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胥得意報告文學集《傾情歌唱的軍營行者》"/>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楊新軍
用文學托舉現實
——讀胥得意報告文學集《傾情歌唱的軍營行者》
文/楊新軍
多年來,胥得意以小說尤其是小小說贏得不少讀者。在虛構之外,他也不斷經營著“非虛構”——《雪城兵陣》《使命在心》《生態近衛軍》,還有這部《傾情歌唱的軍營行者》,一部比一部顯出大情懷,一部比一部耐讀。
確切地說,我更愿意把《傾情歌唱的軍營行者》稱之為報告文學。因為在我看來,“非虛構”首先是個偷奸耍懶、大而無當、指向不明的定義——無非是使相近的文體混為一談而難分驢馬——試想,當一個人告訴你“我看到了一個非光明的世界”,其所指又是什么呢?其次,“非虛構”本身也是個偽命題。簡而言之,一切文體無不是從一個個視角觀察生活,無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構生活,無不是遵循一定的需要和邏輯結構生活。對于筆下的一切,作者可選擇先說或后說,多說或少說,以什么語氣說,說或不說等等。在幾可之間,文本便與究竟的真實拉開了距離。如何能對種種“虛構”視而不見,甚至用排除法將其拒之門外呢!“非虛構”以心虛的真實性自我標榜,卻又不小心落下了文學的荊冠。以愚之見,實在得不償失。2015年,以“非虛構”名世的白俄羅斯女記者、作家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獲諾貝爾文學獎,她在此后接受采訪時說:“我一直在尋找一種最貼近現實生活的文學方法,現實總是像吸鐵石那樣吸引和折磨著我,令我著迷,我想把現實寫在紙上。”手握“現實生活”的阿列克謝耶維奇,她所“尋找”的“文學方法”無非是文體的形式與結構,無非是形象、生動、美感與哲思,無非是那種直抵人心的帶入感。閱讀胥得意這部新作,回顧他一系列直接抒寫現實的作品,顯然不難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學方法”。由此,我更加相信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這番話是真誠的,更愿意將一些直接承載現實的文本與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傳記文學、長篇特寫等恰當的稱謂對號入座。


《傾情歌唱的軍營行者》
《傾情歌唱的軍營行者》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由名詞、動詞、形容詞重新言說的俗語: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營盤固若金湯,軍人如水長流;世事瞬息萬變,軍旅過客匆匆。“歌唱”以致“傾情”,定然有著職業的欣悅。畢竟作為“行者”,又難免羈旅惆悵,詠嘆韶光易逝,回首感慨頗多。全書13篇報告文學,涉及數十個軍營人物,“主人公”既有軍事指揮員、訓練尖子、女子特警隊員、軍事體壇世界冠軍,也有愛國奉獻的先進典型、清正廉潔的后勤干部、攜手戰勝苦難的軍中夫妻、愛國擁軍的企業家,還有“能打仗打勝仗”的特戰大隊、情定一生的連隊、留下青春華年和生死記憶的軍營。“主人公”的影響和層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題材的可開掘潛能、文學抒寫的可能性和價值取向。如何駕馭題材,用七零八碎的事件和只言片語的感受編織文字的花環?如何出神入化地呈現一個人物、一個群體、一個單位的基本面貌、心路歷程和精神特質?作者憑借入乎其內的采訪和出乎其外的駕馭,使得“報告”的材質和“文學”的因子有機融合,作品呈現出“蘋果梨”的獨特韻味。
對作者而言,文章立意之后馬上面對的便是結構。相對于小說而言,報告文學的結構更似戴著鐐銬跳舞。在人物、事件極其有限的領地中,既要通過一定的框架和線索避免新聞通訊般的羅列,形成作品的整體性,又要借由素材的巧妙安排來營造文字的波瀾和起伏。讀胥得意的報告文學,平實的人物事件中之所以時有巧妙之感,就在于其“小說思維”得到了借鑒、發揮和運用。有的作品,在結構上明顯有“中國套盒”的感覺,層層抽絲剝繭,人物與事件次第而出。而有的作品則是場地轉換、時空交錯,于自由開闔中透著強烈的沖突性和命運感。且看在這篇展現軍事體壇尖兵成長和征戰經歷的《透過準星的目光》中,作者的思維如何閃轉騰挪。該作的主要章節分別為:異國比賽現場(交代參賽背景)——征兵現場(引出人物前史)——異國比賽現場(對訓練過程細膩刻畫)——國內訓練場(女特警華麗蝶變)——異國比賽現場(深層技術狀態)——國內訓練場(展現訓練艱辛和心路歷程)——再赴國外參賽(刻畫賽場風采)——人民大會堂受獎(輝煌時刻點出成績和影響)。如此結構,便使得國內與國外、此刻與往昔、主人公與相關人員交相映照,遠近、張弛、虛實都耐人尋味。有的作品,作者巧妙營造“地標性”語言,使結構感得以強化。如《一段情一輩子》這篇由諸多人物組成的呈現一支部隊官兵風貌的作品,5個章節,每個章節開頭分別是:“張志光有些愁”,“三連連長李寶忠覺得自己這個連長當得有些失敗”,“小F最近有些煩”,“宣傳干事陳柏青有些忙”,“九連指導員劉德宇很累”。同樣,在《遠山之愛》中,三個章節的標題分別是“大山有兒子對大山的愛”“北極的情人對北極的戀”“森林的種子對森林的情”,亦有異曲同工之妙。變化的語言,相似的情緒,使各章節融合起來,形成有機整體。
