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建德
摘要 介紹彭陽縣紅梅杏示范基地建設項目規劃,包括項目區概況、項目建設必要性、建設原則、建設目標及建設方案,分析了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以為當地紅梅杏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紅梅杏;示范基地建設;項目規劃;寧夏彭陽
中圖分類號 S66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103-02
1 項目區概況
彭陽縣地處寧夏南部山區,是國家杏種質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項目區氣候屬溫帶半干旱氣候區,為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4 ℃,年均日照時數2 518.1 h,無霜期147~168 d,年平均降雨量450~500 mm,土壤為侵蝕性黑壚土。
紅梅杏作為優質杏主要品種之一,品質好,色、香、味俱全,色半紅半黃,果實晶瑩剔透,圓潤飽滿,食之甘甜,滿口留香;核仁飽滿,稍圓,食之甜中帶麻,是為上等硬果。經檢測,果實富含鉀、硒和VC。截至目前,全縣紅梅杏栽植面積 3 333.33 hm2,“十三五”期間,計劃發展紅梅杏3 333.33 hm2、高接改良低產山杏3 333.33 hm2。
2 項目建設必要性
2.1 增強經濟發展實力的需要
紅梅杏示范基地項目建設是增強經濟發展實力的需要,可加快全縣產業結構調整、發揮資源優勢、培育支柱產業、壯大林業經濟、增加林農收入、提高全縣林業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
2.2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實施紅梅杏種示范地建設項目,可加快移民遷出區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生態建設步入良性循環軌道,實現了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2.3 是培育后續產業的需要
實施紅梅杏種示范地建設項目,在增加林農收入的同時,對果品加工、儲藏、運輸業均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可培育壯大后續產業,延伸產業鏈條。
3 項目建設原則
3.1 堅持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堅持將項目建設與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農民脫貧致富、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獲得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3.2 堅持突出區域優勢的原則
根據當地自然稟賦和產業基礎,堅持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發展格局。
3.3 堅持科技先導的原則
堅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建設質量和效益,加大科技引進、推廣、培訓和創新力度,完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增加產業的科技含量。
3.4 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
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園,嚴把種苗、整地、栽植、施肥、修剪、灌水、病蟲害防治及后期管理每一道關口,千方百計提高果品產量、質量和效益。
3.5 堅持多元化投入原則
采取國家投資、地方配套、農民自籌、社會融資等多種形式籌措建設資金。
4 項目建設目標
4.1 技術目標
采用抗旱、抗寒標準化栽植技術和節水灌溉設施化管理手段,做到1年定植建園,3年掛果,4年有一定產量,5年果品有較高收入。
4.2 經濟目標
新建經濟林基地面積為145.00 hm2,栽植紅梅杏苗18.1萬株,盛果期基地年總產量可達到2 175.0 t,實現產值1 740.0萬元,凈產值731.28萬元,提供項目區農民人均務工收入200元。
5 項目建設方案
項目建設地址選在草廟鄉和溝村生態移民遷出區,建設期限1年,總投資560萬元。
5.1 園地選擇
規劃地為緩坡地,背風向陽,土地肥沃,灌溉水源較近,周邊有近333.33 hm2山杏林地分布。
5.2 苗木培育
草廟林場建有紅梅杏育苗基地26.67 hm2,種植密度為12萬株/hm2,苗齡1~2年,總產量在320萬株左右,確保了經濟林基地建設用苗。
5.3 栽培品種選擇
主栽品種選擇紅梅杏(編號:寧S-ETS-AV-008-2011);授粉樹種選擇曹杏。選擇二年生嫁接苗,地徑1.5~2.0 cm,根系完整、嫁接部位愈合良好、芽體飽滿、無病蟲害,具有良好的分枝。
5.4 整地
5.4.1 定植穴整修。按照不同樹種的栽植密度進行測設打點,以所打好的點為中心,開挖80 cm×80 cm的柱狀坑穴,開挖過程中需將表土、底土分別堆放兩側(表土放在東西側,底土放在南北側),將每塊地開挖結束后,再進行回填,先回填表土,再回填底土,回填距原田面10 cm處并適當踩實,修成盆狀坑。
5.4.2 栽植帶整修。沿田面原來具有的耕作行,在已回填好的栽植坑邊緣修整栽植帶,要求整成底寬30 cm、頂寬25 cm、高15 cm的帶狀埂,埂面要求光滑平直踩實,整成后的栽植帶必須是在栽植坑兩邊成為平行狀的2條直線,而且栽植帶內田面平整。
5.5 施肥
結合整地,施農家肥37.5 t/hm2、生物復合肥0.5 kg/株、化肥210~840 kg/hm2。
5.6 栽植
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法進行栽植。栽植前根據土壤墑情等特點,對苗木采取涂保水劑、醮生根粉等措施進行處理。春季栽植的苗木于5月上旬完成,采取樹盤覆膜、樹干套袋措施;秋季栽植的苗木于10月下旬完成,采取埋土防寒技術措施,第2年出土時樹盤覆膜、樹干套袋。栽植株行距2 m×4 m(1 245株/hm2)。栽植時間為春季3—5月進行造林,當年秋季10—11月進行補植。
5.7 配置模式
隔行配置授粉樹種,主栽品種與授粉樹種比例4∶1。
5.8 灌溉
栽植后,充分利用庫壩、機井、水窖等水利設施對杏園進行合理灌溉,每年灌溉2~3次,以確保樹木對水分的正常需求。
5.9 后期撫育管理
按照經濟林技術規程,進行土、肥、水綜合管理。每年松土除草2~3次,并做好整形修剪、埋土防寒、病蟲鼠害綜合防治等工作。每年對樹盤進行深翻,結合深翻,施入腐熟的有機肥37.5 t/hm2。有機肥品種最好選用充分腐熟的秸稈堆肥、豬糞、牛糞、羊糞及優質土雜肥等。通過土壤養分測定,根據樹體對養分的需求,確定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種類、數量、施用時間、施用方法,科學合理施肥,達到早坐果、高產量。
5.10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之目的是采取短截促枝、拉枝開角措施促發幼樹短枝生長,培育螺旋紡錘型、Y型、開心型等豐產樹形。在樹木旺盛生長期噴施多效唑,提高開花株率,提早開花,并提高坐果率。
6 項目效益分析
6.1 經濟效益
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生產優質紅梅杏果品2 175 t,年實現銷售收入達1 740萬元。
6.2 社會效益
項目建成后,林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將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現代新型果農,輻射帶動彭陽經濟林產業的大發展、快發展,同時可解決1 500個閑置勞動力的就業崗位。
6.3 生態效益
項目建成后,新增優質經濟林面積145 hm2,項目區森林覆蓋率可提高13.3個百分點,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保水固土、降低風速、凈化空氣、調節小氣候等多種生態功能發揮明顯。
7 參考文獻
[1] 張紅梅.杏樹栽培技術[J].山西林業,2011(3):26-27.
[2] 楊博英,張列梅,朱安定,等.金太陽杏及其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2(10):16-17.
[3] 明占武.淺談馬園日光溫室紅梅杏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5(14):170.
[4] 孫小平,張偉.原州區紅梅杏優質豐產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4(2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