%,粒長5.1 mm,長寬比1.8,堊白率25%,堊白度2.5%,堿消值6.8級,膠稠度87 mm,直鏈淀粉含量15.8%,透明度1級,達國標二級優質米標準。2013年獲江蘇省第四屆粳稻優質米食味評比二等獎。谷粒飽滿,呈近橢圓形,穎殼稈黃色,商品性好。
1.2 株型好,綜合抗性強
該品種的株高適中,株型較緊湊,莖稈粗壯,基部節間短,抗倒能力強,劍葉挺拔,受光姿態好,功能期長。同時,該品種抗條紋葉枯病、紋枯病,中抗白葉枯病,稻瘟病苗期免疫、穗期中抗。
1.3 穗粒結構協調
該品種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穗型較大,穗層整齊,著粒中等,穗形半直立,一般單產9.75 t/hm2以上,高產田塊可達11.25 t/hm2左右;自身調節能力強,容易栽培。
1.4 熟期適宜
該品種葉色淡綠,生長清秀,后期灌漿快,熟相好,比對照武運粳23號早熟3 d,熟期理想[4]。
2 常農粳8號機械化栽培高產群體特征
該品種審定后,常熟市種子管理站和常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聯合常熟市機械化水平較高的農業合作社共同組織開展了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試驗示范,先后在常熟市古里鎮塢丘村、海虞鎮鄭家橋村、辛莊鎮衛家塘村建立示范田。如表1所示,2014年常熟市古里鎮塢坵村7.1 hm2機械化栽培高產示范田,經實產驗收平均產量11.35 t/hm2。2015年海虞鎮鄭家橋村10.1 hm2機械化栽培高產示范田,經實產驗收平均產量11.63 t/hm2,最高田塊產量達到11.87 t/hm2;辛莊鎮衛家塘村8.3 hm2機械化栽培高產示范田,經實產驗收平均產量10.93 t/hm2。
根據常農粳8號特征特性和機械化高產栽培試驗示范結果,要獲得11.25 t/hm2左右的產量水平,理想的群體穗粒結構為:基本苗數90萬株/hm2左右,有效穗數345萬穗/hm2左右,成穗率75%以上,每穗粒數135粒左右,結實率95%左右,千粒重27.5 g以上。
3 常農粳8號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
要達到上述理想群體結構,較好地協調好穗數與穗型、結實率和千粒重之間的關系,在各生育階段著重抓好以下關鍵技術措施。
3.1 育秧
在蘇南地區稻麥兩熟制栽培模式下,適宜播期為5月下旬,秧大田比例以1∶100 為宜。播前10 d做好秧板,秧板寬度1.4 m,秧溝寬0.3 m。需硬盤300~375張/hm2,采用流水線基質育秧,曬種后用藥劑浸種,浸種36~48 h后催短芽播種,每盤播芽谷重170~180 g。播種結束后,疊盤堆放暗化2~3 d,催齊苗后擺放到秧板上,用無紡布覆蓋。齊苗至二葉期保持秧盤濕潤不發白,3葉后灌淺水層,保持營養土濕潤。栽前2~3 d揭去無紡布煉苗,移栽前1 d用好起身藥[5]。
3.2 移栽
根據常農粳8號的生育特點,葉齡3.5 葉、秧齡為15 d左右為最佳移栽期,采用座式高速插秧機栽插,栽插24.0萬~25.5萬穴/hm2,每穴3~5株,基本苗90萬株/hm2以上。薄水淺插,插秧深度掌握“不漂不倒,深淺適度”原則。水稻移栽結束后如出現斷壟、缺棵、漂秧等現象,要及時進行人工補苗,確保移栽質量,同時保持3 cm 左右淺水層3~5 d,促進秧苗返青活棵[6]。
3.3 大田管理
一是施肥管理。基肥使用大型施肥機噴施后翻耕,移栽后施肥采用小型電動或汽油施肥機噴施,確保肥料施用均勻。基肥施用45%高濃度復合肥300 kg/hm2、尿素150 kg/hm2。分蘗肥分2次施用,第1次為移栽后5 d結合除草施用尿素112.5 kg/hm2,第2次為移栽后15 d施用尿素75 kg/hm2。穗肥在主莖葉齡余數達3.5~4.0 葉、葉色褪淡后一次施用,施尿素150 kg/hm2、45%高濃度復合肥225 kg/hm2。全生育期施用氮肥控制在315 kg/hm2左右。
二是水漿管理。移栽后保持一定水層,以利返青活棵,分蘗期淺水勤灌,以促進分蘗發生。在合理基本苗的基礎上,促進群體在有效穗分蘗臨界葉齡期或稍早達到預期的適宜穗數的苗數,常農粳8號有效分蘗臨界葉齡為11葉,根據其葉齡進程,其主莖葉齡達到11葉時,即在移栽后30 d左右,莖蘗數達到345萬個/hm2左右。此后,以控制分蘗發生為主,高峰苗控制在450萬株/hm2以內,并應多次擱田,直至擱透,后期干濕交潛,防止過早斷水,以利養根保葉,確保活熟到老,達到高產、穩產目的。
3.4 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抓準病蟲情,以重點病蟲為主,兼治其他病蟲,進行病蟲綜合防治。在育秧階段全部使用無紡布覆蓋,減少秧田期農藥用量,大田病蟲害防治中重點抓好水稻紋枯病,以及二化螟、三化螟的防治,用好破口藥,防好穗期病害,確保豐產、豐收。
4 參考文獻
[1] 李軼楠.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J].農業工程,2014,4(5):31-34.
[2] 康洪燦,李國生,釧興寬,等.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對品種的要求[J].中國稻米,2015,21(4):191-192.
[3] 趙品恒,王雪剛,季向東,等.常農粳8號特征特性及機插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中國稻米,2015,21(4):85-86.
[4] 王雪剛,戴俊江,季向東,等.優質粳稻常農粳8號選育過程[J].現代農業科技,2015(6):39.
[5] 顧宗福,蘇建國,王冬明,等.水稻機械化流水線育秧操作規程[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1):96.
[6] 高存啟.優質香粳稻綏粳4號及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0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