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Sample
就像鳥類和海豚在睡覺時大腦仍然對捕食者保持警惕一樣,人類的半個大腦在休息時似乎也會對新環境保持警覺。
安穩的枕頭、暖和的羽絨被、嶄新的床單——可就算是住在舒適的豪華酒店里,第一個晚上和家中的平凡一晚相比,也像是場噩夢。
這種現象對于睡眠研究者而言再熟悉不過了,它甚至還被冠以了一個名稱:首夜效應。由于一些原因,當我們在陌生的地方入睡時,往往會度過一個不安的夜晚,起床后也會感到昏沉乏力。
科學家們研究處于睡眠時的大腦約半個世紀了,希望能破解首夜效應的秘密。在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一研究團隊取得了新的進展。當處在新環境時,我們的大腦似乎會在第一個晚上開啟監控模式。當一個腦半球睡覺時,另一個腦半球則在守夜。
“如果我們不知道一個房間是否安全,我們就會開啟這個夜間監控系統以便在睡覺時監測異常情況,” 布朗大學的睡眠科學家Masako Tamaki說,“這像是一種安保措施。”
如果這一發現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得到證實,那么首夜效應其實就相當于鳥類為防止被夜行性捕食者捕食而采取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保持半腦清醒的睡眠方式。海豚也采取相似的策略,左右腦交替睡眠,從而始終防備著鯊魚。
為了研究首夜效應,Tamaki和他的團隊使用了一系列精密的腦成像技術。他們使用了腦磁圖(EG)、結構性磁共振成像和多導睡眠圖(結合了肌肉緊張度測量和其他測量,用于監控實驗室中35個人睡眠的細節)。
在第一夜,掃描顯示受試者的右半腦像平常一樣安然入睡,但左半腦卻保持活躍狀態。研究人員接著測試了受試者睡眠時對聲音的反應。他們開始每秒播放一個低音,受試者的大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這些聲音,但當研究人員偶爾加入不尋常的聲音,如一個高音時,受試者的左半腦則會受到刺激,而且極有可能會醒來。Tamaki說,這一發現可能暗示著大腦的夜間監控系統會對表征著危險的反常聲響有所警覺。根據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的論文,這一效應在第二個晚上就消失了。
科學家并不確定是否一直是左半腦在首夜效應中更加警覺。他們只記錄了受試者睡眠后90分鐘內的大腦活動,因此很有可能像海豚一樣,人類在睡覺時兩個半腦也會來回切換負責夜間監控系統。Tamaki 說:“夜晚時,左右半腦很可能是交替保持警戒狀態的。”
而經常在新環境睡覺的人,首夜效應帶來的困擾并不明顯,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已經適應了這種環境變化。“人類的大腦非常靈活。”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Yuka Sasaki說道。她還補充道:那些受到首夜效應折磨的人可以通過旅行時攜帶自己的枕頭或者選擇與自己房間相類似的地方來減輕該癥狀。
薩里大學睡眠中心主任Derk-Jan Dijk說,這項研究是建立在1996年的一項研究上的,當時研究人員在佛羅里達首次利用腦電圖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首夜效應是一個確確實實的效應。你在新環境下的睡眠質量不如你在平時睡覺的臥室里好。這早已被人們熟知并被作為一種睡眠障礙模式。”他說:“而這些研究人員所做的就是,證明了在首夜時,人們的一個半腦睡得要比另一個半腦淺。”
這項發現或許可以闡釋睡眠研究中心里失眠癥患者所提出的問題。患者會說他們整夜都沒有入睡,同時其大腦活動的腦電圖記錄也證實了這一點。“如果你做高密度的腦電圖,你有時會發現這些患者的一些腦區會出現覺醒信號。因此這一發現為睡眠不是全腦現象的理論提供了數據支持。睡眠是大腦的局部行為。大腦可以部分醒著,而這也許就是首夜效應困擾人們時大腦所處的狀態。” Dijk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