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昕

鄱陽縣開展“扶貧先扶智,文明進校園”活動。
扶貧故事
江西是全國的糧倉,鄱陽又是江西的糧倉。農業是鄱陽的擔當,鄱陽要堅決打破收入和糧產量倒掛的魔咒,發展農民合作社,用“種地”實現脫貧,為國家糧食安全盡一份力。
與以往一家一戶種水稻,澆水、運苗、插秧各個流程都獨自完成不一樣,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社,幾乎每一個程序都有專門人員用機械操作。如今,鄱陽農業已經實現了全程自動化、機械化。從機器耕作、插秧,到飛機打農藥、防蟲害,最后收割、烘干稻谷保存也都是機械化,已經幾乎不需要人工了。農民合作社的業務也不止于當地鄉鎮,已經走出了江西省。
同樣是種地,不少地方確實越種越窮,但在江西省160多萬人口的農業大縣鄱陽,“種地”卻成了戰勝貧窮的法寶。“眾籌”就是集眾人之力來完成某件事情,這幾年這個詞越來越熱。在鄱陽,對農民收入增長幫助最大的就是他們自發“眾籌”起來的農民合作社。
通過精準施策,鄱陽縣脫貧路上爭取不落下一個貧困戶。具體執行起來就是,產業扶持一批,就業安置一批,社會資助一批,政府兜底一批。對于有勞動能力的人,鄱陽當地進行產業幫扶;那些有智力障礙或體力不行、有田也耕不了的農民,鄱陽結合農業全程機械化來幫他們脫貧,并解決勞動問題。合作社在推廣過程中,注重吸收貧困戶和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加大了對他們的幫扶力度。
到目前為止,鄱陽縣組建的農機、蔬菜、苗木、畜牧養殖、生態農業等專業合作社已突破1000家,通過引導農民“眾籌”建立專業合作社,使農戶經營由“散兵游勇”走向了“集團作戰”。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當地發展現代農業、扶貧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
如今,合作社的農民人均耕地已接近6畝,正常年份每畝年純收入能超過1000元,人均6畝的收入就是6000元。按照人均年收入3200元的貧困線,現在合作社的農民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