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怡
摘要:針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毛澤東與鄧小平在歷史不同的階段上確立了不同的生態環境建設指導思想。通過這些指導思想的具體實施,對我國的生態環境起到了良好的現實作用,推動了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健康發展,最終使我國走向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毛澤東;鄧小平;生態環境建設;思想比較
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關系到一個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永續利用,涉及到生物措施,水利工程措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城市能源結構,資源的合理利用等諸多方面。因此,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上,由于其任務重點不同采取的措施各異,就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果。本文試圖對毛澤東鄧小平兩代領導人的生態環境建設思想做初步歸納和概括,并對作簡略比較。
1毛澤東生態環境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
1.1興修水利,綜合治理
歷史上,不少古籍及民問傳說都記錄了我國因水澇災害導致人民流離失所。因此,治理水患當成也是符合人民的共同愿望的一件大事。毛澤東同志從流域治理、水利工程建設入手,根治水旱災害杜絕給人民帶來生命財產的災難。早在1935年,毛澤東就明確地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們也應予以極大的注意。”①毛澤東這一科學論斷為我國今后的水利工作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秉承“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思想,對依然嚴重的洪澇災害現狀進行水利建設、綜合治理以改善生態環境。新中國的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淮河、黃河、荊江等水域的治理大型水利工程相繼開工。這些利于防御水域災害,保護人民安全的水利設施,對促進日后的工農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2倡導勤儉節約
建國初期,毛澤東同志曾多次強調勤儉節約這一觀念,他認為:“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不應浪費,②因此毛澤東大力提倡勤儉節約。“浪費的損失大于貪污,……浪費的范圍極廣,項目極多,又是一個普遍的嚴重現象,故須著重地進行斗爭,并須定出懲治辦法”。③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毛澤東主張在全國發動增產節約運動。一要節約生產;二要節儉消費;三要綜合利用;四要反對浪費,并把浪費與貪污并列,主張嚴懲貪污的同時也必須嚴懲浪費。中共中央為適應這些要求發出的指示,要在各行各業中大規模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杜絕浪費現象。在大力建設與推進和諧社會的今天,厲行節約方針有助于生態環境的生態生產和消費方式,對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無疑是有深刻啟示的。
1.3植樹造林
從建國開始,毛澤東就基于我國國情和現狀對中國由農業向工業國過渡準確定位,并建設性地提出了消滅荒山荒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任務。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白然面貌要改變過來。”④ 在中央其它同志都先后不同的建言獻策提出優先發展農業,想要優先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飽飯的問題時,毛澤東發表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農、林業是發展畜牧業的祖宗,畜牧業是農、林業的兒了。然后,畜牧業又是農、林業(主要是農業)的祖宗,農、林業又變為兒了了。這就是三者平衡了的相互依賴的道理。”⑤毛澤東這一植樹造林思想的深入貫徹,使得我國綠化面積持續增加農、林、牧業也得到了全面健康的發展,同時這一思想對我國當代的林業發展、綠化事業、環保事業,有益于實現人與自然的的協調發展。
2鄧小平生態環境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
2.1依靠科學技術
鄧小平曾指出在四個現代化中,重中之重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自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的高速發展無一不是以資源的高度開采與環境的惡化為代價的,鄧小平同志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清醒的認識到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惡化是人類在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自然并改造自然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鄧小平認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變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⑥在鄧小平同志看清現狀,理清事實后認為,要想我國的社會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只有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步規劃。因此,我國必須尋求環境污染小、資源浪費少的依靠科學技術謀求經濟發展的道路。
2. 2倡導全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
鄧小平倡導全民義務植樹,認為這樣做可以“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⑦ 他站在保護國家生態平衡的戰略角度倡導全民義務植樹綠化祖國,以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鄧小平同志倡導并帶領全民植樹造林,他認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了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白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⑧ 鄧小平不斷堅持地倡導與鼓勵發展林業,都充分體現出他對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心情。1981年12月,全國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全體通過《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自此將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上升為一項國家的基本國策。
2.3實現人口、經濟、環境、社會的有機統一
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也就意味著必須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統一。因此,為了進一步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問題,黨中央在全國第二次環境保護的關系上,確立了“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的“三統一、三同步”的環境保護工作基本方針。鄧小平大力提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他認為提高人口素質、控制人口增長是走這條道路的首要環節,通過控制人口數量,可以降低對資源的利用和環境保護所造成的壓力。并他主張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開發與節約并舉,既要合理的保護與利用又要滿足了孫后代的發展需要。因此在鄧小平的這一主張下我國于1992年正式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同時也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
2.4完善法制建設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政策保障
鄧小平同志認為“制度好可以使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⑨為了確保我國的生態環境良性發展,他從“基本國策”的戰略高度指出,法制建設的加強可以保證我國經濟社會的更好的發展。1978年,鄧小平指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廠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外國人投資法等等,經過一定的民主程序討論通過并且加強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⑩在黨中央的十分高度重視下,我國各項法律制度都在逐步的不斷健全,這就使得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長遠發展更有保障。
3毛澤東與鄧小平生態環境建設思想的主要異同
鄧小平對毛澤東的生態環境建設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毛澤東和鄧小平生態環境建設思想有著共同的理論淵源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思想;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吸收了國外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思想。此外,鄧小平對毛澤東的生態環境建設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其中,鄧小平對毛澤東的生態環境建設思想的繼承體現在:在發展理念上,他主張“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方針,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增強公眾的環保理念;在社會構建上,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經濟發展,生態平衡相適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文明形態上,倡導全民植樹造林,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綠化祖國,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的生態環境建設思想的同時也發展了毛澤東的生態環境建設思想,體現在:變革了思維方式,扭轉傳統社會固有的歪曲的白然觀,規范開發使人類和大白然成為一體,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實現了由駕馭征服向共生共存轉變;主張依靠科學技術來促進我國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和諧發展的同時,也倡導全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以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主張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依靠科技,走生態產業發展之路;發揮計劃與市場的雙重優勢,創造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環境;弘揚科學的消費觀念,營造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既堅持了毛澤東時代積累下豐富經驗的計劃調節,也遵循著以鄧小平為領導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探索奠定的市場調節,為生態經濟建設一個好的市場環境,完善和健全了刺激其發展的好的措施,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生態環境建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可能。
4.小結
對建國以來毛澤東、鄧小平兩代領導集體生態環境建設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推動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進程,有利于促進我國生態建設從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因此,對毛澤東和鄧小平生態環境建設思想的比較研究對推動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地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重大部署,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的切實增強推進我國民眾的生態環境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以此使我國早日實現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和諧統一發展。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132頁。
②《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頁。
③《毛澤東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7-209頁。
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林業局.《毛澤東論林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51頁。
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101頁
⑥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5頁
⑦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頁
⑧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新時期環境保護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33頁。
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33頁.
⑩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36頁.
(作者單位:遼寧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