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龍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基于MSP430低功耗遠程藍牙溫度濕度監測設備
杜龍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節能需求的不斷提高,民用、工業越來越追求功耗低,污染少的設備儀器來滿足日常生產的需求,本文以低功耗處理器M SP430作為載體通過藍牙通訊協議,進行遠程接受數據,通過數據的實時性采集,對溫度濕度的采集進行了比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低功耗;430;藍牙通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通訊的要求越來越高,表現在實時性,遠程性,抗干擾性,而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人們更加注重產品環保,節能的指標。本文擬在低功耗處理器MSP4305529硬件平臺下,通過藍牙的通訊協議,實時性的遠程采集工廠車間的溫度和濕度,用于工人可以遠程實時監控室內溫度,便利工人的操作,節省設備的功耗。
傳統的車間溫度檢測大多采用水銀溫度計,或者濕度計,這樣的雖然設備準確度高,但是需要工人不斷的去車間來回走動,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車間操作的時候,人員的擅自進入會涉及更多的安全性問題,這些都是對一個企業的安全保障致命的考驗。
系統框圖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設計框圖
該系統分為控制部分,也就是MSP430 5529芯片,與藍牙模塊相連接,實現數據的處理和傳輸,通過處理器對數據的篩選和處理獲得必要的數據類型,傳感器是最底層的硬件接受設備,本設計用DHT11作為溫濕度接受設備,該傳感器用I2C的傳輸協議,具有傳輸簡單方便快捷,易于移植,準確度高的優點,而且同時集成了溫度與濕度的采集,不需要連接兩個傳感器,方便連接。
2.1藍牙模塊的收發實現
藍牙模塊與處理器相連接,首先需要確認藍牙模塊的地址,主機和從機通過制定的十六進制數據進行配對,配對完畢以后才能開始發送數據,HC-06藍牙模塊使用方便便捷,無需任何藍牙協議,內部集成常用uart協議和藍牙協議的轉換,只需基本的uart串口協議即可通過HC-06發送接受數據,RX接口與處理器的TX接口相連,TX接口與RX接口相連接,通過串口發送數據
到藍牙模塊,從機藍牙模塊發送給主機。
主要程序如下所示:

2.2MSP430低功耗處理器的
MSP430系列單片機是美國Ti在1996開始在市場推廣的16位超低功耗、具有精簡指令集(RISC)的混合信號處理器(信號處理器混合)。
430系列編譯中可以選擇5種低功耗模式,LMP0,LMP1,LMP2, LMP3,LMP4,這五種低功耗模式,MSP430的3種低功耗模式分別對應了3個時鐘(輔助時鐘,主時鐘,子時鐘)的開啟和關閉狀態,當AM也就是正常工作的時候,三個時鐘都正常工作,當低功耗工作模式0的時候 主時鐘關閉,其余開啟。當低功耗模式1的時候子時鐘關閉,其余開啟;當低功耗工作模式2的時候,輔助時鐘開啟,其余的都關閉。當工作模式2的時候功耗最低,根據數據手冊功耗模式2的時候,供電的電壓為1.8v,是最低功耗。進入低功耗模式選擇的主要代碼如下所示:

GIE開啟全局中斷,當處理器處于低功耗休眠狀態的時候,有中斷就能實現喚醒,當沒有中斷發生,就會進入休眠,從而實現節約節能的目的。
通過在不同的距離下,查看數據的實時性以及錯誤率的影響,通過100個數據的樣本來查看差錯率,分別以5米一個間隔,進行5個樣本的分析,得到如下結果,如表1所示:
在5m距離時,數據延時性0.1s,數據錯誤率0%,10m距離時,數據延時性0.1s,數據錯誤率0%,在15m距離時,數據延時性0.2s,數據錯誤率0%,在20m距離時,數據延時性0.4s,數據錯誤率1%,在5m距離時,數據延時性0.5s,數據錯誤率5%。
本文通過藍牙模塊進行遠程的濕度溫度監測,通過數據結論看出,在0~20m以內數據的準確率非常好,在20m以后因為藍牙協議ClassB的局限性有了較大的偏差,今后可以通過軟件去校驗與修正,在實時性方面通過系統秒表的實時記錄可以得出25m之內的實時性也是非常好的,整體來說本次設計符合要求,在軟件的修正校驗上可以做更多的算法,讓數據更精確更準確。
[1]FX系列微型可編程控制器,用戶手冊(通信篇)[Z].三菱電機自動化有限公司.
[2]盧海峰,江朝元,陽小光.基于串口通信的在線監測系統關鍵技術研究[J].儀器儀表學報, 2006, 27(s3):2043-2044.
[3]艾紅,王捷,厲虹,等.基于串行接口的漢字液晶顯示模塊應用與開發[J].液晶與顯示,2006, 21(3):254-259.
[4]龐軍平,田夢君,陳華.基于串口通訊和多線程技術的應用軟件開發[J].機械與電子, 2009(2):46-49.
[5]盧海峰,江朝元,陽小光.基于串口通信的在線監測系統關鍵技術研究[C].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2006.
[6]盧偉國,童明俶.基于藍牙的無線數據采集系統[J].電測與儀表, 2002, 39(9):26-29.
[7]陳軼煒,張永紅,白凈.基于藍牙通訊的便攜式心電監護儀的研制[J].北京生物醫學工程,2008, 27(2):17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