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瑩
【摘 要】自電影誕生之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電影的本質沒有發生改變,而電影的表達形式是變動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電影與科學技術之間的那種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緊密關系。也正是這種關系將不斷地推動電影的發展。在電影藝術文化發展與高科技相結合的基礎上,由于數字化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影的技術手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電腦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的巧妙融合,開創了現代特效電影。隨著全球化的到來,電影的跨國傳播已經成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在傳播過程中引導文化之間相互交融,同時也以更隱蔽的方式推進文化融合和人類的發展。但同時也很擔心,電影會消亡在科技發展的長途中。
【關鍵詞】科技 電影藝術 互聯網思維
1照相術的誕生: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呈像暗箱”。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制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鐘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他根據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化學方法,發明了“達蓋爾照相法”。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臺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制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1888年,法國人愛米爾雷諾發明了“光學影戲機”,人們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幾分鐘的活動影戲。人們將1895年12月28日到1915年看做是電影的誕生日。在那一天,法國人奧古斯特·盧米埃爾與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新路14號的“大咖啡館”印度廳首次以售票的形式向公眾展示了一些用他們發明的“活動電影機”拍攝而成的影片。這標志著“放映術”的完成,同時也標志著電影的真正誕生。
2電影的發展與科技的關系
電影的誕生與發展是科技革命發展的結果。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可以總結為:從電影誕生初期的“活動照相”階段到較為成熟的無聲片時期,從無聲片到第一部有聲片《絕世歌王》,從黑白片到第一部《浮夸世界》,從色彩偏到電子技術高度發達的“三維動畫”時代,都是電影發展的一種角度。電影的發展一直是與科技的進步密切相連的,電影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技術上的進步必然對作為藝術的電影產生巨大的影響。電影史上的每一次重大飛躍都與科技進步緊密相連。
從電影藝術的發展角度來看,大大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但似乎僅僅把電影停留在戲劇藝術上的附庸的狀態,始終不變的拍攝角度僵化了電影藝術的生命力。直到美國著名的職業導演鮑特和格里菲斯的出現,電影藝術才產生來巨大的飛躍:開始有意識地并且熟練地使用電影“蒙太奇”的創作手法,發展了電影敘事,開創了交叉蒙太奇。作品《火車大劫案》是第一次用電影畫面說出了“與此同時”這樣的意思。
3新興科學技術對電影的影響
科技的進步是電影發展的重要原因和條件。現在很多新興媒介的出現,比如網絡媒體、收集媒體等等,他們獲得迅速發展,尤其是在3D電影技術在影視劇中的出現更是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力,一時之間中國也出現了很多3D電影和3D動畫片。3D技術帶給人們新的視覺感受,中國也需要關注這種技術沒必要一心追趕這種潮流。電影藝術和技術首先要加速融合。像美國的匹克斯、夢工場、藍天工作室等都是動畫界引領者。都是靠自主研發的動畫渲染系統軟件而獲得穩定的領先地位。由于三維技術的長期積累,這些公司將3Ddonghua迅速轉換為立體電影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中國要加大電影數字科技的研發力度,并且迅速將成果轉化應用到電影產業中。
4中國電影發展趨勢
近年來,中國電影界非常重視科技在產業中的重要地位。有許多專門從事數字電影放映設備和技術的研究者們,發明了一款用在農村的數字放映,重量輕、體積小巧。而且可以使用硬盤作為影片存儲設備。
如今,中國數字電影發展火熱,各大影院均配備3D設備。中國電影放映設備上和國外幾乎同步。雖然電影播放設備先進了,但是,中國電影在制作過程對高科技的運用還遠遠不夠。中國電影未來三發展真正趕上美國,首先要在票房上占據一席之地,傳播中華文化,應當抓住3D機遇,尋找突破口。
5結語
新興媒體新興娛樂產品的建立和新的傳媒體系及發行展示渠道的創建,已經形成人類全新的“視聽文化”,使電影藝術發生根本性變革,直至消失在新的系統之中。隨著電視的出現,以及其后電腦技術的應用,特別是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出現與發展,使電影與電視、電腦、多媒體和網絡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電影正在匯入更大的視聽媒體洪流之中,在這些新興的娛樂產品中,最電影影響最大的可以說是“互動娛樂”,及隨之而產生的互動電影。“互動電影”與“真實經歷”與傳統電影的最重要的區別之點,在于其對于經驗的強化和用戶控制力的賦予。這是一場悄然進行的電影革命。
參考文獻:
[1](美)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克里斯汀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 譯,電影藝術[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7月.
[2]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3]游飛,蔡衛.電影新技術與后電影時代[J].當代電影,2000,(4).
[4]虞吉.電影的奇觀本性[J].當代電影,1998,(5).
[5]王群.科學時代的電影[J].當代電影,1998(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