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峰
摘要 介紹紹興市越城區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情況及管理該項資金的做法,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做法;建議;浙江紹興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344-02
農業財政政策的扶持和支農專項資金的投入,是緩解“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越城區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積極落實一系列支農惠農的政策,加大了農業投入力度,強化了支農資金的管理。2002—2013年,財政支農專項資金收入累計達到24 461.91萬元,支出資金累計達到21 475.8萬元(表1)。尤其是從2007年起越城區財政支農資金收入有大幅度的增加,這些支農資金的加大、有效投入,使公共財政的陽光逐漸覆蓋到農村,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得到了落實,使越城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新的進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農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農民生產條件不斷得到改善;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農民切實享受到了支農投入帶來的實惠。
1 越城區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做法
1.1 不斷完善制度,有序實施支農政策
制定并完善已有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越城區先后出臺了支農資金管理辦法、新農村建設資金管理辦法,越城區種糧農民補貼監督員制度,越城區糧油種植補貼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越城區糧油種植補貼工作考核辦法,切實加強對各種專項資金的管理。同時嘗試對性質相同、扶持對象和用途相近的專項資金,按類制定資金管理辦法,逐步建立起合理、全面的支農資金管理制度體系,為更好地管理支農資金提供制度保障。
1.2 加強監管力度,確保資金安全高效運行
涉農部門不斷加大財政支農資金的管理力度,針對財政支農工作的實際,在資金管理上,嚴格執行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賬儲存資金的“三專”制度,杜絕和防止出現各種漏洞;制定財政支農資金審撥流程并上墻公示,嚴格按照資金撥款流程,將資金及時撥付項目實施單位,防止擠占和挪用。不斷推進支農資金支付改革,按照國庫集中支付制要求,加快撥付進度,減少撥付環節,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1.3 做好項目管理,提升支農資金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項目庫。把農業項目庫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下發《關于做好農業發展項目儲備調查的通知》征集項目,對項目實行動態管理,保證項目庫內項目資源能滿足項目申報工作的需要,行政區域調整后,及時進行了項目庫的更新。二是規范項目申報。嚴格按照省市財政支農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制度、專家評審制度和項目立項公示、公告制度,做好項目申報。三是加強項目建設監管。對支農項目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監管,加大對項目承辦單位的財務指導,做到專項資金專項核算、專人負責、專款專用。四是嚴格項目驗收。由相關部門人員組成驗收組對項目的資金使用情況、工程進展情況進行驗收。
1.4 強化績效檢查管理,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一是對項目資金的監督檢查。每年財政部門聯合農口部門或配合審計部門對項目專項資金進行專項檢查。二是對省市財政支農資金扶持的重點項目資金,開展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工作。同時,逐步把專項檢查、績效評價結果與支農資金分配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2 紹興市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存在問題
隨著省市級財政支農資金支出力度的加大,管理要求的提高,尤其是2016年農業經營組織專項審計情況看,越城區財政支農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顯現出來,分析目前情況,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 多個部門管理,項目資金重疊
目前越城區支農資金由存在著多個部門管理,如農水局、區農辦、科技局、發改局、質監局、區財政局等都有相關職能,可以申報及安排資金。由于各個部門各自的管理范圍和內容沒有明確劃分,存在著多個部門申報安排同一個項目或同一個項目由多個部門管理的現象。由于項目資金多頭安排、互不銜接,有時同一個項目可以同時向幾個部門申報投資,致使一些項目重復申報,資金交叉補助,這個問題已從2016年的農業經營組織專項審計中披露出來。
2.2 項目管理部門監管不力
從2014年的農業經營組織專項審計中披露出的一系列問題來看,越城區各項目管理部門在項目、資金監管上存在一系列問題,導致一些農業經營組織存在項目申報中虛列項目套取財政資金、不符項目申報條件的也申報補助項目[1]、在項目實施中虛報投資額、虛增投資額、項目招投標不規范、開假發票、項目發票重復使用等問題。雖說這些問題主觀上是企業主體的責任,但也說明了項目管理部門的日常監管不到位。
2.3 涉農項目資金監管機制尚欠健全
隨著涉農資金投入力度的加大,職能部門對涉農資金的監管進行了進一步的規范,修訂完善了相關涉農資金檢查驗收、資金管理等辦法。但在涉農資金監管中,尚缺乏涉農項目臺賬制、項目造價審計制、教育懲處制等相關涉農資金監管機制。
2.4 資金使用存在“平均主義”現象
農業發展涉及農村水、田、路、林建設,農業企業等多方面,由于資金由不同部門分別管理撥付,僅僅依靠上級財政資金,遠遠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區財政因財力有限,需要扶持的項目較多,導致出現僧多粥少的狀況[2]。在資金安排上就會出現存在平均主義,難以做到突出重點。
3 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的建議
3.1 統籌整合相關資金,著力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針對現階段涉農專項資金多頭管理、多頭補助的現狀,建議逐步理順各部門的職責,切實解決涉農項目資金管理中各職能部門之間職責權限和范圍劃分不清,管理職能交叉重疊,資金多頭管理,項目建設主體多頭申報、重復申報等問題,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使涉農資金真正做到強農惠農。
3.2 完善項目運行機制,促進涉農項目規范管理
一是建立項目臺賬制。建議職能部門推進涉農項目庫建設,將申報并獲得補助的項目信息輸入項目庫,并將信息實行部門間共享。二是完善項目公告制。進一步加大項目信息公開力度,更大程度地接受社會監督。三是建立項目審計制度。在實行項目財務審計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對項目進行造價審計。四是建立教育懲處制。對虛假申報等行為,在糾正的同時,應加大懲治和處罰力度,減少和杜絕違規行為的發生。
3.3 嚴把審核驗收關口,加強涉農項目認定管理
建議農業、林業、水利、農辦、發改、科技、財政等有關職能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涉農項目申報、立項、驗收等管理辦法,規范項目立項、驗收等程序,并嚴格執行項目申報、項目立項、項目驗收的各項規定,做到認真審核,嚴格把關,特別是要把好申報審核關和驗收認定關,進一步加強涉農項目管理[3-4]。
3.4 強化后續跟蹤監督,確保涉農資金績效發揮
完善相應監督機制,建議涉農資金各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績效評價體系,完善涉農項目的績效評價,有效防止補助資金重復投入、無效投入等現象;建立健全相關涉農專項資金使用績效的跟蹤檢查、監督機制,加強對項目后續管理情況的跟蹤檢查,確保項目發揮原定效用,著力提高涉農資金使用績效。
4 參考文獻
[1] 劉漢屏,汪柱旺.農業發展與財政支農政策選擇--基于支農資金總量和結構的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6(1):80-85.
[2] 吳婷.論財政支農資金支出結構及其優化[J].經濟研究參考,2007(5):46-48.
[3] 黃小舟,王紅玲.財政支農資金績效實證分析[J].商業時代,2005(30):44-45.
[4] 左鋒,曹明宏.財政支農資金利用現狀分析及政策選擇[J].新疆農墾經濟,2005(10):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