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晨/青海油田采油一廠第三采油作業區
油砂山油田水井套損情況及對策淺析
潘晨/青海油田采油一廠第三采油作業區
油砂山油田做為一個老油田,隨著近年來注水開發、細分層系調整開發的進行,油田水井套損現象越來越嚴重。不僅影響正常注采井網,同時會影響油田最終采收率。本文對油砂山油田水井套損現象進行歸納分析,并指出相應對策,以防止今后水井套損現象對油田開發的影響。
套損;注采井網;技術對策
油砂山構造位于柴達木盆地英雄嶺沖斷隆起帶南緣、油獅大斷裂東端的上盤,是柴達木盆地西部坳陷區茫崖坳陷亞區獅子溝—油砂山二級構造帶東段的一個三級構造,重疊在尕斯庫勒油田之上。共經歷五個開發階段:天然能量試油試采階段(1956~1981年)、試驗區試注試采階段(1992—1996年)、試注水滾動開發上產階段(1997—2002年)、開發調整產能擴建階段(2003—2006年)及細分層系開發階段(2007—目前)。
2008年以來油田套損水井逐年增多,而近年來油田水井套損情況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截止2016年3月底油田套損井41口,其中填封1口、停注14口、層調1口,大修成功3口,帶病注水22口(見表1)。

表1 油砂山油田套損水井統計數據表
(一)套損水井分布狀況
平面上看、套損水井主要集中在主力產油區Ⅰ、Ⅱ斷塊內部小斷層附近;縱向來看套變深度主要分布在300~600m生產生產層段(見圖1)

圖1 油田2000年以來套損水井縱向位置分布
(二)套損原因及類型
通過歸納整理油砂山油田水井套損的主要類型為變形、縮徑,26井次,占總套損水井數的62%;其次為錯斷、破裂,6井次,占總套損水井數的14%;遇卡7井次,總套損水井數的17%;井內有落魚3井次,總套損水井數的7%。
現場資料結合套損位置及注水壓力系統等分析結果來看,油田水井套損的主要原因是水井措施周期過長及該水井鉆遇斷層,注水壓力過高導致套損。其中措施周期過長,16井次,占總套損水井數的39%;鉆遇斷層、注水壓力高導致套損15井次,占總套損水井數的37%;其次為固井質量不合格7井次,占總套損水井數的17%;注水層含泥巖夾層導致套損3井次,占總套損水井數的7%。
油砂山油田水井套損情況越來越嚴重,現提出一系列相應的對策,以防止今后水井套損現象對注采井網的影響。
(一)注水壓力影響
開展水井分層酸化、換封等措施降壓注水。對于高壓水井實施周期注水,擴大注入水波及體積,防止注入壓力持續升高 。
(二)固井質量影響
保證水井固井質量,水泥必須返至地面。對于已有固井質量不合格水井,嚴格控制注入壓力。
(三)斷層影響
提高斷層附近水井套管鋼級及壁厚標準,加深斷層附近水井表套深度并下入技術套管 。
[1] 黨海龍,李能武等. 油砂山油田層系歸位、填封實施方案.青海油田采油一廠,2007.
[2] 王陶,楊勝來等. 塔里木油田油水井套損規律及對策. 石油 勘 探 與 開 發,2011.
潘晨,2012年畢業于長江師范學院化學專業,現任青海油田采油一廠尕斯第三采油作業區地質技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