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穆印露天煤礦位于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巨港市。東西長約3.40km,南北寬1.80km,面積約6.03km2。該礦區主要含煤地層為新近系上新統穆拉?。∕uara Enim)組(Tmpm),通過勘探共獲得煤炭資源量1億噸。該組地層在整個南蘇門答臘盆地普遍存在,本文的提出對圍繞該礦區周圍找煤有重大的地質意義。
【關鍵詞】印尼 穆拉印組 煤田勘探 找煤方向
1 區域地質
露天區位于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盆地南部的普拉布穆利背斜的北翼,該背斜走向為NW—SE方向,整體構造形態為緩波狀的褶皺構造,并發育有NNE和NNW方向的斷層。(圖1)該區地層從老至新按組分別為:
中生界白堊系:上統雷海(Lahat)組(Kd1):巖性主要為石英閃長巖,有蝕變現象。
新生界古近系:漸新統塔朗(Talang akar)組(Tamt):由分選較好的鈣質粗砂巖、粉-細砂巖、泥巖和頁巖組成。該組不整合沉積在白堊系上統雷海(Lahat)組地層之上。
新生界新近系:中新統古邁(Gumai)組(Tmg):主要由泥巖、頁巖組成,局部夾石灰巖薄層。
中新統埃本(Airbenakat)組(Tma):巖性主要由鈣質和炭質的泥巖、粉砂巖和頁巖互層組成。該組整合沉積在中新統古邁(Gumai)組之上。
上新統穆拉?。∕uara Enim)組(Tmpm):巖性由凝灰質泥巖、砂巖、粉砂巖和煤組成。該組與下伏地層埃本(Air Benakat)組呈整合接觸。
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統卡塞(Kasai)組(Qtk):巖性為泡沫狀凝灰巖、砂質凝灰巖和凝灰質砂巖組成。該組整合于穆拉?。∕uara Enim)組之上。全新統ALLUVIUM(Qa):由早期巖石的風化物組成,為碎石土,砂土和粘性土,不整合沉積在卡塞(Kasai)組之上。厚度一般1-5m。
2 礦區地質
露天區地層較為簡單,主要為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統穆拉?。∕uara Enim)組(Tmpm) 和第四系全新統ALLUVIUM(Qa)。
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統穆拉?。∕uara Enim)組(Tmpm):主要由砂巖、泥巖、煤組成,砂巖以粉砂巖、細砂巖為主,泥巖中夾少量砂質,局部為泥質砂巖或砂質泥巖。煤層較多,分布不均勻,全區分布。厚度不詳。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ALLUVIUM(Qa):為早期巖石的風化物,主要由碎石土、砂土及粘性土組成。在礦區內廣泛分布。厚度一般為1-5m。
露天區為一走向NW-SE,傾向NNE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為4°~6°,東部為4°~5°,西部為5°~6°。未見斷層。地質構造簡單。
圖1 礦區地質圖及構造剛要圖
3 煤層
露天區含煤地層主要有8個煤層,自上而下分別為1、2、3…8煤層。其中,可作為露天煤礦開采目的層的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層5層,分別為1、2、3、4、5煤層[1]。
1煤層:平均厚度為2.20m。厚度變化較大,煤層結構較簡單,偶見1-2層夾矸,巖性主要為泥巖;分布在露天區的北部。該煤層與2煤層間距一般為7m。煤層頂板為泥巖、砂巖或粉砂質泥巖,底板為泥巖或炭質泥巖,屬于較穩定煤層,局部可采。
2煤層:平均厚度為1.54m。厚度有一定的變化,煤層結構簡單,偶含1層夾矸,巖性主要為炭質泥巖;分布在露天區的北部。該煤層與3煤層間距一般為70m。煤層頂板為泥巖,底板為泥巖或炭質泥巖;屬于較穩定煤層,局部可采。
3煤層:平均厚度為2.13m。厚度變化不大,煤層結構簡單;分布于整個露天區,屬于較穩定的大部可采煤層。該煤層與4煤層間距一般為3m左右,煤層頂板為泥巖、炭質泥巖或砂質泥巖,底板為泥巖、炭質泥巖、粉砂質泥巖及泥質砂巖;全區分布,屬于較穩定煤層。為區內大部可采煤層。
4煤層:平均厚度為14.08m,為巨厚煤層。厚度變化不大,煤層結構簡單,偶見有1-3層夾矸,巖性主要為泥巖及炭質泥巖。與5煤層間距一般15m左右。煤層頂板為泥巖、炭質泥巖或砂質泥巖,底板為泥巖、炭質泥巖、粉砂質泥巖或泥質砂巖;屬于較穩定煤層。全區分布,為露天區內主要可采煤層。
5煤層:平均厚度為3.35m,煤層結構簡單,為單一煤層,煤層頂板巖性為泥質砂巖、泥巖和粉砂質泥巖,底板為泥巖或粉砂質泥巖;屬于穩定煤層。為區內可采煤層。
下部6、7、8煤層的厚度較薄,變化較大,分布范圍小。在露天區內埋藏較深,屬于不可采的薄煤層,不適合露天開采。
4 煤層對比
本區煤系地層缺乏特殊標志的巖性標志層,其對比主要依據煤層的層序、層間距及測井曲線特征等進行對比工作(圖2)。
露天區4號煤層為平均厚度16.14m的巨厚煤層,煤層厚度比較穩定,僅在煤層露頭剝蝕范圍內厚度較薄。
煤層間距特征:3煤層與4煤層間距一般為3m;4煤層與5煤層間距一般為18m。比較穩定。
煤層層序和煤層間距特征是露天區的煤層對比的主要特征。
圖2 煤層對比圖
5 結語
印度尼西亞穆印露天煤礦主要可采煤層為3、4、5煤層,這3層煤層全區發育穩定,且煤層厚度可觀,適合露天開采,本文對該區煤層之間關系以及煤層對比方法的論述,可對圍繞其周圍尋找更多的煤炭資源提供有利的地質依據。預計該礦區以及其周圍地區將近4億噸煤炭資源量,可為煤礦后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陳彥群 等.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穆印煤電項目露天煤礦勘探地質報告[R].沈陽:東北煤田地質局勘察設計研究總院,2009.
作者簡介:黃紹博(1987—),男,吉林九臺人,工程師,畢業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主要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