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
摘要 從品種選擇、種子處理、播種和苗床管理、移栽定植、定植后管理等方面總結了高山地區秋延后大棚辣椒栽培技術,以供廣大蔬菜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 大棚;秋延后辣椒;栽培技術;高山地區
中圖分類號 S64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086-01
恩施州地處于亞熱帶北緣,自然資源豐富,山清水秀。地形復雜,境內多山,高差懸殊較大;在土壤、植被分布上,垂直分布明顯[1];在氣候特點上,平均氣溫16~17 ℃,空氣濕度大,氣候溫暖。高山和低山河谷帶是恩施州最鮮明特點,無現代污染,這個州現有8個縣、區均為富硒區,為發展無公害蔬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有利于富硒蔬菜生產。
辣椒怕澇、喜溫、喜光、不耐旱、較耐弱光,是果菜中最省投入、省工的蔬菜之一,適于規模化種植。秋季延后辣椒,可多層覆蓋,采收較為靈活、采收時間長,價格相對較高。現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1 品種選擇
秋延后辣椒是在炎熱的夏季播種、育苗,在冬季收獲。辣椒本身的適應性差,加上秋延后栽培又使其處于不良環境條件下,因此要求品種具有抗寒性、抗熱性和抗病性的特性。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種比較合適,過早容易感染病毒病,遲播導致縮短生長期和降低產量,因為后期溫度下降[2]。
2 建立防雨遮蔭棚
建立四面通風的遮蔭棚,地上部分邊柱高度不低于1.2 m。使用40~50目的遮陽網,遮光率在33%左右[3]。
3 種子處理
種子在播種前用硫酸銅溶液浸5 min,后用石灰水中和,以防止細菌性斑點病和炭疽病;用磷酸三鈉溶液浸10~20 min,以防止病毒病;用溫水浸種也可起到滅菌作用,種子在常溫下催芽12~24 h,催芽后4~5 d播種。
4 播種和苗床管理
播種量為2.25 kg/hm2左右,水澆透每個缽面,每缽播種1~2粒,用細泥和糠混合后蓋籽,厚度約0.5 cm。育苗期間做好水、光、溫調控,覆土后搭高50 cm的小拱棚,覆蓋遮陽網,以避免強光、高溫對幼苗生長產生影響[4]。如遇暴雨,及時用薄膜蓋住小拱棚,以防暴雨沖刷;如遇干旱天氣,于傍晚、早晨及時補水。移栽標準如下:葉齡10葉、苗高15 cm、苗齡30 d左右,移栽前3~5 d揭網煉苗。
5 移栽定植
5.1 大田熟化翻耕
首先在移栽前對大棚內的土壤進行熟化翻耕,深度為20~25 cm,對翻耕后的土壤起壟做畦,對于6 m寬的大棚起4壟,壟與壟間距20 cm,壟高20 cm,壟寬1.4 m左右,壟上種植3行。
5.2 移栽
一般情況下移栽密度以7.5萬株/hm2為準,在8月中下旬移栽,株行距為30 cm×40 cm,打洞移栽,蓋上地膜,澆足定植水,然后用泥抹塘。
6 定植后管理
6.1 水分和肥料管理
首先要施足基肥,施45%蔬菜專用肥750 kg/hm2和有機肥22.5 t/hm2,注意施肥時要均勻,以免產生肥害。根據青椒的生長規律,看苗情、看天,追肥2~3次。追肥用磷酸二氫鉀112.5 kg/hm2,對水進行澆灌,以后7 d左右澆1次,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減少澆水次數,10月下旬澆水追肥停止。
6.2 大棚溫度管理
9月上中旬對大棚四周膜進行通風,當外面溫度降到15 ℃以下時,漸漸封嚴大棚保溫。當上午棚內溫度升到25 ℃以上時,關閉通風口,保持棚內溫度在25~28 ℃,夜間不能低于15 ℃;當外界溫度降到10~12 ℃,只讓頂部通風;在10—11月,基本上不通風,保持棚內溫度,僅在上午扒縫排濕20~30 min。
當門椒坐住后,為了防止壓斷枝蔓,便于行走操作,可用細繩子吊蔓。當11月上旬棚外溫度下降時,棚內再蓋一層薄膜,可耐-5~-4 ℃的低溫;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溫度再次下降時,如果來不及采摘,可剪斷細繩,在植株上再次蓋上地膜,這樣可忍耐-10~-8 ℃的低溫。但是必須盡快采摘完,以免影響青椒的顏色。
6.3 病蟲害防治
6.3.1 病害防治。①炭疽病。主要危害葉片和果實,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防,連續噴施2~3次;②猝倒病。常見癥狀有死苗、爛種、猝倒,可用40%五氯硝基苯懸浮液500倍液噴施;③青枯病。主要危害植株葉片,可用77%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
6.3.2 蟲害防治。煙青蟲是為害青椒的主要害蟲,以為害苗、花、果為主,也可為害葉、芽和嫩莖,可用2.5%天王星乳油2 000~3 000倍液防治,在2齡期以前用藥。
7 參考文獻
[1] 張文學.恩施自治州蔬菜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01(1):50-51.
[2] 程虎虎,馬桂秀.大棚秋延青椒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2):121-122.
[3] 韓永平,王晉平,趙肖斌,等.河南省秋季大棚辣椒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14(17):59-61.
[4] 王良寶,周巍,李永祥,等.大棚秋延青椒無公害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0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