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林
摘要 結合皖南山區的自然條件,從種植區域選擇、苗木準備、栽種、撫育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對皖南山區毛竹豐產栽培技術進行介紹,以供參考。
關鍵詞 毛竹;豐產;栽培技術;皖南山區
中圖分類號 S795.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164-01
皖南山區是指安徽省南部山地丘陵一帶,長江南部,與浙江、江西交界處。此地氣候宜人,潮濕多雨,降水量充沛(達1 100~2 500 mm),全年溫度適宜,年平均氣溫在15~16 ℃,無霜期達230 d以上,土壤以紅壤酸性土為主,空氣濕度較大。毛竹的經濟價值較高、用途較廣,適宜種植在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在15~20 ℃之間、降水量在1 200~1 800 mm的地區,因此皖南地區非常適宜毛竹的種植。本文結合皖南山區的實際情況,對毛竹豐產栽培技術進行介紹。
1 種植區域選擇
毛竹雖然適生能力較強,但是對土壤的要求較高。首先,需要有充足的水濕條件,但是還要避免積水澇漬,避免長期對根系淹漬。對于地下水位較高、土質黏重的地方則不易生長。其次,毛竹屬于喜陰植物,在選擇種植區域時,應選背風坡的山谷、山麓、山腰地帶。第三,毛竹具有深根性,土壤厚度需要在50 cm以上。對于土質方面,雖然在板巖、頁巖、花崗巖、砂巖等母巖中均可發育,但是為了促進其快速生長可選擇在肥沃、濕通透性較好的砂質土或砂質壤土,一般在pH值4~7之間的紅壤、黃紅壤、黃壤上較易生長[1]。
2 苗木準備
毛竹造林的方式一般有4種,分別為母竹移栽造林、毛竹埋鞭造林、截稈移蔸造林和毛竹實生苗造林,其中母竹移栽的方式使用較多且優點較為明顯。在毛竹栽種之前,要選擇二至三年生、生長旺盛、無病蟲害、鞭芽飽滿、枝葉繁茂、鞭根未受到損傷、胸徑在5 cm以上、分枝低,第一篷分枝有二杈,盤枝4~5個的種苗。為了方便運輸以及保護毛竹能夠快速適應新種植區的環境,根系中可適量帶些宿土。如果運輸距離較遠且不易搬運應做好保濕防護等措施,可用稻草或草袋包裹運輸[2]。
3 栽種
栽種時間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最好在陰雨天后進行。種苗運輸到目的地后要盡快栽植,以免長時間放置導致苗木干枯。在栽種之前需要對土壤進行整理,做好清理雜物、深翻土壤、全面開墾、深挖坑穴等,一般造穴規格為120 cm×60 cm×50 cm,株行距為5 m×6 m,深度在20 cm以上,栽種密度為450株/hm2左右。挖穴完畢后施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復合肥為輔,施完后要將表土與穴內土攪拌均勻,然后再將種苗放入,并踏實,使鞭根與土壤緊密結合,然后澆灌定根水,并適量覆蓋土層。為了避免種植區域風級過大影響毛竹成活,可用支架將其固定[3]。
4 撫育管理
4.1 林分控制
對于新種毛竹應根據種植區域的環境、坡度、土壤的肥瘠情況合理控制立竹的密度與竹齡結構。無論是種植、養護還是砍伐,應使其形成一個竹齡的階梯,以便于竹林可持續發展。種竹成活后用于養竹護筍,一般保留3年內新竹,每叢3~6株;6年內主要用于新竹的儲蓄,每叢6~15株;6~8年的新竹主要在于養護,每叢15~25株。在每次砍伐去留的過程中應去劣留優,逐漸優化竹林品種。
4.2 精心管理
在毛竹進入生長休眠期時,應將其土壤進行深翻、除去雜草。深翻的深度一般在20 cm左右,將雜草一起翻入地下,慎用化學除草劑。同時,揀出老竹蔸、死竹鞭、老鞭、樹頭等雜物。深翻復墾在種植初期可每年1次,毛竹生長成熟后可每5年1次。松土除草可同時進行,每年在春末、秋初各1次。以上管理活動均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竹林生長。
4.3 肥水管理
毛竹需水量較大,土壤也需要潮濕,在種植過程中應根據雨水量對灌溉情況進行調節,但要避免積水等造成的爛鞭、爛筍等情況的發生。施肥過程一般與除草和松土工作同時進行,一般可施加土雜肥或化肥。第1次在2月,為了促進春筍的早發與生長可施加速效肥。第2次在5月左右,主要為促進抽枝展葉,地下行鞭,可株施尿素100~200 g;第3次在9月左右,為了促進筍芽分化孕筍,可株施有機肥3~5 kg;第4次在11月左右,以土雜肥、糞肥為主,以便促進翌年筍子生長。施用方法可根據種植環境以及工作量選擇環溝施或用水沖施。為了改善土壤環境,增加肥力還可以在林地進行套種,如各種豆類等[4]。
4.4 病蟲害防治
毛竹林常見的蟲害有筍蠅、筍夜蛾、竹象蟲、竹蝗、竹螟、竹斑蛾等,以侵蝕竹筍、葉子為主,一般的蟲害使用化學藥物就可以防治,但是對于竹蝗、竹螟、筍蠅和竹斑蛾這種較為嚴重的蟲害需要進行更進一步的處理。毛竹主要的病害有枯梢病和水枯病等。枯梢病發生后需要從發病部位以下的2節全部截除,避免病菌的蔓延與傳播,同時還要噴灑1%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進行消毒處理。如果發生水枯病則要將病竹立即清除和銷毀,否則會大面積地蔓延[5-6]。
5 參考文獻
[1] 姚杏蓉.皖南山區毛竹豐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1(11):103.
[2] 張建中.皖南山區毛竹豐產培育的技術要點[J].安徽農學通報,2015(10):87.
[3] 李貴書.寧國市毛竹林資源概況及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3):214.
[4] 趙忠保.毛竹豐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0(3):185-186.
[5] 蔣維昕.毛竹的遺傳結構及群體演化[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3.
[6] 劉恩斌,施擁軍,李永夫,等. 浙江毛竹林分非空間結構特征及其動態變化[J].林業科學,20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