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易放心難
身為父母的我們,如何對待兒女的婚姻大事呢?作為過來人,考慮問題總是瞻前顧后、左右思量。從理論上講,我們也贊成父母不要干涉兒女的婚姻大事,但總是不放心、也不想撒手,希望我們過來人的經驗能對兒女們有所幫助。
雖然我們也相信愛情價更高,但總覺得現實的房、車、存款一樣重要,雖然年輕時也希望父母不要過分地管自己的婚事,但還是想兒女們的婚姻能門當戶對、能攀個高枝、能對日后的生活、事業有所幫助;雖然知道父母最終是拗不過兒女的,所有的努力多是徒勞無益的,可還是在明里暗里地阻撓、反對我們認為不滿意的兒女婚事,雖然我們也做不了兒女們的主,可一直總舍不得放手,總想把手中的風箏線不時地扯一扯。
其實兒女們大了,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能像老母雞一樣總把小雞遮擋在自己的翅膀之下。雄鷹總是向往自己翱翔的天空的!
讓“逼婚”變成一種幸福
大城市里的剩男剩女們感情總是“漂著”,這里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事業剛起步、工,作節奏陜、工作壓力大,很難有—份閑適的心情、—種平靜的心態去面對感情;生活成本高,衣食住行的困擾無處不在,而感情一旦被物質摻雜又往往無果而終。
兒女的此番困境,身處家鄉的父母很難體味。以他們的生活經歷和感情經驗,無法了解孩子平時城市生活的節奏,只能以情感話題切入,把追問感情和婚事當作是對孩子關心的“出口”。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注重方式,不理會細節,往往適得其反,陷入與孩子交流的困境中。
其實,這種“逼婚”造成的交流困境是可以解開的。父母們可以嘗試先放下“急不可耐式的指導,不要輕易用自己的經驗去解讀孩子的經歷,試著體會和理解孩子的生活現狀。當雙方都愿意以理解的心態去交流,困境自然消失。
所以,“逼婚”完全可以成為父母與孩子恢復情感交流的契機,如果進行平和的交流,將增進兩代人的感情,使“逼婚”成為另一種幸福。
溝通勝于逼迫
父母與子女會有不同的婚姻觀,這很正常。關鍵在于父母要學會與兒女平等對話與溝通。
在感情問題上,兒女有兒女的打算和想法。作為兒女,當然也要學會體諒父母。要知道父母在處理婚姻問題上,要比你更有經驗,所以不妨耐心傾聽父母的意見和建議。
中國式父母對于兒女的婚姻總是各種牽腸掛肚,沒有對象的,逼著找對象;有對象的就開始各種逼婚;結了婚的.又開始逼著生孩子;生了孩子的,又開始催著生二胎……父母一生的精神寄托與追求都放在了兒女以及兒女的兒女身上,子子孫孫,無窮盡矣。中國式父母活得太辛苦太操勞了。他們唯一的責任與使命仿佛就是盼著兒女早日成家,早生貴子,多子多孫,否則他們的人生就不夠完整。
父母對待兒女的婚姻切忌操之過急,父母重在引導,讓兒女自己拿主意。作為兒女,在婚姻問題上可以參考一下父母的意見或建議,只有當兒女自身變得日益強大,才能讓父母對自己真正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