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陽(遼河油田興隆臺采油廠地質研究所, 遼寧 盤錦 124010)
馬20塊“雙高期”開發調整研究及實踐
張陽陽(遼河油田興隆臺采油廠地質研究所, 遼寧 盤錦 124010)
本文通過對馬20塊精細油藏描述,建立三維可視化地質模型和油藏模型,深化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指出剩余油潛力挖潛方向,探索老區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轉化開發方式,利用提高采收率的各種手段解決油藏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最終實現中高滲油藏老區穩產上產。
馬20塊;“雙高期”;開發調整
馬20塊遼河油田開發初期發現的整裝、富集、高產區塊之一。自1973年9月以馬20井獲得高產為標志投入開發,至今已有近40多年的開發歷史,取得了很好的開發效果。區塊經歷了天然能量開發階段,分層注水、多層合采開發階段,整體細分層系、加密調整階段,目前處于“雙高期”開發階段。截至2015年12月底,共有油井25口,開井17口,斷塊日產液490m3,日產油53t,采油速度0.15%,累產油469.5×104t,采出程度42.15%,綜合含水89.2%。
目前開發過程中,斷塊主要存在問題是:
①斷塊目前采出程度為42.15%,綜合含水為89.2%,已進入雙高期開發階段,可采儲量采出程度為93.7%,僅有6.3%剩余可采儲量未被采出。②斷塊特高含水井多,油井挖潛效果差。目前生產油井25口,特高含水井為16口,占80%,比例較大,導致油井挖潛效果差。③單油層注采關系復雜,現有注采系統難以進行油層調整挖潛。統計22個小層的注采對應關系,出現29種情況6種類型:其中合理、基本合理的有9種情況,僅占31.1%,不合理的有20種情況,占68.9%,只有通過單小層注采井網調整,才能使單小層注采井網達到合理。④油水井套管損壞較嚴重,難以對潛力富集部位進行調整挖潛。統計套管變形井共11口,占總井數的16.9%,位置基本都在斷層附近,因此難以對潛力富集部位剩余油進行挖潛。
通過精細油藏描述,細化開發效果評價,深化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指出剩余油潛力挖潛方向,完成綜合調整部署研究,提出了井位部署意見。
①針對以往地層劃分精度不夠,本次研究運用精細地震解釋技術,以精細地震解釋為依托,通過單井控制,創新建立起四種相控等時對比模式將地層劃分細化到單砂體單元。研究結果將興隆臺油層共劃分7個砂巖組,25個小層,34個單砂體。②以單砂體為單元運用精細構造研究技術、沉積微相研究技術、儲層研究技術,實現單砂體精細地質研究。以單砂體為單元,完成沉積相圖、砂體分布圖、油層等厚圖。③針對長期水驅水流優勢通道發育,本次創新建立起水流優勢通道識別與預測方法,實現水流優勢通道有效識別與預測。④針對長期水驅剩余油分布零散,本次運用地質建模技術、數值摸擬技術、動態綜合分析技術等多種手段,實現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利用油水井在鉆井、試油及生產過程中所錄取的各項生產資料,運用數值模擬技術、動態綜合分析技術等多種手段,對馬20塊進行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綜合分析油層平面上和縱向上的油水分布和運動規律,確定剩余油富集區。⑤綜合各項研究成果,在剩余油富集區域,部署新井7口。
表1 馬20塊新井投產情況統計表
2014年在該斷塊實施新井4口,目前全部投產,平均單井日產油5.7t,日產氣2123m3,日產水13.1m3,含水69.7%,平均單井累計產油702.3t,累計產氣18.07×104m3,累計產水1903m3(表1)。
①斷塊雖經過長期的注水開發,但從鉆遇顯示來看,剩余油仍在有利部位存在。
②通過新井的投產效果表明,縱向上的不同層位和平面上的不同位置均有剩余油分布。從投產的4口井的生產效果來看,總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剩余油分布規律:平面上井距較大、縱向上砂巖組頂部是剩余油挖潛的有利部位;構造高部位和斷層附近是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區域。
張陽陽,女,2011年畢業于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現工作于遼河油田興隆臺采油廠地質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