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令華

摘要:室內居住環境的設計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質空間設計,而是建構于深層人性之上的人類文化活動。本文以現象學的基本方法作為思想指導,對室內居住環境中的場所和場所精神進行研究,分析室內環境設計中應該具有的場所精神。
關鍵詞:室內;環境;場所精神
1 場所的詮釋
“場所”這個詞語在英文的直譯是“Place”,其含義在狹義上的解釋是“地點”,也就是英文的“Site”。在廣義上的解釋為“脈絡”,也就是英文中的“Context”。可以看出,就單從詞意上來看場所,它不僅僅是指一個地點,而且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探討室內居住環境,要從“場所”談起,“場所”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人記憶的一種物體化和空間化。也就是城市學家所謂的“Sense of Place”,即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場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間,是由具體現象組成的生活世界。空間與場所是有區別的,“從物質層面上講,空間是一種有界限的,或有一定用途并具有在形體上,聯系事物的潛能的‘空。但是,只是當它從社會文化、歷史事件,人的活動及地域特定條件中獲得文脈意義時方可稱為場所。”① 它是由“具有物質的本質、形態、質感及其顏色的具體的物所組成的一個整體。”② 由此看出,場所是由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相結合的有意義的整體,這個整體反映了在某一特定地段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自身環境特征。因而,場所不僅具有物質空間的形式,而且還具有精神上的意義。
在場所的概念中,自然與人類在世界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人們與自然的實際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建筑環境即由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所構成的整體之中。只有保持與自然的密切和友好關系,居住環境才有可能成為人們居住于世的場所,人們才有可能建立與環境的積極而有意義的聯系。
建筑室內空間意味著場所精神的形象化,設計師的任務正是創造有意義的場所。原始時代人們建造出“石環”一類的巨大構筑物(如圖1),只是一個巨石壘起的圓圈,使得空間有了明確的邊界限定。圓圈的外部,是廣裹無垠的未知自然。圓圈的內部,則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為人的勞動和意識改造的人為場所。石環內外的區分給人以在世存有的立足點,它成為一個“集結”的中心和焦點。在海德格爾看來,它是集聚了天、地、人、神的在場,是有意義的場所。因此,當人造物或者建筑物界定了一個具有明確特性的空間范圍時,人與環境就發生聯系,人吸收了環境,物詮釋了自然,場地(Site)才能轉變為有意義的場所(Place)。
“安居”是人為場所的基本內涵,是構造建筑空間的目的。原始人尋覓一個合適住所的本能,驅使人們將世界具體化為建筑空間,逐漸出現了蜂巢形石屋、圓形樹枝棚、帳篷以及長方形的房屋等等。早期的建筑文明是原始人對自然理解的具體表現。“居”是存在的根本特性,它不僅僅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庇護所,也是我們成長和生活發生的場所。選擇了一個居所,即選擇了與他人的關系、與環境的關系。
2 現象學視域中的場所精神
場所精神比場所有著更為廣泛而深刻的內容和意義。他是一種總體氣氛,是人的意識和行動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的一種場所感,一種有意義的空間感。
挪威著名建筑現象學家諾伯格·舒爾茨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一書中,引用了古羅馬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這一概念。它源于古羅馬的泛神信仰:守護神靈賦予人和場所生命,并決定了他們的特性和性質。這種與生存環境的具體關系構成了場所精神。
舒爾茨指出,場所精神包含著自然的場所和人類的棲居兩方面要素。首先,任何對自然環境的理解源于一種對充滿各種生活力量的自然的原初體驗。在我們現實生活的體驗中,常常有某種對自然環境詩意般的體驗過程,它來自人們對環境的知覺模式。春天的詩情,雨季的回憶,還有家鄉泥土的芳香,形成了我們對自然的印象,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印象轉化為穩定的知覺結構,一種空間性的結構。
