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劉小龍
摘要 簡要闡述了東海縣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創新取得的主要成績,重點探討了職業農民培育的東海模式,包括菜單式培訓、特色培訓教材、創建實訓基地、專家跟蹤指導、建立流動課堂、注重師資培訓、“電商”走進課堂等,以期為東海縣農推部門進一步加強農民職業培訓,推動農民增收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主要成績;江蘇東海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327-02
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后,我國農民開始由身份型向職業型轉變,也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民培訓指出了發展目標和方向。隨著近年來中央對農民培訓工作的重視和加強,東海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不斷創新農民培訓工作思路,鞏固和提升農民教育培訓服務能力,培訓模式不斷更新和完善,全縣各項農民培訓工作有序推進,較好地發揮了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作為農民教育培訓的主力軍、主陣地作用,取得較大的成績。
1 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創新取得的主要成績
自2012年以來,全縣共培訓農民10.2萬人次,通過考試取得全國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的學員有1 580多名;涉農中專畢業學員289人,現有涉農中專在校生677人,本專科在校生共計74人,從而為全縣農民創業與就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東海縣在農民培訓過程中,積極探索、創新培訓載體,在原有農民培訓模式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勇于創新,運用“農事掛歷” “短信平臺”“講壇比武”“基地觀摩”“學歷教育”等培訓新模式,進一步激活了農民的培訓活力,激發了參訓農民學習專業技能的熱情,培訓效果得到顯著提升。同時,依托高等教育、中等院校,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學歷教育,提升了培訓層次和培訓深度[1]。
2 東海縣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2.1 菜單式培訓
為了加強農民培訓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避免培訓工作流于形式,走過場,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改變過去單一的培訓模式,每次培訓之前,先進行調查摸底,根據摸底情況制定培訓菜單,由農民點菜,把培訓的主動權交給農民,真正做到農民想學什么,就培訓什么,以取得預期的培訓效果。
2.2 特色培訓教材
為提高培訓效果,使培訓教材更加適合東海縣農民需要,更好地為農業生產實踐服務,培訓教材就必須更具有針對性。為此,東海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精心組織農、林、牧、水產、農機等方面專家根據培訓菜單要求自主編寫培訓教材5套,并且每年更新適合東海縣的新技術、新品種,培訓時免費發放給學員,這5套培訓教材貼合實際,通俗易懂,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
2.3 創建實訓基地
根據職業技能培訓的要求,創建了桃林高效設施蔬菜產業實訓基地、講習優質草莓產業實訓基地、雙店鮮切花產業實訓基地、馬陵山畜禽生態養殖有限公司實訓基地、李埝肉牛養殖實訓基地等;先后有來自本地和外地的近萬名學員到實訓基地進行參觀實習;同時也帶領學員通過走出去的方式,到周邊其他市縣和山東、安徽等地參觀學習,讓學員了解前沿先進技術,開闊視野,對他們今后產業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2.4 專家跟蹤指導
以往在培訓結束后,培訓機構會發給學員一張普通名片式聯系卡,進行跟蹤指導服務,當學員生產上遇到問題時可及時與專家進行溝通請教,但是真正操作起來名片內容單調,容易丟失,達不到聯系卡應有的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培訓中心一班人拓寬思路,把聯系卡設計成“農事掛歷”,將全縣主導產業的關鍵栽培技術植入掛歷中,并配上本地典型種養大戶規模種植、養殖的插圖。此外,掛歷上還配有二十四節氣歌和有關農事的歌謠、諺語,為了方便農民在出現農事問題時能夠及時聯系到相關農技人員,掛歷上還標注了全縣各個種植(養殖)主導產業的指導專家的姓名及聯系方式,有效地搭建了指導專家與廣大農民相互溝通的橋梁[2-4]。
2.5 建立流動課堂
多年來,東海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堅持與鄉鎮農技服務站聯合實施鄉、村2級聯動,以“農業專項技術培訓”“農民創業培訓”“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信息技能培訓”等相關內容為主題,依靠科技直通車,組成流動課堂,組織農技專家奔赴全縣各個鄉鎮,采取以播放并贈送農業科技光盤、現場授課為主,以技術咨詢、發放科技資料等為輔的形式,深入田間地頭,有效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指導農民群眾開展農業生產[5]。
2.6 注重師資培訓
作為農民培訓的教師,肩負著把農業專業知識傳授給農民的重任,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更新知識,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農民,適應社會發展需要[6]。為此,東海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精心組織了“東海縣農民培訓工程講師團成員技能大賽”的講壇技能大比武,由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組織,全縣21個鄉鎮128名農、林、牧、漁業專家,組成“三員一課”,即臺上專家“三尺講壇”授課、臺下農民學員就地聽課參訓、專家評委委員打分評比,極大地提高了講師團成員學習業務知識的氛圍,激發了農民培訓的活力和成效。
2.7 “電商”走進課堂
隨著市場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也逐步得到發展,但是因農村地區人口素質較低,缺乏電子商務實用人,為此,東海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利用以往建立的手機短信平臺,發布宣傳信息,培養廣大農民和農民企業家對農村電子商務網絡認知能力,提高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興趣,及時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課程培訓[7-9],針對電子商務培訓課程的特點,東海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對教學方案進行了有益的實踐與探索,電子商務培訓改變了以往單純請專家授課的方式,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訓內容:一是電子商務基礎與發展趨勢、農產品淘寶店鋪運營與日常管理、微信營銷與微信公眾平臺、第三方平臺入駐及網絡營銷等;二是讓學員真正走進電化教室,實行一人一機教學,手把手教他們如何進行網絡營銷、如何開網店等;三是邀請淘寶網、京東商城等在網絡創業方面有成功經驗的人士現身說法,講述自己致富經驗和成功創業經歷,激發廣大學員開展創業致富的熱情。
3 結語
農民是農業和農村的主體,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10]。現代農業在中央的不斷推持下,也會逐步走向市場導向,由技術扶農也會逐漸轉變為以人為本,但是這所有的一切都要建立在全面普及職業農民的基礎之上。職業農民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創新與提升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必經之路,這就要求培訓機構要建立多元化的培訓方向,既要創新培訓模式,又要提升培訓深度。
4 參考文獻
[1] 花文蘇,李本良,劉勁兵,等.論東海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創新[J].現代農業科技,2010(11):397,399.
[2] 袁春梅,李鳳之,劉啟發.東海三招激發農民培訓新活力[N].連云港日報,2009-08-19.
[3] 劉娜,胡春曉.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4):398.
[4] 李成沛,才偉麗.論新時期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幾點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3(4):228.
[5] 何國玲,劉小萍,黃革文,等.加強農民素質培訓引領農民致富增收:柳州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回顧與展望[J].廣西農學報,2007,22(增刊1):117-119,122.
[6] 楊立鵬.新形勢下加強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0(14):387-388.
[7] 韓同慶,李淑芳,王曉輝,等.阿榮旗農民科技培訓現狀及未來發展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4(3):122-123.
[8] 王子興.對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思考[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7(2):15-17.
[9]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J].農村工作通訊,2016(3):7-15.
[10] 高苗.淺談當前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以咸陽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1):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