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劉躍天 吳敬東
摘要 采用尤先科孵化器孵出的后背鱸鯉魚仔魚24 557尾,在有微流水、充氣裝置的室內苗種車間,水溫16.53~24.90 ℃的條件下,用直徑為1.07 m和1.98 m,體積為0.66 m3和2.56 m3的圓形玻璃鋼養殖水槽培育魚苗;初孵仔魚全長10.05 mm,呈金黃色,卵黃囊很大,經74 d的培育,獲平均全長50 mm的魚種21 300尾,魚種成活率為86.7%。
關鍵詞 后背鱸鯉;苗種培育;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 S965.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243-01
后背鱸鯉,又稱花魚,分布于瀾滄江、怒江水系,現已成為瀕危珍稀魚類[1]。有關后背鱸鯉的研究僅見后背鱸鯉胚胎發育研究[2]、后背鱸鯉人工繁殖技術研究[3]及后背鱸鯉人工馴養研究,未見后背鱸鯉魚苗種培育方面的相關研究報道。筆者在華能瀾滄江苗尾·功果橋水電站魚類增殖站對后背鱸鯉的人工馴養、人工繁殖及胚胎發育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其苗種培育進行了研究,并實現了后背鱸鯉魚子一代2萬尾的增殖放流。
1 材料與方法
1.1 水源條件
水源系山泉水,四季水質清新,水溫冷涼,年均水溫、最低月(1月)平均水溫、最高月(7月)平均水溫分別為15.39、9.66、22.30 ℃。研究期間月平均水溫為15.51~22.18 ℃,最高水溫為24.90 ℃,最低水溫為16.53 ℃。
1.2 苗種培育車間條件
開口苗培育車間由30口圓形玻璃鋼養殖水槽組成,每口水槽水深0.72 m,水體積0.66 m3,30口玻璃鋼養殖水槽總水體體積為19.8 m3;魚苗培育車間由40口圓形玻璃鋼養殖水槽組成,每口水槽水深0.83 m,水體積2.56 m3,40口玻璃鋼養殖水槽總水體體積為102.26 m3。每口水槽均設有獨立的上進水、下排水及充氣裝置,形成微流水;車間配有水處理裝置,可循環使用,加注新水方便。
1.3 研究魚來源
2014年3月,利用華能瀾滄江苗尾·功果橋水電站魚類增殖站培育的后背鱸鯉魚親魚進行人工繁殖,至3月29日共孵化出平均全長10.05 mm的初孵仔魚24 557尾。
1.4 初孵仔魚的早期發育
后背鱸鯉受精卵胚胎發育可分為受精卵、胚盤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腸期、神經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出期8個階段。在水溫12.0~15.5 ℃(平均13.9 ℃)條件下,用尤先科孵化器孵化,開始出膜、出膜50%、全部出膜完畢的時間分別為190.1、274.0、290.0 h,整個出膜時間持續100 h。仔魚孵出量、孵化率分別為24557尾、 90.4%[2-3]。
初孵仔魚全長9.5~10.6 mm,肛后長占全長的26%,身體除卵黃外呈透明,含有很大的卵黃囊。仔魚靜臥尤先科孵化器底部,極少活動。
1.5 初孵仔魚的培育
初孵仔魚至平游前,用尤先科孵化器24 h微量滴水培育。這一階段,仔魚靠卵黃囊提供營養,維持生命,不進行人工投喂[2-3]。
1.6 幼魚培育
1.6.1 豐年蟲卵的孵化。選用超鷹牌豐年蟲卵,在孵化桶中配制20‰的鹽溶液,pH值范圍7.8~8.5,每升溶液中加入2.5 g豐年蟲卵,將氣石放入孵化桶底部連續充氣,放入加熱棒,使溫度控制在26 ℃,用強光照射,24 h后用浮游生物網過濾,清水沖洗后即可投喂。
1.6.2 幼魚分級培育方法。仔魚部分開始平游、全部平游的時間分別為孵出后8、12 d。待仔魚全部平游后轉入直徑為1.07 m、高0.8 m的圓形玻璃缸中培育。放養量為0.3萬尾/m3。魚苗全長在25 mm以下時,投喂豐年蟲,日投喂量為每1萬尾投喂20~60 g豐年蟲卵孵化的豐年蟲; 全長達35 mm時將幼魚從開口苗玻璃鋼中轉入魚苗車間玻璃缸中,放養量為0.12萬尾/m3。投食飼料選用豐年蟲加通威牌111鯉魚種料混合投喂的方法,日投喂量為:每1萬尾投喂30~40 g豐年蟲卵孵化的豐年蟲及80~100 g破碎機破碎的適口飼料[4-5]。
1.7 日常管理
投飼采用“四定”原則,不投喂變質飼料,不隨意改變飼料的品質。初孵仔魚用虹吸管,35 mm以上幼魚用吸污機,每天清除一次玻璃缸中的污物、殘餌、魚糞便等。發現死魚及時撈出并檢查。投喂飼料前關閉玻璃缸進水口,投喂30 min后再開玻璃缸進水口,以確保飼料不被沖走。每次投飼1 h后要檢查飼料的殘余量,以便及時調整投飼量。每天睡覺前要檢查玻璃缸中的進排水口是否有異常[2-3]。