一切文學作品,歸根結底都是語言的藝術。對于報告文學而言,注重語言實際上也就是注重非虛構前提下的文學性。這不僅是報告文學與新聞作品的重要分野,也是報告文學生動性、準確性和可讀性的重要保證。在這部報告文學中,作者的語言更顯見借重于小說語言的優勢。胥得意自覺棄絕語勢的平庸,常從不經意處說起,從意想不到之處表情達意,許多字句中涌動著情緒的暗流,語言充滿活力和動感。在表現青年軍人蘇玉林銘記家史、從軍奮斗的《家門》中,作者開篇寫道:“新軍裝上散發出的淡淡的樟腦球的味道讓蘇玉林感覺到了夢想成真的現實。夢想的實現讓他體內的每一條血管都鼓足了血液,他分明聽到了血液奔流的聲音。從此,他要從河北省望都縣賈村鎮西新村這個小村莊出發,邁進軍隊的滾滾洪流之中。”寥寥幾筆,把一個從軍少年的細膩與粗獷、柔情與豪壯呈現在我們面前。胥得意還注重語言的準確、形象和生動,作品中時有幽默、妙喻和細致入微、張力十足的描寫。如果說“鼾聲像是奸細,把隊員的愜意報告給了教員”這類的語言尚不足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話,那么下面這段文字,相信讀者不會一帶而過。“教員的目光過于冷酷,雞不敢正視,雞拼命地掙扎。就在它還努力掙扎的時候,它的頭被一根棍子壓在了地上。如果死,能不能讓我選擇一種痛快。雞想。可是沒有。教員用力一提,雞的頭留在了地上,不屈的眼睛怒睜著,兩只翅膀卻在教員的手上撲騰著,脖子直挺挺好像還頂著頭顱一樣昂著,只是血在順著那個端口向外噴著……”官兵們野外生存訓練中殺雞的場面,可能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而作者卻用了好幾百字細織密縫。寫完教員“如同劫犯搶劫一件羽毛大衣一樣,連拉帶扯把整張雞皮扒了下來”,又寫“他的手像是在衣袋中取手機一樣,抓出了一把血淋淋的內臟”,直到把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殘酷萬般熟稔深深烙在讀者心中。由于記住了這場景,也便記住了艱辛、殘酷和快樂并行的野外生存訓練。
內蘊的開掘和呈現,往往于不經意間決定著作品的高下,報告文學更是如此。《傾情歌唱的軍營行者》諸多篇什,在這方面的努力是多緯度的。一謂拉近。作為獻給“人民的好兒子”劉英俊的一曲長歌,《春風傳頌的青春》不僅記述了英雄攔驚馬救兒童英勇獻身的壯烈經過,也不僅回顧了人們的紀念與懷想,更是把故事“拉”到當下,讓英雄精神“立此存照”。二謂命名。在《獵鷹之劍》中,作者在敘事之余為一個名叫“高嶺”的地方找到了“精神坐標”:“一道讓利劍淬火之嶺,一道是放棄還是追逐之嶺,一道需要用意志翻越之嶺。”由此,“自從高嶺成為了特警訓練基地之后,他忽然驚異地發現了一件事情,這里似乎變成了一個火光熊熊的鐵匠鋪,一把把閃著藍光的刀劍正從這里鍛造”。而對于以各種方式像“流水”般離開軍營的戰友們,作者樸實而又深情地稱之為“再見”。在《再見,我愛的軍營》中,19歲的戰士張大忠身患絕癥不幸去世是一種再見;司務長孫立民因公殉職是一種再見;由于各種原因與理想失之交臂的優秀戰士秦立華、王金成、程樹德、孫健、羅家峰依依惜別軍營退伍還鄉更是一種蘊含多種可能的再見。在這里,再見具有犧牲、離開、失落、遠行、重返等多重含義,軍人世界的一抹惆悵由此變得不再灰暗,甚至由此涂上了幾許幻彩。三謂走心。在《士兵的年輪》中,作者走進主人公施紹初內心深處,呈現了他“棄工從軍”的心路歷程。在《英雄的走向》中,作者把一場演習立于苦難和變故之上,多角度呈現事件的全貌、描寫人物的內心,家國情懷力透紙背。再看《領獎臺上的軍禮》,心理活動的呈現更是含淚泣血、柔韌悲壯,寓千鈞力量于其中——“任燦燦曾經哭過。這個堅強的姑娘從不諱言眼淚,遇到誤解與諷刺的時候,傷病與屈辱的時候,她都曾落過淚,那眼淚像是心事,在靜靜的角落里,在黯黑的夜里,眼睛似乎停止了眨動,心跳似乎也要靜止,望著空蕩蕩地訓練場,遙想著曾有的快樂,渴望著夢想的實現,眼淚會無聲地滴落,當眼淚洗去塵埃,讓心變得更透徹,讓目標變得更明確,讓目光變得更堅定。有的人已經發現,任燦燦的目光中越來越透出一種冷酷與兇狠,其實,誰都沒有發現她的淚水正從不堪重負的心頭流過。”正是在這樣千回百轉的心理活動中,人物涅槃重生,走向高高的領獎臺;也正是隨著心理活動刻畫,作品具有了金石般的質感和撼人心扉的感染力。
由于文學的托舉,現實生活平添力量,軍營人物更具神采。當現實與文學相遇,就以才情做媒吧。“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在優秀作家筆下,報告文學會誕生更多驚喜。★
責任編輯: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