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欣浪
果樹害蟲防治排頭兵
——記山東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于毅
本刊記者張欣浪

果樹食心蟲防控技術研發團隊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時指示:“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二十多年來,于毅研究員一直在防蟲減藥綠色植保科研道路上不斷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
果樹食心蟲是我國及東亞鄰國北方果樹上的重大害蟲,在蘋果、梨、桃、棗、山楂等果樹上普遍發生,其中梨小食心蟲近幾年入侵美國,被列為重大入侵性害蟲。其危害特點是直接鉆入果實內部啃食果肉,嚴重影響果品的產量和品質。十余年來,隨著山東省果樹規模化種植、果樹品種和栽培管理模式的變化以及有機磷等劇毒農藥在果園的禁用,果樹食心蟲在煙臺、臨沂、泰安、青島等果樹主產區爆發成災,嚴重制約了山東省水果生產安全。
這種棘手的狀況讓作為我國害蟲防治研究領域科技工作者之一的于毅研究員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下決心一定要解決這一難題。于是于毅研究員帶領團隊申請了“果樹食心蟲災變機制與減量化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并順利得到批準立項。經過團隊十余年的努力,攻堅克難,他們在果樹害蟲的防控理論、技術創新與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有效控制了果樹食心蟲種群發生的危害,保障了我國北方果樹生產可持續發展和果品生產安全,已在北方水果主產區累計示范推廣2236.9萬畝,獲經濟效益61.36億元。
于毅研究員介紹,“果樹食心蟲災變機制與減量化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重點研發了預測預報技術、誘捕和迷向技術、農藥減量化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等關鍵防控技術,優化集成不同區域果樹食心蟲高效防控技術體系,在四個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突破。首先是利用性誘劑監測技術闡明了山東省水果主產區單、混植果園食心蟲的發生規律,明確了其生物學特性、寄主和環境適應性,從而揭示了果樹食心蟲繁殖力高、生態適應性強、個體差異大、發生期分散是災變的內因;果樹混植、品種多樣、集約種植、寄主廣泛及高效防控措施和技術的缺乏則是災變的外因,為食心蟲的有效防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是研發出系列果樹食心蟲高效誘捕設備和方法,制定了預測預報技術規程,研制出高效監測預警技術體系,解決了果樹食心蟲種群監測難的瓶頸問題;再者項目研發出系列高效的果樹食心蟲關鍵防治技術:化防—高效防治藥劑和農藥減量化的化學防治技術,冬壓—利用白僵菌、綠僵菌和線蟲持續壓制桃小食心蟲越冬代技術,袋隔—套袋隔離成蟲產卵,性迷—性誘劑迷向的成蟲防治技術,農控—深翻、澆凍水、刮樹皮配套鏟除食心蟲越冬蟲源技術等,顯著提高了食心蟲的防控效率;除此之外還組建了基于區域內果樹種類和種植模式,以準確的種群測報為基礎,以綜合利用“冬壓”“農控”“袋隔”“性迷”技術持續壓低食心蟲種群數量為核心,輔以農藥減量化化學調控的果樹食心蟲“一壓”“一測”“一減”的高效防控技術體系,減少化學防治4~6次,降低殺蟲劑使用量30~50%。
2015年11月,由于毅研究員主持完成的“果樹食心蟲災變機制與減量化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經過多個環節的答辯、評審,最終順利拿下2015年度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可謂不負眾望。
于毅研究員扎根農業科研一線二十余載,成績斐然。扎實有效的工作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他先后獲得“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農業部園藝害蟲綜合防控創新團隊”帶頭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水果體系創新團隊”崗位專家等稱號。我們期待著于毅研究員繼續秉承嚴謹求實、勤奮刻苦、勇于創新的科研精神,在我國綠色植保科研事業上攻關克難,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