1.8 病害防治
苗種培育期間沒有魚病發生,主要采取的魚病防治措施如下。
1.8.1 水霉病防治。防治方法:分缸時間安排在上午,頭天晚上停食1次,所有操作均為帶水操作,這樣不會使魚苗有太大的損傷。分缸后用濃度4 mg/m3的食鹽與小蘇打合劑(1∶1)浸泡20 min,可有效抑制水霉病的發生或發展。
1.8.2 小瓜蟲、錨頭蚤等病的防治。防治方法:每隔15 d用0.04 mL/m3伊維菌素或10 mg/m3高錳酸鉀溶液浸浴20 min,可有效防治小瓜蟲、錨頭蚤等病的發生。
2 結果
2014年3月29日,在尤先科孵化器孵出的后背鱸鯉初孵仔魚為24 557尾,經過74 d的分級培育,到2014年6月10日增殖放流時,按照5%的比例進行抽測統計,通過稱重記數,獲全長平均50 mm的魚苗21 300尾,魚苗的成活率達到86.7%。
3 討論
3.1 水溫
后背鱸鯉最適生長水溫為12~19 ℃。當水溫達到 21 ℃時,攝食量開始減少; 25 ℃時停止攝食;>26 ℃時,表現出急躁不安、四處亂游、病害增多等異常現象[2-3]。研究期間月平均水溫為15.51~22.18 ℃,最高水溫為24.90 ℃,最低水溫為16.53 ℃,水溫比較適宜苗種生長。
3.2 成活率
后背鱸鯉魚苗種培育成活率較高,有86.7%,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苗種培育期間的水溫比較適宜;二是投喂豐年蟲很好地解決了苗種的適口性,減少了殘餌污染水體和魚病發生的機率;三是操作認真、科學;分缸及時,沒有損傷魚苗,及時消毒等措施,有效控制了魚病的發生是取得高成活率的關鍵。與本站2013年培育的光唇裂腹魚(成活率為95.6%)相比,后背鱸鯉苗種培育成活率較低,可能因素有:初卵仔魚體質略差、混合營養期沒有投喂豐年蟲、投食量及投餌次數的減少。
3.3 生長
后背鱸鯉初孵仔魚全長10.05 mm,經74 d的培育增長至50 mm,增長39.95 mm,增長497%,增長4.97倍。而在條件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本站2013年培育的光唇裂腹魚初孵仔魚平均全長從8.5 mm,經64 d的培育增長至45 mm,增長36.5 mm,增長429%,增長4.29倍。兩者相比,說明后背鱸鯉和光唇裂腹魚在魚苗培育時期生長速度相差不大。
3.4 食性
后背鱸鯉屬兇猛性肉食魚類。人工馴養條件下,能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活體高蛋白餌料等。以豐年蟲為主,配合飼料為輔的方式培育后背鱸鯉苗種,優點是營養豐富,適口性好,污染水質少,魚病少。
3.5 用藥
與家魚相比,后背鱸耐藥性較低。因此,在魚病防治過程中,要使用較低的劑量。后背鱸鯉魚苗用藥期間一般不攝食,用藥1 d后才逐漸恢復攝食[2-3]。
3.6 意義
后背鱸鯉的個體較大,抗病力較強,生長較快,具有優良的經濟性狀。隨著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的成功,可將后背鱸鯉作為人工增殖、養殖的種類在適宜地區進行推廣,以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2-3]。
4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樂佩綺.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鯉形目(下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0-51.
[2] 申安華,王海龍,符士偉,等.后背鱸鯉胚胎發育的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1):284-285.
[3] 劉躍天,吳敬東,李光華,等.后背鱸鯉人工繁殖的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2):263-264.
[4] 董艷珍,鄧思紅.齊口裂腹魚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J].水產科學,2011,30(10):52-54.
[5] 徐偉毅,冷云,劉躍天,等.小裂腹魚全人工繁殖試驗[J].淡水漁業,2004,34(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