其次,人類的棲居,意味著人把自然聚合成人為的場所,人詩意地居住于其間。建筑空間則是人對于世界理解和認識的具象化的體現。德國著名詩人荷爾德林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于這塊大地之上。” 哲學家海德格爾解釋道:“這種詩意并不是飛越和超出大地,以便逃離大地、懸浮于大地之上。正是這種詩意首先把人帶向大地,使人屬于大地,并由此使人進入居住。”④ 舒爾茨則進而認為:棲居于天地之間,主要是棲息于“各種中介物”之中,亦即人為的場所之中。因此,人為場所的研究必須以自然為其準則,必須以它自然環境的更新作為出發點。場所的特性由人類的居住而生,人類的居住又以自然環境場為條件。棲居,按照海德格爾的解釋,乃人類“生存的立足點”。它比一般的“居住”更具深遠的內涵。這個語詞表達了人類與場所之間的內在關系。當人定居下來,它就必然處在某種環境的特性之中,而不僅僅是說處在空間之中。現代人由于過于注重實際的功能,而忽略了真正棲居意義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因此,舒爾茨認為,人類的認同感必須以場所的認同為前提。認同感和方位感乃是人類生存于世界的主要經驗。認同感是歸屬感的基礎,方位感的作用是使人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室內環境設計的基本使命乃是盡可能的了解場所的特性,使場所精神具體化,具體化為室內環境的形式語言,使其與人產生親密的關系。“我們保護地球,并使之成為我們自身可以理解的整體的一部分,這并不是‘環境決定論的觀點。而是強調人類乃是環境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忘記了這一點,將會導致人類疏離和環境的耗竭。在日常生活的體驗中,歸屬于某個特定的場所。即意味著有了一個生存的立足點。”⑤ 回到生活世界的場所本身去感悟和體驗,而并不是用理性主義思想將其準確定位和劃分原則,也許這才是室內設計師把握場所精神的根本之所在。
3 室內空間環境與場所精神
室內空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處的最緊密的環境場所,我們身在其中,接收著室內環境對人的訊息,潛移默化地受室內環境的影響。同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對室內空間進行設計,來符合自己的意愿。人與室內空間是互動的兩者,室內空間不僅附著了感受的功能,還附著了使用者的意愿以及種種享受的判斷。
大多數人們把室內空間看作是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物”來看待,膚淺的室內裝飾形式像一張浮華的空洞的臉,沒有氣質,只給人們帶來短時的視覺刺激。當人們不再滿足這種表面奢華,開始尋找室內空間內在的東西時,設計師如何去把握和體現室內環境的內在氣質呢?把室內空間環境同人的生命活動和存在意義聯系起來,充實空間內在的內容,讓美的內涵來滋潤人們的心田。
室內場所這個環境術語,意味著由自然和人造環境組成的有意義的整體。這個整體以一定的方式聚集了人們生活世界所需要的事物,這些事物的相互構成方式又反過來決定了場所的特征,場所不等同于純物質的形體組合,更重要的是其蘊涵著人文化精神上的意義。在室內空間的設計中,要想深入下去,就要把握室內空間的場所精神。
室內空間環境如果缺乏了特定的場所精神,那么就無從建立起這種既符合生命秩序又符合物質世界秩序的人與室內空間的有機關系。室內空間的設計不是一項單純的物質生產活動,它是建構于深層的人性之上的人類文化活動。因此,要充分理解生活的意義,理解生命,認識自我。室內環境設計的內核就是一種讓室內空間的場所精神具體化,所以從這一種思想考慮出發,室內環境設計的實質就是一種理解和營造場所的活動。
[注釋]
①羅小未、蔡碗英.外國建筑歷史圖說[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6:4.
②王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92.
③[挪威]諾伯格·舒爾茨.場所的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臺灣:尚林出版社,1986:4.
④轉引張賢根.存在·真理·語言——海德格爾美學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265.
⑤王彥麗.建筑空間的哲學反思[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86.
基金項目:2016年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項目編號:SKL-2016-1886)
(作者單位:信陽農林學院 規劃與設計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